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谋求发展

作者
作者

  振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业得到快速发展。而期刊业的发展状况,又是衡量出版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日益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期刊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我国期刊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发展成为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拥有稳定受众市场、细分格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的朝阳产业,我国也昂首步入世界期刊出版大国行列。
  江苏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在总量上,江苏还是期刊大省。截至2009年,江苏期刊出版品种439种,品种数量上在全国排名第二(第一名为上海,625种;第三名为湖北,399种)。期刊业的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依托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经济实力以及高度注重文化产业的历史传统,再加上“文化强省”这一战略目标的感召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东风的推动,江苏期刊业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很大。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江苏期刊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经营市场、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瓶颈和难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努力实现江苏“期刊强省”的目标,江苏期刊业面临着一场关键而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根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其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面对国内外期刊业日益严峻的生存竞争局面,江苏期刊界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期刊业发展规律,实现战略性突破,从而将江苏期刊业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高度?笔者认为,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不断解放思想,谋求科学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期刊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期刊的发展首先要求摆脱观念上的束缚,坚持正确的出版观念。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谋发展。期刊的主管主办部门,要将期刊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大力引导和扶持期刊业发展;将江苏期刊业放到全球期刊业的浪潮中加以考察,重新认识期刊功能,明确期刊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江苏期刊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树立“做大做强”的思想观念和自信心,从容应对期刊市场的挑战和竞争;要正确处理好期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创新办刊理念,培养读者认同感,处理好质量与效率、管理与服务等各种影响自身发展的矛盾。
  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刊活力。近年来,江苏期刊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了较大改观,但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期刊市场至今仍保留着一定的计划经济痕迹,多数期刊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好的体制机制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必须继续推动体制创新,不断改进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期刊经营管理机制。要调动广大期刊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按照期刊发展的规律,冲破影响文化生产力的机制束缚,促进期刊业的大繁荣。政府管理部门要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制定鼓励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倾斜金融信贷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政策等,还可以建立期刊发展基金,为期刊做大做强保驾护航;要积极转变管理方式,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努力营造期刊发展的宽松环境,促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期刊企业形成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经营性期刊要稳步推进事转企改革,成为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把期刊内部管理机制搞活,做到期刊结构合理,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发展合理。
  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期刊精品战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加快江苏期刊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精品名牌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了精品才能有受众,有了名牌才能产生效益。一要围绕经济率先发展的江苏省情特点确立期刊定位。最近,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杂志《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定位的老化。目前江苏绝大多数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只有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风格的期刊,才有生命力。二要重视期刊的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是途径,不仅是产品结构,还有组织结构等,应避免同质化倾向,要用创新的理念进行结构调整。三要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系列期刊品牌。国内一大批成熟的品牌期刊,例如《读者》、《知音》、《家庭》等期刊,早已成了中国期刊的领军品牌,应该努力打造属于江苏、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品牌期刊。
  适应市场经济,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要着力抓好三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是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杂志”、“互动期刊”等新媒体业态,成为期刊新一轮发展的热点。它们形成了与传统期刊相互竞争的格局,瓜分了期刊的市场份额。发挥新技术的传播优势,是期刊业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要抓住契机,促进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二是建设多元化经营平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经营模式、方法和手段创新是期刊发展的关键。如何创新经营理念,增强经营意识,如何克服期刊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弊端,走出期刊业分散、规模小、实力单薄的困境,实行多元化经营和产业化运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产业链和资金链,是实现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期刊的营销、广告等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知音》、《家庭》、《读者》等刊,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是建设重大项目平台。通过启动和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期刊出版项目,加速推进产业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期刊的國际竞争力,例如“江苏精品期刊出版工程”、“江苏省期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创新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国际化之路。2002年1月,《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诞生,标志着我国期刊业进入了集团化阶段,其后的《读者》、《知音》等期刊也纷纷进行集团化组建。江苏要努力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期刊出版大型“航母”和“旗舰”,打造产业示范性基地,提高期刊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通过分类指导打造特色期刊群,把期刊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开放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江苏期刊业的国际化战略。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刊理念、经营模式等,探索本土化期刊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期刊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期刊市场,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例如,有实力的期刊社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到境外建立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海外中文版、英文版,抢占海外市场,建设跨国传媒企业或传媒集团。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体现在期刊工作上,就是要求重视期刊出版过程中“人”的因素,协调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期刊业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期刊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可靠保证。江苏期刊业人力资源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缺乏。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构建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办刊人”、“办刊家”队伍,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期刊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充分调动期刊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让一批期刊企业家脱颖而出。


作者 赵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