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继续透支……

本赛季中超联赛落幕后,各种总结正在陆续推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2014 的中超,恐怕是各执一词。不同的群体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对过去一个赛季展开各种反思,而且看上去都很有道理。如果跳出中超联赛,站在更高的角度旁观,在看到联赛进步的同时,更可看到中超上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另一个角度看球市
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从荣誉、教练、收入、上座率、场均进球、竞争均衡性等方面对各国足球联赛进行排名。中超联赛甚至排到了日本联赛之前,而韩国联赛甚至远在中、日联赛之后,这足以令中超感到自豪。但在亚足联官方的亚洲各国联赛排名中,韩国、日本均在中超联赛之前,位于东亚区的前两位,也在整个亚洲范围之内排名前两位,这就让中超高兴不起来了。而且,亚足联以这样的排名来确定下一年度亚冠联赛的名额分配,韩、日两国将有「3+1」个参赛席位,中超联赛只有「2+2」个席位。
再譬如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超公司或者中国足协总会拿到场观众数量来「说事」,因为这几年来,中超联赛的上座率呈现上升之势,这的确令人鼓舞。2014 赛季联赛场均上座率达到了 18986 人次,创下中超 10 年的最高纪录,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也高居第九位,在亚洲范围内则是排名第一,从 2012 年开始已经连续 3 年压倒了日本联赛,看上去的确喜人。但问题在于中国的人口基数本身就很大,如果单纯进行人数比较,中超自然占据绝对优势。
如果更近一步,以国内承办中超联赛的球场容量为基础,从进场的人数占据多少容纳量相比,中超联赛与日本联赛恐怕就相去甚远。在亚冠联赛中,当中超球队作客日本时,去现场看过比赛的人都会记得日本俱乐部的球场远不如中超的主场气势庞大,因为日本的球场一般只能容纳 15000 到 20000 人左右,而中超很多球队的主场都在 4 万人以上,日本联赛球队的到场人数显然无法与中超相提并论(如左图)。在日本,15000 名观众可以使球场爆满,而中超坐上 20000 人,只能填满球场的一半。那么,仅仅从数字上进行比较,中超超过日本联赛又能如何?当然,相比韩国联赛,中超的优势巨大,因为韩国联赛上座率已经连续两年都未能超过场均 10000 人,而且韩国联赛大多在世界杯体育场进行,容量比率更低。
去日本看过联赛的人都会感慨赛场上的热烈气氛,这种狂热在中超联赛中只有在国安、恒大等极个别球队主场比赛时才能体会得到。所以,只拿上座率和人数进行比较,并因此而得出某种结论,显然是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这并不是要否定中超联赛这些年来的进步,恰恰相反,中超联赛在中国体育走向职业化过程中,榜样力量异常明显。举这样一个事例,只是想说中超联赛依然有相当大的潜力,即便是在上座率方面,无论中超公司还是各家中超俱乐部,甚至包括媒体,都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以便争取更多的人走进体育场看球。

虚火依然过旺
自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不管是整体水平、商务开发还是稳定性等方面,中超联赛这 6 年的发展基本呈曲线上升的势态。在这个过程中,广州恒大功不可没。自 2011 年进入中超之后,在投入、引援等方面,恒大都对中超联赛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 2013 年获得亚冠联赛冠军,更是将中超联赛的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在看到中超联赛呈现进步之时,联赛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内球员的发展却起着抑制作用,国内球员的生存受到严重打压,这也是国字号队伍表现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在 2014 年中超联赛的 659 个进球中,外援进球数为 416 个,占总进球数的 63.13%!而在 2013 年中超联赛的 632 个进球中,有 354 个是由外籍球员攻入,占总进球数的 56.01%。(如上图)

相比 2012 年中超联赛射手榜上前 10 名中没有一张本土球员的面孔,2013 年前 10 名中有了武磊、王永珀两位本土球员,2014 赛季只有武磊一人跻身前 10 名,继续当选本土最佳射手。而在整个亚洲范围之内,初步统计,韩国联赛中外援的进球数在总进球数中所占的比率不足 28%;日本联赛中外援进球数所占的比率不到 25%。当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联赛中尚可以和韩日俱乐部一拼之时,不能忽略了外援在其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到了国字号队伍层面,国家队、国奥队无法与韩日乃至其他亚洲球队抗衡,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从表像看,似乎验证了一种说法:中超联赛的激烈程度和拼抢程度一年比一年强。在这个过程中,外援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外援推动了中超联赛的发展,在总进球数、外援的进球总数以及外援进球所占的比例方面,一年胜过一年。可是,中超联赛的外援人数在整个亚洲范围内是最多的。韩国、日本联赛实施「3+1」(3 名来自亚足联会员协会以外的球员和 1 名亚足联会员协会球员)的外援政策,大多数俱乐部很少用满 4 个外援的名额。西亚的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联赛,烧钱程度远在中超联赛之上,但实施的同样是「3+1」外援政策。
之前,无论是乌兹别克斯坦还是泰国,外援数量众多。2012 赛季初,两国都作出了缩减外援名额的决定,乌兹别克斯坦联赛由 5 名外援变成了「3+1」,泰国则由每队注册 7 名外援、上场 5 人变成了注册 5 名外援、上场「3+1」。为什么要缩减外援的席位?恐怕立足点在于给本土球员以更多的机会,从这几年乌兹别克斯坦与泰国年轻球员的成长情况来看,或许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要限制外援人数。
中超联赛对于外援的依赖程度在亚洲范围内是最高的,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没有外援,中超联赛表面的风光也就无从谈起。我们既要承认外援在整个联赛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当国家队选拔球员时,无论是现在的佩兰,还是以前的卡马乔、高洪波甚至更往前,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诸多位置上「无球员可选」!现在国家队最头疼的位置是中锋,其次是中后卫,再之后是郑智在国家队担负的攻击型中场。16 支中超球队,这些位置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外援,像郜林在国家队是正印中锋,但在恒大队只是被安排在边路。在中后卫位置上,各队中的外援比比皆是,一个不够,还要第二个。
都说德罗巴、埃尔克森、吉拉迪诺等大牌球星加盟后,对中超的中后卫提高有很大帮助,此言不假。可是,仔细观看中超,除了北京国安靠两名本土中后卫支撑之外,其他队伍全部是用外援去重点盯防这些外籍前锋。换言之,真正的中国本土中后卫并没有因为这些大牌的加盟而经受锻炼和考验,相反,是那些外援后卫在和外籍大牌前锋的正面接触中得到了提高!
「联赛为本」、「联赛是国家队队员最好的练兵舞台」,越来越多的人有此共识。中国的国家队队员尽管也在参加联赛,可是否真正在这个大舞台上得到了练兵的机会,值得深思。一支球队的核心就是中路三到四个位置,即中后卫、防守型中场、攻击型中场以及中锋,可中超各队恰恰喜欢将这根「中轴线」上的事情全部交给「老外」解决,本土球员在左右两侧充当「配角」,因而,国家队边路并不缺人,无论是左路的于海还是右路的蒿俊闵,一旦缺席,中超随时有不错的球员可以顶上,诸如于汉超、张呈栋、孙可等等。可是,国家队的中后卫、中锋去哪里物色?

烧钱死性不改
某种意义上,引进外援与忽略培养后备人才本无必然关系。但是,缺乏长远眼光,只顾眼前利益,事情就会走向极端。如今,在新一轮「烧钱运动」的背景下,中国足球很有可能重走弯路,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当中超各队拼命「砸钱」引进外援时,抬高了中超外援市场的价格,性价比失衡也成为必然,这是中超在引援方面最为可怕的后果。
今年广州恒大队在亚冠联赛中未能进入四强,各方面的共识是在孔卡、穆里奇离队后,恒大先后以 690 万欧元和 500 万欧元引进迪亚曼蒂和吉拉迪诺,两人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外援之于中超球队的重要性,即便像广州恒大队也不能例外。但另一方面,这两人是否值那么多钱,很值得思考。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埃里克森,在执教广州富力队时,年薪连 300 万美元都拿不到,俱乐部在与埃里克森商谈续约时开出的价码就是年薪 300 万美元。但是,在上海上港一年 500 万美元的诱惑下,埃里克森在老东家那里说过「征战亚冠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之类的话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足坛的冤大头层出不穷。虽然足球水平不见提高,但乐意充当冤大头的企业和公司前赴后继,再回过头来痛骂中国足球「水太深了」、「中国足球真坑人」!
500 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埃里克森是否值这个价钱?这似乎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因为一方愿打、一方愿挨,套用一句流行语,即所谓「市场说了算」、「市场行为」、「有人愿意花钱,关你屁事」!

的确,值与不值,外人说了不算,老板或企业自己花钱,与外人何干?问题是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市场化本来就无序,这些年来,不少俱乐部和企业胡乱花钱、砸钱,已经把足球市场严重搞乱,造成球员的市场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足球逐渐成为这种乱花钱的牺牲品,在对外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前存在过,现在更为无序。
几乎所有俱乐部都在感慨俱乐部不挣钱、企业倒贴钱,搞一家中超俱乐部,一年没有两个亿,根本就玩不动。但是,这两个亿花到哪里去了?数年前,正常情况下,可能不到 50 万美元便可以签下一名外援,现在因为中超俱乐部自己恶搞、恶斗,不得不花 200 万美元才能搞掂。于是,俱乐部每年的开销大幅度增加。这种恶搞让经纪人取得暴利,球队本身未必就可以获益。站在欧美的经纪人角度,中超市场越乱,他们就越可以挣大钱!
这几年来,所有人都在大谈青少年培养,但国内各俱乐部除了砸钱买外援之外,又有多少真正给年轻球员创造和提供机会?没有年轻球员的生存空间,各级国字号队伍人才愈加匮乏,这是当前中超联赛发展的最大误区!
在过去的一个赛季中,中超联赛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如何让职业联赛健康发展,无疑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足球的发展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如此好的大环境,但是,如果在不正确的轨道上开快车,等待中国足球的只能是另一场灾难。

作者 马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