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用钱说话还是用脚说话

作者
作者

我曾经编过一个笑话,问: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运动员,一个中超现场观众统计员,三个人在茫茫的沙漠里迷了路,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最大?答:统计员,因为其水分最多……有几个赛季,中超的统计数据的确令人吃惊,先不提那些需要用视频、电脑处理的部分,单纯是观众人数就很可疑。

但现在,最受关注的中超数据不再是观众人数、跑动距离,而是中国俱乐部收购外援的资金几乎达到了天文数字。我注意到,很多外媒驻京人员都着手或已经做了这个专题,这是 2012 年里皮和恒大签约以来第二次引发他们的一致行为。

截至 2 月 4 日,德国《转会市场》公布了 2016 年冬窗转会最贵 11 人阵容,中超联赛占据 6 席,中甲联赛占据 1 席,包括最新的广州恒大 4200 万欧元从马德里竞技买入杰克逊·马丁内斯,这 7 人转会费总计达到 1.3440 亿欧元,约合 9.7 亿元人民币。

中超转会窗口 2 月 26 日关闭,在关门日期到来之前,各支土豪俱乐部还在不停加码。2 月初《每日电讯报》报道,有三家中国俱乐部对曼城铁腰亚亚·图雷感兴趣,其中之一是江苏苏宁,愿意为亚亚·图雷提供一份年薪高达 3000 万英镑(约合 4000 万欧元)、为期两年的合同。如果亚亚·图雷加盟江苏苏宁,他将超过内马尔,成为世界上年薪第三高的足球运动员。

有人计算这约合周薪 57 万英镑,这个数字不禁令人感到晕眩。过去曾经长期执掌瑞典队的拉德贝克和舍德贝里,年薪总和一度也不过 30 多万英镑。虽然球员和主教练的收入并非在同一量级,但这个对比的「基尼系数」确实令人震撼。毕竟,亚亚·图雷已经 32 岁了。

在市场行为中没有「划不划算」这个概念。钱从哪里来?符合商业规律吗?这种投资行为有持续性吗?这些都已经不成为问题。恒大签约马丁内斯的公告中这样行文:进一步推动形成「俱乐部更多投入、外援更多竞争、球员更好表现、球迷更火热情、中国足球更高水平、亚洲足球更高关注」的多赢互动。但是,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对这个互动模型没看懂。

也许,足球投资者能够在衰败的经济中看到发展的机会,这和我们普通人有所不同。在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消失的十年」中,J 联赛就是在那个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至 1997 年底,日本的社会生活完全变了样,公司倒闭和银行破产司空见惯。其中,银行破产现象尤为严重。这年 11 月,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金融机构山一证券宣布破产。1997 年 12 月,《图片报》以自己特有的风格问道:「日本,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吗?」新的破产现象不断涌现,三分之一的保险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银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过去三个赛季中,恒大亚冠崛起,总算给中国足球生生开辟出「第二舞台」。来自高层对足球的重视,创纪录地带来了俱乐部投资加码。这里面除了有好为人师的恒大(转卖球员的商业行为也可冠上「帮助兄弟球队打亚冠」),还有沈福儒为代表的本土足球人四海出击「喜来登大旅社」的跟随。

一头是中超烧钱,另外一头是国字号重归高洪波。还有一件事情,本来可以把这些狂购外援的事情和国字号联系到一起。前段时间说,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归化球员入籍的可能。但是,根据 FIFA 的规则,引入的这些大腕都已经在其国家队效力,哪怕符合中国修改后的入籍法律,也不具备归化的意义了。

中超为什么买不到梅西们?当然不是钱不够。因为顶级球星的价值是在顶级、可持续的联赛中体现的。中超能否像 J 联赛那样较为平稳地发展起来,还存在疑问。对中国联赛的疑问始终集中于从业者的素质,乃至本心,就像拉涅利曾口舌招尤那句:「我非常不喜欢本场比赛裁判的判罚,他对尤文太严厉了,我甚至认为他是中国人!」


作者 吴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