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的纠结中国体育的前景

在国际奥委会的诸多改变中,有的值得探讨,不少值得肯定。中国体育将在产生更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振兴发展以三大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项目、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和协会实体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乃至根本性变革。

一
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国内舆论纷杂,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是:如何看待金牌或奖牌总数排名。有好事者发布了一份俄语版的所谓排名,把中国台北奥委会和中国香港奥委会的金牌和奖牌数汇总到中国奥委会的金牌和奖牌总数中来,得出中国排名第一、美国位列第二的结果。(见图 1)
从国际奥委会的现行规则看,中国台北奥委会和中国香港奥委会是独立的奥委会,其金牌数和奖牌数自然应该单列,从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上的奖牌单上看到的也是这种情况。而且,按照传统规范,国际奥委会和奥组委不对各奥委会的总金牌和奖牌数排名。大家以往能看到的奥运会/冬奥会金牌或奖牌榜都是世界各地的媒体和好事者们所为。
这源于国际奥委会作为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机构的组织惯性和人文传统。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东京奥运会结束以后,笔者在必应的国际版键入「Tokyo 2020 Olympics」,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张图,名称是奥林匹克奖牌计算,没有「ranking」(排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奥委会的东京奥运会奖牌榜。(见图 2)

为何笔者会对这张图如此敏感而在意?因为已有 127 年历史的国际奥委会从来不公然做这件事,也不同意奥组委做这种事。目前看到的最新版本《奥林匹克宪章》(2020 年 7 月 17 日生效)的第六条「奥运会」专门有这样一句话:「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比赛项目中运动员之间的比赛,不是国家之间的比赛。奥运会把各国家(地区)奥委会选派、经国际奥委会同意参赛的运动员集合在一起。他们在有关国际单项联合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比赛。」
这份最新的《奥林匹克宪章》第 57 条是「荣誉册」,具体描述更加清晰明了:「国际奥委会和奥运会组委会将不对各国进行全球排名。奥运会组委会应制作记载每个小项的奖牌获得者和证书获得者名字的荣誉册。奖牌获得者的名字应显着地在主体育场永久展示。」
然而,这项执行了 120 多年的规则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就被打破了。国际奥委会在这届奥运会一开始,就进行了世界各奥委会的奖牌榜排行,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奥运会/冬奥会结束之后弄一份「medal table」(奖牌榜),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罗列世界各奥委会的奖牌数,通常是阿根廷或澳大利亚在前面,美国在几乎最后一列,从未按照金牌或者奖牌数做过排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宪章》的有关条款做了修订,上述第 57 条被完整删除就是修订之一。对此条的修正意见增补了一句话:展示竞赛结果的材料可由国际奥委会汇总,经由国际奥委会的授权,由奥运会组委会以传递信息的目的而发布。

这个修改的说法非常隐晦,没有说出任何排名的企图,只说为了传递信息,但实际上其功能已经昭然若揭,向全世界宣示各奥委会的奥运会奖牌排名,而且是优先金牌数的排名。
联想到国内关于那个俄语版奖牌榜的争论,我们就不得不对此事多说几句了。因为这事关国际奥委会的组织性质和行为模式,甚至关涉到国际奥委会今后的前途和命运。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法国人顾拜旦是一个具有浓烈国际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心心念念的是通过奥运会这种文明的、礼仪化的国际社会文化活动来实现他「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梦想。后续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多数也在这条路上努力前行,通过人的身体、精神、意志均衡发展,推行体育 + 文化 + 教育,倡导发挥优秀选手的榜样作用、奋斗中谋求欢乐、遵守基本社会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说得透彻一点,国际奥委会作为一个在瑞士联邦政府注册的无限期的国际性社团法人,属于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超然地通过竞技运动服务人类的崇高理想,正是国际奥委会在国际社会赢得尊重和拥戴的根本基础。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和经济利益去介入国际事务乃至政治、宗教、意识形态等纷争,绝不是明智的做法。所以,国际奥委会多年来一直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包括种族、肤色、性别、性取向、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
然而,一份公开说是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的奖牌榜,就把国际奥委会 120 多年固守的做法荡涤得一干二净。可以想见,国际奥委会和奥组委主动做出各奥委会的金牌和奖牌榜座次,昭示的是其介入某些特殊纷争的开始,后续的麻烦事一定少不了。比如,仅用一种所谓的技术手段(如参加女子比赛的运动员的睾酮浓度在参赛前 12 个月内以及赛中不超过每升 10 纳摩尔)就让变性人参加了本次奥运会的女子举重赛事,幸好此人三把抓举失败没有成绩,否则很有可能引发舆论的滔天巨浪。这或许是中立国瑞士和国际奥委会今后难以承受之重。

从东京 2020 奥运会的奖牌看,只有 63 个代表团赢得金牌,93 个代表团获得奖牌。国际奥委会 206 个奥委会中超过 2/3 没有争得金牌,超过 1/2 没有获得奖牌。他们为什么要继续参加奥运会?当国际奥委会允许奥运会组委会排列金牌和奖牌榜时,当初顾拜旦设计五环标识时让世界上的运动员欢聚在五环旗下的愿望还可以恬淡地实现吗?
二
笔者查阅国际奥委会在东京奥运会期间 8 月 5 日和 8 日通过的关于《奥林匹克宪章》的修正文本,包括将独立的委员人数从 5 人改为 7 人、扩大全会对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处置的权利、确认国际奥委会在人员注册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允许执委会临时撤销奥运会大项分项小项等,当然也有具体的对第 57 条的修改。

不只一位国际体育法律界人士对笔者提及,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宪章》的修改过于频繁,且经常用特殊手段违背或规避有关条款,其实是不利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甚至给外人一种主导者个人权力无边的感觉。类似的案例包括:随意突破《奥林匹克 2020 议程》中对奥运会和冬奥会项目、参赛运动员人数的上限规定;将已经被废除的奥运会表演项目悄然恢复;赞助领域未能遵循自身确定的排他性原则;国际奥委会目前 102 个委员中排名第一的加拿大人庞德从经常发出不同声音到开始根本转向……
国际组织和国际管理研究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是:组织规则保持相对稳定性,组织中最好有 10%-15% 的不同声音,特赦和临时条款不宜过多,个人自由裁量权不宜过多……
当然,国际奥委会的众多改革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东京 2020 奥运会的女子项目比例达到 48.8%,是历史上男女比例最接近的一次,开幕式上设置男女旗手、设立男女混合项目、闭幕式上女子和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前三名的颁奖仪式得到同等对待,乃至这些年国际奥委会女委员人数不断增加,目前达到全体委员的 30% 以上,都向世界展示了一种男女平权的鲜明姿态,体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最新潮流的迎合态度。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冬奥会遗产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对难民运动员的特殊关照,都体现出国际奥委会对时代洪流的把握和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关照。

这些理念和努力是国际奥委会在 2014 年通过的《奥林匹克 2020 议程》中可持续、公信力这两个主题的体现。年轻人是国际奥委会特别关注的另外一个主题,核心的设计就是增加年轻人喜爱的项目。本次奥运会新设的五个大项中,除了棒垒球和空手道之外,滑板、攀岩、冲浪都是备受青年人青睐的项目。滑板被认为东京奥运会最有观众缘的大项,包括两个小项。一是街式赛,运动员利用赛场中的楼梯、长椅等设施完成技巧展示。二是碗池赛,运动员加速冲向陡坡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完成技巧展示。观众获得的最好感觉就是酷炫。下届巴黎 2024 奥运会又将增加街舞,也是年轻人中流行的项目。奥运会这种传统综合性赛事的平均关注者年龄已经超过 40 岁,不断新增年轻人热衷的项目,将逐步改变这种尴尬现实,让奥运会自身变得更年轻,更加可持续,从而更加富有生命力。国际奥委会第 137 次线上全会通过的《奥林匹克 2020+5 议程》中强化了数字化,也与国际奥委会顺应年轻人需求的理念高度吻合。
三
在疫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还在蔓延的背景下,国际奥委会和日本政府为何执意要举办东京 2020 奥运会,他们公开阐明和多次表述的原因包括尊重运动员的意愿和保障运动员的利益、为人类在抗击疫情中带来希望和信心等。然而,以美联社、法新社、共同社等为代表的国际媒体也做出过一些特殊的解读。美联社认为国际奥委会是没法承受取消东京奥运会可能带来的 30-40 亿美元的损失,毕竟,大量的国际体育组织亟待国际奥委会通常发给他们的奥运会分成。日本国内的媒体也认为,日本政府已经为东京奥运会付出 250 亿美元,如果不举办奥运会,势必引发民众强烈反对。如果能控制好疫情,成功举办奥运会或许可以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在 9 月份举行的党派选举中赢得优势。身在瑞士的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专家查普莱等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每次奥运会前总会有无数的质疑和否定,一旦奥运会开始比赛,人们总会在欣赏精彩赛事中慢慢忘却此前的担忧和不满。
东京 2020 奥运会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疫情背景下人类联欢和共聚的特殊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东京奥运会给人类带来希望和亮光的愿望有所呈现。在笔者多次通过媒介观赏奥运会的历史上,这是一次留给观众最多感动和温情的奥运会,也是一次众多胜利者和失落者相互尊重的奥运会,还是一次老将和新人都给人们带来奇迹或惊喜的奥运会。中日、中美体操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奥运会赛场上引人注目,两位男子跳高选手共享金牌的惊喜场景令人难忘,倪夏莲和丘索维金娜的坚持令人感慨,全红婵的三个满分动作载入历史,首枚金牌得主杨倩的比心动作和沉稳气度传遍世界,张雨霏的甜美笑容融化人心。这届奥运会简朴而不失庄重、平实而不乏精彩、激越而不少温情,展示和诠释了奥林匹克的独特魅力,成为疫情背景下沁人心脾的场景。
东京 2020 奥运会如期举行,顺利结束。虽然日本和东京眼下的疫情都不乐观,比起赛前明显恶化,但这次奥运会向人们展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迎难而上的勇气和胆魄、在艰难困境中战胜一切难题的智慧和担当。大约半年之后的北京 2022 冬奥会,有理由为世界奉献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界各国民众对东京奥运会的关注度有所不同。中国的收视和关注数据之高前所未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C 的开幕式收视率比上届奥运会下降了 50% 以上。日本民众对奥运会的态度也有所好转,但对日本首相菅义伟的支持率却从奥运会前的 35% 左右下降到 28% 左右。
四
话题回到东京 2020 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表现上来。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参赛运动员 431 人中,男选手 133 人,女选手 298 人,这是历届参赛女选手占比最高的一次,达到 69.14%。舆论立即发出阴盛阳衰的慨叹。然而最后的结果,38 枚金牌中女子 22 枚,男子 13 枚,男女混合 3 枚。如果将男女混合项目算一半,女子得金比例正好是「黄金分割」的 0.618。从参赛比例看金牌比例,男性并不低于女性。
我们更应看到中国男选手获得 14.5 枚金牌,在世界各国男选手中居然可以排名第二。中国女子运动员获得 23.5 枚金牌,位列世界第一。
如果从奖牌数量看,中国男女占比是 38 ∶ 49,美国是 42 ∶ 66,美国对中国的奖牌优势主要靠女运动员。美国比中国更善于多搞女子项目奖牌。俄罗斯男女奖牌数为 37 ∶ 32,英国为 37 ∶ 26,日本是 26.5 ∶ 29.5。可见中国男子奖牌数不能算差。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阴盛阳衰现象确实存在,男子篮球首次无缘奥运会,男足和男排早早被对手拦在奥运会大门外,女子三大球均获得参赛资格。但这次东京奥运会,足、篮(不计女子三人篮球)、排三大球和棒球、垒球、手球、水球、曲棍球、橄榄球共 9 个集体球类项目中,拿到「入场券」的队伍无一进入前四名,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成绩。女子篮球小组赛成绩位列第一,第一场淘汰赛在第三节结束时还领先 9 分,第四节前 2 分 35 秒就丢掉 11 分,最终遗憾出局。女排是上届冠军,居然小组赛没有出线。女足以非常明显的劣势被淘汰。这说明了什么呢?笔者的解读是:长期看,集体球类项目均缺乏真正的职业联赛历练,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无法在胜负易手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正常水平;短期看,因为疫情,集体球类项目缺乏高水准赛事的锤炼,国外集体球类项目受疫情的影响小于游泳等受场地约束较大的个人项目。

还有一个解读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成功的数据不大为人关注。笔者统计发现,自从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以来,中国体育代表团中运动员人数占比一直在发生变化。
不难看出,东京 2020 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的运动员比例为 20 年来最低,此消彼长的自然是代表团服务和支持人员比例最高,达到 44.53%。笔者在与一些参加奥运会备战的工作人员沟通中了解到,此次备战东京奥运会在增加科技和医务等辅助人员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这是现代大型赛事备战理念升华和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
从奥运战略的长期影响看,中国倾向于选择和偏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个人项目,而在竞争更为充分的集体球类项目上缺乏耐心和投入,也鲜有优势。中国的 6 个优势项目跳水、举重、射击、体操(蹦床)、乒乓球、羽毛球这次表现总体良好,获得了 38 块金牌中的 28 块,占比 74%。此外,在田径、游泳两个基础大项中分别获得 2 金和 3 金,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分别获得 1 金,击剑、自行车各获 1 金。然而,客观地看,优势项目很少是普通民众可以参与的项目,水上项目也绝非普通民众可以参加,田径的两个女子投掷项目显然不如女子中长跑和马拉松等项目更受关注。在国内马拉松热的背景下,马拉松和中长距离跑备受关注,但只有王春雨的女子 800 米第五名成绩可以一提,多数项目甚至无法获得奥运会「入场券」。
几乎每届奥运会以后的总结中都会提及集体球类项目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这种差距为何几十年没有明显改观?足球、篮球、排球有了二十多年的职业化历史,不仅没有改观,还有恶化的趋势。难道奥运战略错了吗?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更加全面的奥运绩效?甚或也许不该把奥运成绩作为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而应谋求探索一条顺应世界职业体育规律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道路。
「十四五」已经开启,中国体育将在产生更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振兴发展以三大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项目、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和协会实体化等方面,进行实质性乃至根本性变革,并在这个过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等方面做出新贡献。惟其如此,才不至于因某一次奥运会上某一个项目的成绩而惊喜或落寞,而是满怀自信且落落大方地享受体育之美、竞技之美、健康之美。
作者 易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