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
21世纪以来,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日益深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个人身处网络海量信息之中,不易辨清各类思想意识的善恶,更容易被网络中反传统、反主流、反伦理的观念所吸引,造成行为的失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给受教育者以正确的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的引导,防止个体行为失范。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信念、行为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上的导向作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学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握大学生抵制西方的文化侵蚀的方向和力度。
第二,包容性原则。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应该树立平等意识基础上的包容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包容学生的一些非传统行为方式。以平等的师生身份、和谐的朋友关系诚恳相待,真诚交流,建立互信、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
第三,虚实性原则。网络既是开放的,又是虛拟的。这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渐进式的渗透为基本取向,在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等方面形成开放的教育大网络,以全球性的网络视野,学习其他国家道德教育的模式、框架、方法,利用网络平台,调整以往灌输性为主的教育方式,变成渗透性为主的新型网络教育,淡化学生被动教育的色彩,减少学生抵制情绪。
第四,创新性原则。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活动都应该打破封闭状态,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狭隘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动更新思想观念,努力摆脱陈旧思维方式的束缚,积极研究新情况。创造性地用马列主义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五,人本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在于赋予每个学生以科学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尊重学生人权和加强服务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改进和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级党委和地方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互联网活动,净化社会互联网空间,为社会网络德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学校加强对学生上网活动的管理,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网络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约束学生网络行为,将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氛围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培养、网络思想舆论引导和研判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和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主动融入网络、利用网络,而不是单方面地回避网络。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校园和信息化校园,根据技术的发展做好更新升级工作,将校园网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正确引导网络舆论,针对互联网上的一些敏感问题,组织发表正面理性的意见,引导上网学生树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建立校园网安全防范体系,预防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在校园网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引导学生上网自学和交流学习体会。规定学生上网时限和时长,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网上和网下学习时间。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发挥网络的引导、交流、服务、管理的功能,为学生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唱响校园网络主旋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建设,开设导向正确、丰富多彩、人人参与的网络频道,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利用主题网站和特色网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思政教育主题和特色网站应以引领校园和谐文化为宗旨,以占领和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己任,将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四大功能熔于一体,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资源,形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合力。三是发挥网络的互动交流反馈机制,拉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方的距离。教育工作者通过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研制和推广,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研制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或在各类教育软件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对教育软件使用者(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大学生在反复使用该类软件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软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潜在教育。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这主要是对高校而言的,另一类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高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对实用软件而言,可以针对新形势下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操作和理论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人才队伍。双方在网上、网下都能坦诚交流,彰显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魅力,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大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高校应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严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准入关,建设一支包含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网络中心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及各校园网站站长在内的教育团队,全频道、全方位进入学生的网络世界和思想领域,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以适应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可以通过评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发挥名师效应;狠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教研,实现“网络教育实践出题目,网络教育科研做文章”的良性循环。在网络教育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网络科研的新方法、新视野、新成果解决问题,提高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责任编辑:夏玉兰
作者 曹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