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

作者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犹如车之两轮,人之双臂,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校园文化 结合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共中央和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文件中,也都同时强调了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是文化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兼具文化创造和教书育人的功能。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指以高校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和主战场,二者共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而又各自独立。
(一)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外部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是当代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外因即外部条件。唯物辩证法中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重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外因对事物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始终坚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己任,促进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具体说来,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依托于校园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但由于受场地、经费、组织等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无法实施这一环节。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形式,校园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依托于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成为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在实现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1957年3月,毛泽东同志于《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做宣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个宣传是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就是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但由于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也略显枯燥,学生不易接受,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校园文化相对于课堂教育而言,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动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完成向教学对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任务。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结合的因素
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日益深化,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误区,导致某些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结合的因素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属不同部门,教育资源无法实现高效组合
就目前高校的实际工作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分属于思政教研室和马列部,通过课堂讲授完成教学任务,而校园文化的管理则分属于学校的团委、宣传部及学生处,通过学生组织如社团开展活动。两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相互渗透力和影响力比较低,德育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既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又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失衡
受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均衡,突出表现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后者始终未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精神文化才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然而,如今很多学校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误区,对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的较少,并未意识到缺少了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诚如有的学者而言:“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物质、制度层次的建设寂静渐趋饱和并已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再不努力发掘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和制度文化的精神文化意义,毕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3]
(三)校园文化建设重娱乐功能轻育人功能
由于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着重发展其娱乐功能,从而使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育人。二者本应并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共同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但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重娱乐轻教育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人育人功能,从而给二者的有效结合增加了难度。
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物质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校园物质文化又称环境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绿化美化、建筑雕塑、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和文化网络等。
鉴于校园物质文化直观性和愉悦性的特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具体说来,高校可以通过创设蕴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物质景观以推动二者的结合。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学报校刊、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平台,以征文、专栏、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内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课堂”,达到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总之,将校园物质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形式;促使高校教师实现以课堂传授为主向课堂传授与课外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善了过去课堂上“你讲你的,我想我的”被动局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名副其实。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精神文化相结合
校园精神文化属于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创造和形成的特定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主要包括:人文精神、观念形态、文化传统、治学风格、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等。有人这样形容过大学:一所大学,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里的“无形”指的即是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受到历史、传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孕育。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和谐文明的校风,立意深远的校训,催人奋发的校歌,大学校园中处处渗透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如,我们从安徽财经大学“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中可以体会出安财人努力践行、奋发进取的大学精神和治学严谨的大学风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目标渗透于高校的校风校训、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可以激励学生自觉进行“三观”改造,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引导师生共同开创优秀的教风、学风和班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开展。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制度文化相结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组织的有序发展都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的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4]政治学中强调政府若是离开了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则会陷入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学校亦然。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制度文化相结合,就是通过完善各项章程条文以及建设科学的领导制度,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行为文化相结合
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师生受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熏陶后形成的个人行为方式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設,精神文化的创造,制度文化的运行,都属于校园行为活动的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有利于培养良好学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行为文化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并加以理解消化,继而内化为自身素质表现在校园行为文化之中。同时,校园行为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反作用。优秀的行为文化可以提高大学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反之,低俗的行为文化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起阻碍作用。
五、结语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文化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作为隐性的课程,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种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应更新观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有效结合提供契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2011-10-18.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0.
[3]张书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7-19.
[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96-197.
作者简介:尹露露(1988-),女,安徽阜阳市人,安徽财经大学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生。
作者 尹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