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助推器」「压舱石」作用,系统推进基层治理工作,整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努力构建互联互动、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加快「强富美高」新栖霞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双网融合、强基固本,有效提升组织力
坚持重心向下,让基层组织强起来。线下深化推广网格化党建,线上探索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用发挥新载体,「网格 + 网络」双网融合,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
网格化党建持续发力。制定「十项举措」全区推广仙林街道网格化党建,区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街道,逐项推动落实落地。完善党建引领的组织网络,全区划分网格 1063 个,由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小组长和党员骨干分别担任网格长、网格员,压实「网格责任」,织密「1+3+N」网格状党组织体系,建立网格「十联工作机制」。创新设置「常青树」党支部、小区「同心园」等,推动党的工作向下扎根,将「人、物、地、事、情、组织」全部纳入党的组织统领,使党的领导和党员服务到社区、进网格「落到底」。
掌上云社区立体赋能。区街联动推进掌上云社区建设。由党组织牵头,在社区(村)组建微信群,书记和党员骨干带头进群,植入智能社工「党小栖」,链接政务服务功能和大数据管理,实现群众诉求信息收集「全天候」。村居全覆盖建立微信群 1248 个,村居「两委」和近 5000 名党员骨干入群服务,吸纳 24.8 万人参与,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党的政策和服务「一键直达」。在疫情防控、防汛抗台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网格 + 网络」双网融合党建引领治理模式,经受了考验、发挥了作用、彰显了价值。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高校多、外来人口多、外国人多、交通卡口多、集中观察点多的情况下,迅速激活「战时」体系,凝聚起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广泛建立「抗疫先锋」行动党支部,铸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强头雁育雁阵带队伍。建立「组织部长访村居书记」的机制,连续 3 年每季度举办 127 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参加的「头雁讲坛」,「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做给书记看」,让讲的书记有压力、学的书记有动力。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年请进南京大学等驻区高校学习,每年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选派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到机关部门挂职历练,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头雁」能力和本领。拓宽村居干部职业发展空间,尝试从符合身份条件、表现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任区管领导干部,部分业绩突出的重用到区级园区企业、平台等任职。
党建引领、多元联动,有效提升聚合力
坚持纵向和横向一起抓,强化党建引领,树立「一盘棋」思维,建立党建共建纽带,打破「孤岛」,有效「链接」起区域内各类主体和资源。
构建校地党建联盟,形成覆盖区街的校地共同体。由栖霞区委发起,联合南京大学等 12 所驻区高校党委成立省内首家校地党建联盟,推进「六共行动」,完善协作联动机制,实现了党建资源、服务阵地的开放共享。近年来,发布党建共建合作项目 30 个,涵盖新思想学习、干部培养、产学研合作、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深化「院校 + 政府」「学科 + 行业」合作,邀请专家教授参与课题合作 17 项。连续 2 年实施校地干部联合培养「储英计划」,18 名高校教师到区挂职、300 名大学生在社区兼职,全区干部 6000 多人次进高校「选学」。新增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 134 项,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深化党建带群建,形成一体推进的党群工作机制。全省区县层面首家制定印发《高质量党建带群建实施意见》,组织部牵头、工青妇等部门参与,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以「四带四同步」推进党建带群建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群团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实施「网格磐石·党群基石」覆盖工程,推进党群阵地一体化建设,为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撑。举办党建带群建工作论坛,每年发布「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创新项目。
开展跨域党建协作,形成合作共赢的党建责任制。把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作为实现区域党建融合的重要举措,突出共同需求,寻求合作共赢,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推进建设街道企地党建联盟、「红色商铺」党建联盟、「红桥」跨域党建联盟等,以「组团党建 +」工作模式打造党建、资源、发展和治理的共同体。结合「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开展「金融联村、党建联盟」专场活动 20 余场次,推行企业党员进村入户、党员中心户联户,31 对村企党组织依托农村「党员连心驿站」等开展联建共建,互派党员骨干交流挂职,深度对接、共谋发展。
拓展领域、探索创新,有效提升牵引力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两新」组织党建服务发展、凝聚群众等进行破题,做到组织跟进、党建促进,推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在「两新」组织一线筑牢,向发展一线聚力。
紧扣「保障发展」抓园区强片区。高标准建设 2000 平方米的栖霞高新区党群人才服务中心,形成智慧化一站式的党群服务总站、企业人才客厅、区域共享阵地。在全市首创非公企业党建创新研究院和跨域园区党建联盟,联动高校、医院、园区派出所等打通党务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提速。出台全区「党建汇·商圈惠」特色街区建设实施意见,打造金鹰「红馆」、万谷慧「红谷」、万达茂「鑫茂」、招商「红馆」等一批商圈党群阵地,探索「商圈党建、区域统筹」模式。链接全域要素资源,推动仙林大道沿线非公企业、国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社区、机关、商圈、中小学、农村等各领域党建特色工作,带状集聚、影响辐射,连点带线成面打造仙林大道党建示范带。
培植「红色动能」抓机制强引领。建立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两新」组织、专家人才制度,突出问题导向,经常性定点联系、常态化走访服务,围绕企业、人才发展诉求变「中梗阻」为「直通车」。推动成立区互联网、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党委,联合开展重点人才企业、人才项目「党建 +」工程,实现物业、卫健、教育、互联网、律师等重点行业领域党建「一对一」领导全覆盖。每半年举办「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示范课堂」,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党建 6 项「服务菜单」,5 年来开展专业服务项目 680 多个,直接受益人群 6 万余人次,逐渐形成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新模式。
建好「红色物业」抓服务强保障。全区建立物业行业党委领导下的「物业企业 + 居委会 + 业委会」「1+3」党建联建和议事协调机制。深化「红色物业 + 红色业委会」党建,实行社区党组织引领物业、业委会、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五方共治」。建立「红旗手、红管家、红袖章」三支队伍,让党组织深入楼栋,让党员走进单元,实现「定点结对、定户到人、定时上门」,全力破解物业服务难题。以建设全省「红色物业全覆盖试点区」为契机,按照「六有三无两好」标准,推动「三红四治」新家园建设,打造选树一批「红色物业」示范点。同时,以小区为基本单元,试点建设网格支部,不断丰富栖霞「红网格」党建品牌内涵。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储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