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足球只是游戏

作者
作者

在中国体育的语境里,很少有哪项运动如足球这样,常常和「玩」字结合在一起的。行业管理出了问题,是「玩出火」;俱乐部经营难以为继,「玩不下去了」;退出足球从业序列,「不玩了」……

如果足球只是游戏,那总会找到各种玩法。是游戏,规则总是可以不断修改调整,参与游戏的人也可以不断更换。游戏的成本可以随行就市,钱多大玩,钱少小玩。在中国体育的语境里,很少有哪项运动如足球这样,常常和「玩」字结合在一起的。行业管理出了问题,是「玩出火」;俱乐部经营难以为继,「玩不下去了」;退出足球从业序列,「不玩了」。

但这是一项运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娱乐、是玩耍,运动是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存在。只将足球当作游戏,想来「玩玩而已」,最终都会被游戏吞噬。

中国职业足球已经有了这样被吞噬的迹象。疫情当然是谁都躲不过的打击,但在疫情到来之前,所有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已经存在:管理者失位或者错位;职业足球投资的退潮;行业内部严重的欠薪问题、从业者士气的低落……

一种不断流传的说法,就是当 2021 赛季到来时,「不知道联赛里还有多少个俱乐部能够坚持」。更糟糕的预言是「当赛季结束时,还能留下多少个俱乐部」。

这些说法未必是危言耸听,倘若 2020 赛季的联赛冠军都处境艰难,不提夺冠奖金,连基本工资都存在拖欠状况的话,很难想象其他俱乐部状况能好出多少。

2021 中超中甲赛季,最简单的开赛时间都成了悬而未决的疑问。原计划 3 月开赛,疫情第二波的冲击肯定会导致联赛延期。倘若最早在 4 月或者 5 月开赛,又必定会和亚冠、世预赛 40 强赛等赛程产生冲突。有说法显示,倘若亚冠肯定 4 月开赛,那么参赛的中超球队有可能派二队去打亚冠。亚冠不可能恢复主客场,只能如上季集中赛会制,一来一去,比赛不说,单就隔离时间,耽误的就不会是一两周那么简单。

联赛开赛时间不确定,俱乐部的状况早已陷入集体泥淖之中。2020 赛季结束前后,又有一波职业俱乐部面对股权变更挑战:国资从职业俱乐部纷纷离场,能够接手这些俱乐部的市场机构数量有限,能力更有限。俱乐部中性名变更,本是志在长远的一项政策,然而,形成的直接打击是赞助商们更觉得短期内投入中超无利可图。好政策带来恶效果,于斯为盛。

这一系列的退出,或者想退而退不出,给职业联赛带来的打击是全方面的。归根结底,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或者是这几年,投资足球越来越无法让投资人达成他们想要的效果。恒大介入足球,十余年来,投向足球的资金都带有其他目的,或者是政府公关,或者是品牌升级,或者是其他。当周边经济环境紧缩,又有疫情隔断之后,最容易舍弃的就是投资足球这样的营销行为。

苏宁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案例。终于拿到一个中超冠军,国际米兰在意甲也有争雄之势,但在中超和意甲都有了欠薪传闻,再联系起近期财经媒体对苏宁经营状况的报道,这个重金投资体育,意图构建独角兽矩阵的机构,被报道说步履艰难。

很大程度上,中国足球都在为热钱退场买单。热钱来袭一圈,收获不大,退场时自身损失不少,可带给中国足球乃至中国体育的,却会是长期伤害:球员过高薪资、对草根和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长期忽视、急速膨胀的媒体版权收入陡然崩盘等等恶果。

如果只是一场游戏,实在玩不下去了,大家甩甩手走人也罢。可体育不仅仅是游戏,这个行业内外,关联到的人群太多。资本自由来去,损失的无非是钱,但更广泛和深入的打击,却是要这些长久从业者来承担的。这是一场行业性的危机,行业管理机构不是没有预判,过去几年在限薪、限制投入等多方面的政策尝试,就是为了应对荒年。只是空有想法,没有执行手段,造成了好政策恶效果的处处后遗症。

也许,随疫情而来的打击更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国足球不需要过热的资金,甚至不需要社会和政府的额外关注,中国足球需要的只是基本的简单的自由发展而已。

这一点点自由和行业公平,却又是那么难得。


作者 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