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

高质量发展是常熟勇当「两个标杆」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常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和苏州市委确立的「六个高质量」目标定位,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常熟印记的特色优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熟提供战略支撑。
打造实体经济特色,推动创新转型高质量。实体经济是县域创新的立身之本,是聚焦富民的根本源泉,是推动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支柱。常熟将聚焦产业、项目、园区、企业四大重点,彰显常熟实体经济基础厚实的优势,加快从常熟制造向常熟创造转变、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争创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
一是做大特色产业。围绕培育壮大「3+5」特色产业,强攻重大项目建设,全年重点产业项目投资超过 200 亿元,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推进智能化改造,全年新增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20 家、智能化改造重点项目 150 个、工业机器人 1000 台套、「两化」融合企业 120 家。二是做强实体经济。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以特色产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实施上市企业、高新企业、超亿元税收企业「三年三个倍增」计划,力争到 2020 年上市企业超过 20 家、市值超过 1000 亿元,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 100 家。三是做深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在科技体制综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不见面」审批、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加快改革推进;强化开发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发挥四大招商体系作用,按照「一特三提升」和「一区多园」要求,推动「三区一园」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实现「圈地招商」向「墙内提升」转型,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千亿级现代化汽车城。四是做优创新生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用好 100 亿元产业升级基金,发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溢出效应,建好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省产研院金属材料研究所等 10 家重大创新平台,建成 20 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引进双创人才团队和产业紧缺人才,实现人才引育与发展需求相匹配。
打造城乡融合特色,推动城市发展高质量。常熟文化底蕴深厚,城市形态优美,山水城融为一体,城乡均衡协调,去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有条件有基础建设精致城市。我们将深化城乡融合,在新起点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一是建设更加现代的品质之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城区建立 4 个街道「区政合一」新体制为重点,实现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划有机融合。以「接轨上海、融入苏州主城区」为方向,实施「南融、东接、西拓、北优」重点交通工程,重点推进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通苏嘉铁路 3 条铁路建设,开展市域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构建「一环八射」大交通框架。持续开展老小区提升改造,推进城铁片区、琴湖片区、南部新城开发建设,高标准打造「城市客厅」。二是建设更加美丽的生态之城。深化「263」专项行动,规划建设铁黄沙半岛为核心的沿江生态经济圈,打造以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大生态格局。坚持倒逼淘汰落后和严控低端流入「两手抓」「两手硬」,继续推进村级工业用地整合优化,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畅流活水」工程,用三年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努力消灭城乡黑臭水体。三是建设更富魅力的文明之城。在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围绕实现文明城市「两连冠」与文明创建「大满贯」目标,开展「培养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风」为重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抓好立「德」、塑「美」、践「礼」、育「心」四项工作,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创建做在日常,推动文明创建由「冲刺型」向「内涵式」转变,切实把规矩变成习惯,整体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推动聚焦富民高质量。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形成乡村振兴的「常熟形态」。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走好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五条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到 2020 年,力争全市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均超过 300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3.6 万元。二是深化富民惠民的「常熟实践」。实施「1+N」富民政策,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民生保障导向,落实支出型贫困家庭精准帮扶办法,每年安排救助资金 1400 万元,覆盖对象 2000 多户,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 GDP 增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实施城乡 66 所学校、幼儿园新(扩)建工程;推进医疗「综改」试点,组建 3 个医疗共同体,提高公共卫生供给能力。三是打造文化兴盛的「常熟名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南泾堂、西泾岸、南门坛上三个历史街区保护建设,加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书香城市等「五张文化名片」,让城市更有内涵、更有温度。四是打造基层治理的「常熟品牌」。以综合执法、网格叠加、数据共享为重点,把治理要素全部融入网格,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口、出租房、「三合一」场所等对象的管理,做实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网格。打好隐患治理「组合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技防城」升级版,重点推进电子门牌、智慧警务、智慧交通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高效化。
打造党建创新特色,推动党的建设工作高质量。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新要求,以推进 18 项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为抓手,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具体化,做到有载体、有措施、有成效。
一是推进政治建设统领工程。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百姓名嘴」宣讲基层行,完成 3000 名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学原文、读原着、悟原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着眼提升基层组织力,以打造「党员家门口活动站、群众身边服务站、党群面对面连心站、基层民意联络站」为目标,结合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建设,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打造市域「红色先锋地图」,形成一批基层党建示范点。三是构建作风建设「智慧监管」平台。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建立「线上筛查 + 线下核查」监督机制,持续开展作风建设「清风行动」,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分两轮对 40 个单位开展巡察,把巡察巡审利剑擦得更亮,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推动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以实施年度「10 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以上率下、压实责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开展「百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使责任意识深入人心,担当精神蔚然成风。加快建立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执政骨干队伍,为推动常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作者 王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