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考

作者
作者

  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为今后的国际经济发展上了生动一课,它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原来的发展理念、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其中,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发展新兴产业是江苏经济再创辉煌的重要基础
  
  近30年来,江苏经济先后抓住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机遇、对外大开放的机遇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创造过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昆山之路”、“新苏南模式”,经济增长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江苏经济发展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江苏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遇到新考验,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少情况下,并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尤其是科技优势)的产品出口会出现较大障碍。加工工业为主及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的特征,过多的资源依赖、环境约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无论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及时选择和培育新兴产业,对江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江苏把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确定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感网等六大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抓紧出台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无疑预示着江苏经济发展将建立在新基础之上。
  
  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新兴产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江苏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面起步较早,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在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全省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太阳能电池实际产量占全国60%以上、全球15%左右;风力发电装备生产骨干企业100多家,高速齿轮箱、叶片、轮毂和回转支承等关键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80%;节能环保产业拥有2000多生产厂家,占据全国1/5;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医药产业总量规模占全国11.5%,制剂、抗肿瘤药、抗肝炎药、医疗器械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在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发展速度下降的时候,新兴产业却开始快速发展,承担起江苏“保增长”“调结构”的重任。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8年第四季度,江苏新兴产业增速达25%-40%,对全省规模工业产值增长贡献在35%以上。2009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速度,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实现产值8782亿元,分别增长31.15%、33.07%、17.55%、26.07%,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9.94%,成为带动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力量。
  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骨干龙头企业,如无锡尚德规模全国最大,其生产的晶硅电池全球第三、组件位于世界首位;扬子江药业销售和利润列全国同行业第一。
  虽然江苏省新兴产业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新兴产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诸方面还不成熟,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一是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矛盾,不少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既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又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表现为技术标准不规范,涉及安全、质量、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四是由于新兴产品生产规模小,在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成本要高于传统产品,其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
  
  江苏发展新兴产业的宏观策略思路
  
  根据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为了在下一阶段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已经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等手段,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组织、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多方面也有了明确的政策,为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是,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方面有实质性转变,我们认为仍有一些实际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将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江苏过去抓住的发展机遇,只是确立了相对的局部竞争优势,并没有确立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明显优势,特别是江苏产业发展今天面临的资源、环境和能源原材料约束,促使我们要对过去的发展作出必要和认真的反思。在产业发展目的上,是简单的总量扩张、蛋糕做大,还是大多数人收入增长体现的社会公平?是收入向劳动者倾斜还是政府集中更多的收入和财富?在产业发展理念上,是局限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是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还是转到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有效增长的机制?在产业发展目标上,是沿袭狭隘的周边攀比,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先进、不求短期赶超但求缩短差距?在产业发展方式上,是依靠典型的外资依赖、候鸟经济还是自力更生有本土产业发展的一席之地?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是不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协作与分工,在利用外资中进行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和竞争力?总之,要真正将科学发展观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到位,准确定位。
  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新兴产业所内含的高科技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投资巨大型等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与过去相比,原来的经济高增长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对高增长的客观影响。我们认为,发展新兴产业与追求太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矛盾,虽然发展新兴产业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对高增长是一种约束。今后一段时期,沿海经济有望成为江苏新的重要增长点,全省经济仍会在相当长时期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就不应该再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反要主动降下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将人们发展的重点转到追求自主创新基础上的适度增长。今后5年将GDP增长速度调到8-10%左右比较适度,再后5年调到6-8%左右比较适宜。采取以新兴产业的增长质量与GDP增长速度交换,用较高质量的中速增长换取低质量的增长。其实,在世界经济中,5%左右的增长已经属于高速的增长。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近些年来,各级政府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明显超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这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宏观分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分配政策上对相关企业要体现还权于企、还利于企、放水养鱼、先予后取的原则。尤其是推动增值税制的改革,将企业纳税从生产转到收入上来。在税率上,确定企业收入增长不低于政府财政收入的政策,如果低于的,实行返还。进一步清理对企业的收费,凡是与行政管理有关、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收费,应该作为重复性的税收,一律取消。
  加快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发展,是重要的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和深刻转型,必须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的功能,对因产业转型和升级派生的少数低收入者而言,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可以吃上定心丸;对大多数产业主体而言,则减少了人们消费与参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较少后顾之忧情况下,积极投身新兴产业的竞争和发展。在发展新兴产业问题上,社会保障将直接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底线”。工作的重点,一是更应关注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以及城市的低收入困難群体,做到应保必保。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范围即社会化程度。社会保障局限于县或省辖市,级别过低,范围太窄,应逐步上升到省级和国家层面,并解决保障对象异地保障的问题。三是克服社会保障的商业化倾向。多年来社会保障资金筹集采取财政补贴与个人缴纳数金额挂钩的办法,即个人缴得多、财政贴得多的办法,这对于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盘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类似于商业保险的做法(保费交得多,保额就大),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属性。社会保障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范畴,体现的是公平,享受保障的主要是弱势低收入困难群体,以个人缴纳费用多少来决定享受保障的权益,有违社会保障的目的。
  加大政府改革的力度。首先,将政府职能主要转换到注重发展环境的完善,不再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变“增长型”政府为“发展型”政府。其次,根据新兴产业规划制定具体的激励、引导政策。尤其是积极培育民营经济作为产业转型的主体,推进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发展资本市场。再次,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政府必须的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性社会保障服务、经济发展的公共秩序、面向产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服务等。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认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哄而上、重投入轻产出等问题,加强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引导。比如,建立科学的新兴产业发展的评价机制,设计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明确政策的执行主体、监督主体和责任机制,切实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争投入、争花钱、轻管理、轻产出、轻效益的问题;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认真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加考核评价公开性和透明度,将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实施情况、考核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报告,不涉及保密的向社会公布,欢迎社会监督。在发展新兴产业问题上,重要的是改变政府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重新设计新的考核机制,比如,不再以GDP、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指标,代之以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


作者 苏 人 沈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