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坛的商标之争

去年在亚冠决战之夜一举成名的「恒大冰泉」,近期却遇到了法律上的麻烦:作为一家主营防磨抗蚀新材料的上市公司,「恒大高新」日前发表声明,表示已向南昌当地法院起诉追究「恒大冰泉」商标侵权的责任。「恒大高新」的维权理由是早在 2010 年,该公司已经获得了纯净水商品类别的「恒大」注册商标,因此认为「恒大冰泉」的宣传和销售构成了侵权。
两家其实分属于不同老板的「恒大」,如今却因为矿泉水产品而对簿公堂。双方目前各执一词,「恒大高新」强调自身对于注册商标的合法拥有,而「恒大冰泉」乃至背后的「恒大集团」则认为对方行为具有「傍名牌」甚至「碰瓷」的性质。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可留给法院来判断,但值得一提的是此类围绕着品牌的纠纷,以往在中国体坛并不鲜见,就连「中超」这个品牌,同样曾经产生一系列诉讼。
比如,早在中超联赛问世前的 2002 年 11 月,已有人向商标局申请酒类的「中超」商标。中国足协曾对此提出异议,但该项异议接连被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即后者同意将「中超」的注册商标授予他人。对此不服的中国足协提起了行政诉讼,结果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 2011 年 6 月撤消了商标评审委员会的裁定。接下来商标评审委员会又提起上诉,2014 年 9 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维持了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
以上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过程,向人们揭示了商标权纠纷所具有的特殊性,包括在不同机构之间,对于同一法律问题往往也存在不同的结论。至于做出结论的时间,更可能旷日持久地达到 10 年以上。在这些法律纠纷中,争议焦点往往集中在「注册在先」和「使用在先」的原则差异上。很多情况下,有些个人或企业会在并不实际生产商品的情况下,抢先注册了其它企业已经实际使用的品牌,然后反过来起诉对方侵权。
更为极端的例子,就是当年曾有福建企业注册了「乔丹」这个中文商标,令无数人以为该品牌与着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有关。依靠这种误解赚取「第一桶金」之后,该企业还进一步注册了迈克尔·乔丹两个孩子姓名的中文商标。在过去几年里,「乔丹体育」与迈克尔·乔丹之间也出现了一系列诉讼和反诉。
对于此类商标权案件,舆论通常会站在实际使用该名称的个人或者企业一边,但法律上的认定却未必如此。毕竟根据《商标法》规定,在多方申请同一个或者相类似的商标时,申请时间在先的一方将获得优先权,这也是很多人热衷于抢注商标的原因所在。
还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出现在前 NBA 球星姚明身上。自从「小巨人」成名之后,国内有无数企业注册了含有「姚明」字样的商标和企业名称,姚明的律师团队也曾为此提起多场诉讼。2013 年 7 月,一家名为「厦门姚明织带」的公司被准许注册「姚明」商标。对于该项申请,姚明一方早在 9 年前就曾提出异议,但「厦门姚明织带」最终得到支持的理由却很特殊 ── 因为该公司老板的名字也叫「姚明」!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体坛出现的商标权纠纷,既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评判来取代法律界定,更无法以其它领域内的生活常识来衡量,有时只能耐心等待相关机构的最终裁决。但跳出法律层面的争议本身,人们有必要思考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体坛越来越重视商标权甚至为此进行争夺的背景下,到底又有多少人用好了这些商标?
比如从甲 A 到中超,国内足球职业联赛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真正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商标屈指可数。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球队商标,往往随着俱乐部易手而变成了历史名词,其曾经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也随之灰飞烟灭。就连曾在品牌推广方面有过无数创举的「广州恒大」,如今也已经变成了「广州恒大淘宝」。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商标价值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武器,更有赖于长期坚持的信念。面对品牌价值高达数亿美元的拜仁、曼联等俱乐部,中国老板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作者 方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