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策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传播变得空前快捷,网络上的表达也日益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网络舆论的引导逐步成为了政府比较关注的话题,如果引导不善,网络上的负面情绪将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因此,当下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科学引导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058-02
  
  1、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
  
  1.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观
  政治参与观是以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主体意识为基础的思想教育,与政治理论知识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高校通過课堂上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主要渠道,这种方式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近年来,我国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上加大了力度,其中还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观其效果并不明显,涉及到网络政治参与的知识还较少。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政治思想教育上有质的飞跃必须明确网络给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带来的影响,而政治态度则又主要取决于其政治认知。
  如今,网络的国际化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入侵,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政治认知,使得部分大学生渐渐倾向并靠近于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越来越模糊甚至会带有反感色彩,在主流政治认知的边缘徘徊,从而导致消极的政治参与。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其健全政治人格的同时加强对西方政治态度的相关讲解。只有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西方的政治态度与我国政治立场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优缺点,才能让他们自己明晰、定位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认知。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增加网络政治参与知识的系统讲解,最终达到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创造精神、主动地去追寻和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的同时,提高其参与能力,对参与的方式、方法及效能有足够的认同。
  1.2加强法制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是指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能力以及法律素养的统称。加强法制引导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知道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而不是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谋取利益,只有让他们能切身体会到法律的效用,有效的投身于法律实践,才能提高其法律素质。基于此,笔者列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增开一些与网络相关的法律选修课,帮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抓住他们的心里特点,把法制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从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能愿意自发学习法律的同时还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生活中的违法现象,帮助他们正确的看待他人的行为从而正确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通过加强社会实践以及开展“模拟法庭”等类似的法律活动,让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回归到社会、走进生活;或者针对某些热门事件开展“法律辩论赛”,把辩论的过程转为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现出自我;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网评”、“大学生法律咨询”等,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预防无序性政治参与的发生。
  只有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才能拥有一个有序的参与氛围,为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提供一个绿色的通道,全面推进参与型政治文化,这不仅是社会建设的需要,更是培养一批既有优秀政治参与技能,又有远大志向的大学生的需要。
  1.3加强实践创新,提高大学生参与的技能
  政治参与的技能是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技巧、方法和谋略。它是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实现政治理论内化、提高政治参与能力以及健全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技能的运用和掌握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的进程,牵动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
  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技能就必须从实践创新着手,并开设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专门通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选举活动,或者定期筹备大学生代表大会,以此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吸收和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党员干部。
  但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还得从学校抓起,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可以请学生代表们共同参与相关制定政策’的讨论,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以及“领导面对面”等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与学校管理层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有效通过政治实践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
  
  2、完善网络监管体系。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2.1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约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近年来,伴随“网络问政”的迅速发展,政府逐渐把网络作为执政的渠道之一,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还开通了微博与民交流。正在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却衍生出了“网络水军”、“人肉搜索”等网络失范现象,从长远看来,这对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害而无一利的。
  网络立法也是一个放权与人民的机会,在网络这一个新兴领域,要想通过立法来保护网络社会中的公共利益就必须得以民主、平等、公平等普世价值观为立法原则。但是那些由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附属的利益机构单独立法的方式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出了一些弊端,如果在网络社会仍然采取相同的手法,那么网络立法毫无疑问的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放权于网民,听到最“草根”的声音,维护广大网友们的基本利益,根本上加快网络立法的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从而达到有效引导大学生合法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
  2.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
  网络道德观不管是在自律与他律问题的侧重点上还是在公正与平等问题上都不同于现实中的道德观,因为网络所具备的自主性,决定了其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它强调的是一种个性,也就是说,除了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外,还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伦理标准以及判断来对待网络上的生活。但是网络道德和现实中的道德又是以人为契合点的统一体,正如黄寰所说“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这种以人为中介的关系向我们昭示,现实社会伦理是虚拟社会伦理的文化资源,虚拟社会伦理必然是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延伸到虚拟社会的结果。”
  虽然大部分网站或论坛已经实行了实名制,但是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在很多时候还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道德的约束,可以说他们的言行举止大多是依靠个人的道德观来维系的,那么网络上的这种自律性的道德观能否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参与氛围呢?在目前来看,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网络欺诈”这个名词经常出现在网络上,他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隐瞒或虚拟事实来骗取公私财产,重点是在电子商务领域,正是由于这些代名词的出现,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一些门户网站都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商务运作,以及建立网络诚信评估体系等。但是要想加强网络诚信,还是得从实际出发,正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所说的:“纯粹的虚拟社会是不存在的,每一个网络终端都与现实相连。”
  因此,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从诚信出发,兼顾道德自律与道德责任的原则,着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完善我国诚信评价机制以及技术等级来屏蔽网络失信行为,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诚信缺失的状态。
  2.3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实现大学生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我国网络监管的起步较晚,其制度建设正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且尚未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安全侦查体系,各个地方的网络安全监管部门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对犯罪进行预测。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扩大网络警察的队伍、完善侦查体系、增加预警方案以及侦查原则等,让网络安全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有关信息,打击网络犯罪的行为。
  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在全国网络范围内推行“网络巡逻”,在网上公开执行任务,达到一个警示、沟通和服务以及宣传安全防范知识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打击低俗内容,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其次,应该加快网络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防止匿名者在网上随意散布谣言、恶意伤害他人以及制造恐慌等,让大学生们有一个正常秩序的网络社会,努力维护网络的信息安全。
  然而这两方面是相辅相存的,近年来,网上不断出现“艳照门”事件或“人肉搜索”等现象,使得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在网上透露自身的真实信息,难道“实名制”在网上是行不通的吗?这就体现了“网络巡逻”的重要性,只有两者同时进行,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管问题。
  
  3、加强网络制度化建设。畅通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3.1统一网络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型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资源信息共享也被称为信息化生产力共享,指的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做到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社会财富,其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和领域。但是要想充分利用和开发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尼古拉斯·巴瑞所强调的:“没有网络普遍揍人和电脑的普及,个人电脑将会成为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和教育不平等的工具。”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型网络政治参与,则需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在各个部门设立网点、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但是,要完全统一网络平台,国家则一方面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为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型网络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落后地域以及信息弱势群体的投人,努力消除或缩小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推广民主、自由以及平等政治参与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3.2推进“一站式政民互动”平台,实现新型服务型政府建设
  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以及表达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大量的政府网站却出现了长期无人管理的状态,不仅内容上没有更新,而且对人们的网络诉求也无人应答。这种“休眠状态”的政府能否更好地维护民生呢?
  “一站式政民互动”平台是集网上民愿受理、办理流程定制、办理结果反馈、结果满意度评价、办理情况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受理、专网办理、外网反馈的政民互动平台建设新思路。达到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网民的监督、参与的权力和需求,树立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3.3提高领导网络驾驭能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虽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它更是一个机遇。那么如何抓住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对于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对其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笔者认为,大学生网民表达民意方式的变革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以下四个新要求:
  第一,要有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在具有上网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从网络出现至今的快速发展虽然相隔时间较短,但是影响确实深远的,领导干部只有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要有一定的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例如运用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受到的控制力却是很小的。
  第三,要经得起网络的监督,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一举一动。从湖南衡阳的“瞌睡干部”免职到南京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免职,都体现出了网络监督的直接、迅速、深刻,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了广大网民对领导干部的主要监督方式之一,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我国只有拥有了一批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新时期领导干部,我国的网络政务才能够更好、更快、更成熟的发展,把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推向制度化、有序化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陆士桢,构建网络道德,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10-3


作者 孙崇文 卢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