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优势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作者
作者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新沂市是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中心节点城市,是省委、省政府定位的江北唯一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和“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促进发展的最大龙头来打造,切实放大新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综合竞争力迈上了新的平台。
  
  一、放大区位优势,把发展优势造得更优
  
  提升城市竞争力,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发挥城市的独特优势,使城市在区域竞争中争得先机。新沂市以放大交通区位优势为引擎,切实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新沂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三条铁路(陇海、新长、胶新),三条高速公路(京沪、连霍、宿新),三条国省道(G205、$323、S249)、三个机场(徐州观音机场、临沂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在此形成“公、铁、空”的立体交通格局。更为可贵的是,新沂东有出海港口(连云港港口),境内有京杭大运河和新戴运河等内河港群,随着胶新铁路复线、新长铁路复线和兰连高铁客运专线建设的实施,新沂铁路运输将形成“一客一货一编组”的新格局。围绕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的思路,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投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交通吸引和布局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目前,宿新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完工后新沂将拥有5个高速公路道口。同时,我们与连云港港口集团合作打造连云港“无水码头”,实施新戴运河航道“六改四”,建设内河港口群,打造新戴运河产业带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把产业基础转化为发展动力。新沂是苏北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形成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机械冶金、资源加工”等五大传统产业。为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在同行业拥有话语权,我们加快“政产学研金”结合,促進企业转型升级,恒盛化肥、花厅酒业分别发展为江苏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和酒精生产企业,斯尔克差别化纤维技术国际领先。同时,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加快产业招商步伐,促进产业“前伸后延”,以工业化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把物产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新沂资源丰富,现已开发利用的有石英砂、水晶、金红石等27种。石英砂储量达50多亿吨,含硅量高达99%以上,金红石探明储量和品位位居全国前列。围绕把“资源变成资本”的发展理念,我们坚持走精细化、专业化、高端化的发展之路,加大资源开发的招商选资,投资2亿元的融汇石英坩埚项目建成投产,投资7.5亿元的容纳光伏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5亿元的金红石开发项目正加快实施,把资源变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二、彰显城市风格,把城市形象塑得更靓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承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高起点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按照“南扩、北拓、东进、西延”的城市发展思路,树立“不比楼高,比特色;不比路宽,比功能”的规划理念,突出文化内涵与建筑风格有机统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有机统一,聘请新加坡邦城公司、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专业规划机构,编制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突出个性打造,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我们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将市域发展空间划分为“一中心、四片区”五个功能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实行差别化规划、特色化发展。
  二是高强度投入推进重点工程。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大好机遇,狠抓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以大投入、大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大提升、形象大变化。在去年实施“5090”(50个项目、90亿投资)的基础上,我们把今年作为“城市建设年”,实施“70100”工程(70个项目,100亿元投资),创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投入之最。重点抓好“建市20周年20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三是高水平运作拓宽融资渠道。我们创新城市经营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沂发展实际的“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径。去年成立了城市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金地投资公司等国有投资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模式,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通过BT、BOT、TOT等运作,加快推进政府与企业、资本与资源有效结合,拓宽了城市经营融资渠道。2009年实现城建融资2.3亿元,通过BT、BOT等模式运作资金12亿元,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三、培育特色产业,把产业结构调得更好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关键在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以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体工作中,我们以实施“四大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实施项目建设“进程”计划,建设大项目。围绕“三个突出”,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突出思路创新,加强与苏南、闽浙等发达城市所辖区招商部门的联系,开展“小规模、多频次、讲实效”的招商活动;突出项目质量,主攻一批龙头型项目,紧盯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强化产业对接,集聚优质资源;突出产业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推动引进单个项目向引进产业链及其配套项目转变。以“抓项目就是抓投入、促开工就是促发展”的观念,大力实施“2015”(20个项目、150亿投资)重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加快“118工程”(10个产业、100项目、800亿投入)项目库运作。建立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以审批的高效能推动了项目建设的快速度。
  第二,实施产业发展“攀升”计划,培育大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科学的产业布局,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基石。我们按照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实施“两轮驱动”: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做强”主导产业。以恒盛、蓝丰、利民、嘉泰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发展煤化工、盐化工、农药化工三大产业,力争用2—3年时间把化工产业打造成百亿元产业。对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等已形成规模的产业,我们着力引导其联大靠强,促进尽快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快新兴产业招引培育与集聚,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竞争优势的关键,鼓励华信塑业、八达重工、斯尔克纺织等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挂靠嫁接联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
  第三,实施规模企业“成长”计划,发展大企业。一是加快壮大骨干企业,培育重点骨干企业50家,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销售年收入1500亿元。二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利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给予重点培育,争取每年有2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力争5年内培育上市后备企业30家、上市企业10家。三是筛选一批科技成长型、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创汇型优质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提升产能,联合重组。
  
  四、弘扬城市精神,把文化品牌打得更响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气质、性格、精神和品位的集中体现。我们深入推进“文化兴市”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深挖文化内涵。一流的文化塑造一流的城市。我们充分发挥新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大对花厅文化、窑湾古镇文化、马陵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剪纸、盆景、柳琴戏等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积极组织开展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新沂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推进文明创建。积极开展“建文明城市、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炼了“崇信尚德、开放和谐、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新沂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
  突出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品牌立市”战略,率先在苏北设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设立了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较好地推动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作者系新沂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刘 忠


作者 赵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