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黄河时代

作者作者

黄河,作为济南母亲河古济水的源头,和济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似乎又没有那么密切。直到 1855 年,黄河夺济水故道大清河入海,自此,济南与黄河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启了她们的「爱恨情仇」

泛滥、筑堤、建坝、灌溉、架桥……此后的岁月里,济南与黄河「相爱相杀」济南人想征服黄河,可她是那样的桀骜不驯。)那就拥抱黄河吧——「携河北跨、拥河发展」。

今天的黄河是那样壮美,河水浩瀚,岸边树林花海相伴。在黄河两岸的 103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一座产城融合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正在崛起。

「清」河变「黄」河

济南,因济水而得名。在古人眼里,济水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河南之济」是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是济南的母亲河。

唐代,山东境内的济水下游河道,由于利用菏泽(古泽名,位于菏泽市东南)、汶水作为水源,泥沙少而清澈,因而「清河」逐渐取代济水的名称。南宋初年,山东境内的古济水河道,以历城华山为界,上游的古济水河道属大清河,由此往下游的古济水河道变成了小清河。

清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至利津入渤海。济南城北的大清河,自此变成了黄河。此后,黄河代替大清河,成为横贯济南的一条重要河流,对济南的生态、社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对济南人来说,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巨兽,时常给沿岸人们带来深重灾难。据统计,自 1855 年至 1938 年花园口决口期间,黄河在济南河段有 22 年发生决口。每一次决 A,河水所经,一片汪洋,田庐冲没,死伤惨重,饿殍遍地,惨不忍睹。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曾记述黄河决口后的凄惨景象:「看见那河里漂的东西,不知有多少呢,也有箱子,也有桌椅板凳,也有窗户门扇。那死人,更不待说,漂的满河都是,不远一个,不远一个,也没人顾得去捞。有钱的,打算搬家,就是雇不出船来。

黄河也深刻影响着近代济南的社会民情、城市性格、风俗文化和饮食习惯等。黄河带来了大量泥沙,摧残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大片土地沙碱化;黄河泛滥,大量灾民涌入省城求生,对济南包容保守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粗犷豪迈的鼓子秧歌翩翩起舞于苍茫的黄河畔;鲁菜里的经典菜品糖醋鲤鱼只有用黄河鲤鱼和泺口醋才能激发出最美的味道……

黄河天堑贯穿济南,因而济南城市主要向东西拓展形成了狭长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

黄河,深刻地影响着济南。

从跨河到拥河

黄河每一次泛滥,总会给沿岸的百姓带来沉重灾难。所以,筑堤建坝治理「黄灾」是近现代济南的重要任务。不过,早年因为战争频仍、民生凋敝,起先修的黄河大坝很多都是秸石埽坝,堤身单薄,且年久失修,十分残破。1946 年 2 月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帷幕。

一位 1955 年参加工作的济南「老黄河」回忆:那时候黄河下游没有水库,来水直接下泄,无法控制。1958 年黄河暴发大洪水,洪水全部漫滩偎堤,不少坝岸漫顶,险情处处可见,直接威胁济南市的安全,十几万人。上堤抢修子埝,附近的土挖完了,老百姓从家里扛来可用之物进行抢险啊。」

1950 年至 1985 年,黄河下游进行了三次大修堤,花园口站达到 22000 立方米/秒的洪水设防标准;险工、控导等河道整治工程,由原来的土坝,逐渐整修加固为石坝;黄河千、支流修建了多座水库,使黄河水得到有效控制和调节。这条「黄龙」终于变得温顺起来。

「治河」还要「跨河」如何跨过这条天堑,也是近代济南人苦苦求索的事情。1912 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建成,开启了济南以大型桥梁跨越黄河的新里程。1949 年以后,各种桥梁飞架南北,成为连接济南市区与北部的纽带。

济南与黄河的联系不断紧密,但是,与长江两岸的城市跨江而建相反,黄河一直游离在济南城市建设之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攀升,城市也在快速扩张。对于济南来说,夹身于泰山和黄河之间,济南一直以来都是沿东西向发展,整个城市像一根「油条」,伸展不开。

看国内其它城市,上海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陆家嘴,杭州提出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南京则希望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扬子江时代」。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想跨江、跨河发展?不少经济学者指出,通过这一方式,一是便于缓解或消除旧城区街道拥挤、环境恶化一类问题;二是沿江、河规划建设新的城市功能区,有利于引导资源流动,迅速增大城市经济容量。而在济南,由于黄河以北地区与中心城区联系较弱,也导致长期以来济南一直处于「南富北穷」格局。

跨河势在必行。济南早在 2002 年便提出了「北跨」的战略,但因重重困难,导致「北跨」战略一直进展缓慢。

2009 年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 60 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近两年,济南着力在两岸交通上「补短板」,展开「三桥一隧」跨黄河桥隧工程建设。其中,凤凰路黄河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三塔自锚式悬索桥、济南黄河隧道是世界上在建直径最大的公轨合建隧道……至此,北跨的防洪基础和交通基础两项前提都具备了。

此时,济南不再是简单的跨越黄河,而是要通过携河北跨、拥河发展」,让黄河成为城市内河。

2018 年 1 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在随后的济南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济南提出,坚定不移实施携河北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推动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走向黄河时代

2018 年初,国务院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把济南定位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要求济南先行先试、先行先改。这为济南「拥河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实际上,很多人也将 2018 年视为济南「拥河发展」建设元年。从这一年,济南开始大步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当前,济南正沿黄河两岸,打造 1030 平方公里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按照规划,先行区在空间结构上,将形成「一轴两廊、一体两翼」的城乡空间格局。「一轴」即是泉城特色风貌轴;「两廊」即沿黄河北岸形成带状组团分布的黄河北岸科创走廊和特色小(城)镇走廊;「一体」即先行区主体,由大桥组团、桑梓店组团、崔寨组团、特色小(城)镇构成;「两翼」即济阳县城和规划控制区西侧周边区域。

作为以产城融合为主打的现代化新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全力打造「四新」产业,包括交通装备、信息技术、医药制造、智能制造等新智造,氢能源、量子科技、石墨烯等新科技,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产业金融、创意设计等新服务,以及现代农业、文创旅游、医养健康等新消费产业项目。目前,450 平方公里的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直管区全面启动建设,绿地国际博览城、中科新经济科创园、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一个理念先进的引领之区、体制灵活的活力之区、产业高端的前卫之区正在加速崛起。

2019 年 9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明确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济南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沿黄中心城市,「拥河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提供)


作者 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