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持续深化提升治理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始终将「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驱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和基层组织架构优化,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统领统合,构建「一体贯通」的治理体系
只有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方能将全域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善治效能。清江浦区突出党建引领,统筹组织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推动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有机衔接、融合发力。
纵向上建强组织体系。组织体系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层治理才能有形有效。成立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并常态运行,建立「现场调研、月度例会、集中调度会办、督查通报」工作机制,区委主要领导每月带队现场调研老旧小区治理、红色物业等方面情况,积极发挥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大党委」制作用,形成区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道)村(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横向上强化协同联动。打破行政壁垒和隶属限制,建立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研究解决矛盾难题。按照「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原则,建成「区级—镇街—村居」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站点,探索研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人口、经济、资源「纸质台账」向电子版升级,实现网格数据一次采集,跨层级、多领域部门互联共享,有效促进基层治理精准化、智慧化。
整体上突出多元共治。推进实施「精网微格 4.0」工程,根据区域特点、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现实情况,优化完善「抓管带」机制,推动村居书记和主任「一肩挑」、「两委」成员和网格员「一肩挑」、微网格长和楼栋党小组长「一肩挑」,深化「到进访」活动和「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常态化收集社情民意,集中会办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党员群众一起敞开说事、商量办事、大胆评事,实现群众反映有渠道、问题诉求有人管、协商解决有平台。
精准精细,创新「靶向破题」的治理模式
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管理乱」「财力弱」「诉求多」等治理难题,清江浦区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党建「龙头」作用,有效推动资源向基层汇聚、政策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下沉。
「三类三管」化解小区「管理难」。针对不同小区情况,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小区「三类三管」制度,对市场化物业小区,推行社区派驻人员与物业企业联合管理;对问题物业小区,由社区直接接管,统筹纪委、住建和街道等部门联动治理;对无物业小区,依托国有平台成立物业运营管理总公司,同步成立街道、社区参股的物业服务子公司,进行兜底管理。去年来,全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 43.8%,群众安全感指数上升至 99.5%。
「三权分离」化解基层「财力难」。针对村(社区)财力基础较弱、收入来源单一等制约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延伸拓展所有权归平台公司、经营权归镇街、收益权归村(社区)的「三权分离」模式运用,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农贸市场升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等民生实事工程,提高村(社区)经营性收入和「自我造血」功能,解决基层党组织没钱干事难题。
「三项清单」化解居民「诉求难」。全面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明确街道对区直部门「吹哨」调度权和相应的考核评价权,村(社区)分别建立问题、建议、办实事清单,推动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和力量「拧成一股绳」「一个声音喊到底」。建立「业主—党员—物业支部—社区党委」诉求直通机制和矛盾化解调处机制,整合人大「码上办」、政协「码上议」等平台资源,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
能治善治,锻造「敢为争先」的治理队伍
清江浦区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聚力锻造一支「敢为争先」的基层善治队伍。
打造素质过硬「两委」干部。举办「头雁讲堂」「书记讲给书记听」活动,16 个镇(街道)轮流搭台,邀请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现身说法」,围绕小区治理、乡村振兴、物业管理等领域重点课题进行答辩,分享实践经验、交流优秀做法。坚持「走出去 + 引进来」相结合,组织全区 114 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对标找差,依托区委党校等教育培训载体,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业务讲座,选优配强引领基层发展的「领头雁」。
提升社工队伍「双专」水平。实施社区工作者专职化专业化提升工程,按照城镇常住人口每万人不少于 18 人配备要求,加大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选聘力度,精准调配基层干部员额,联合属地高校成立社区干部学院,鼓励引导村(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和学历提升考试,对持证社工发放专属「职业津贴」,实现学历水平、薪资待遇、专业程度、平均年龄「三升一降」。
发挥先锋力量「聚合」效应。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下基层、进小区、入网格,积极参与困境儿童关爱、助餐助浴等工作。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推行基层治理「五员」工作机制,打造红「新」直播间、红「新」学院、红色信息员等载体,让广大党员成为基层自治体系下的「延伸触角」,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有为有位,夯实「鼓励激励」的治理保障
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清江浦区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真情实意关爱、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严管,推动党的优势和力量在基层一线彰显、在治理前沿发挥。
提高基本待遇。按照分层分类分级原则,根据任职年限、工作岗位、日常表现,探索建立「五岗二十级」职业化管理体系,畅通职业发展路径,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确保优秀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优化完善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养老保险 + 职业年金 + 岗位补贴」退后保障机制,让基层岗位有「奔头」、增「盼头」、有「甜头」,进一步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
强化政治激励。注重提拔重用基层治理干部,进一步畅通村(社区)干部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公务员、事业编制的通道,组织开展基层治理「十佳社工」、星级网格长等评选表彰活动,178 名基层干部获省级以上表彰,近八成社区书记当选市区「两代表一委员」。创新宣传方式,培树典型带动,对在(村)社区工作连续 20 年以上的优秀(村)社区专职工作者授予「功勋社工」奖章,切实提升基层干部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实行问责措施。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举,按照「行动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原则,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述职 + 观摩」「定期 + 常态」「共性 + 个性」述职考评机制,明确年度履职清单、任职标准、监管方向和考评要素。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坚持在一线评价服务质效,通过调度通报、公开评价、督促检查、跟踪问效等方式,对工作不力的及时约谈提醒、调整岗位,切实把基层治理成效抓紧抓实抓严,以长效制度打牢基底。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清江浦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文韬
作者 孙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