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磅礴之力 决胜全面小康





1 月 18 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山东会堂开幕。来自全省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全省人民重托,汇聚一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龚正代表山东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 2019 年山东的新变化、新发展,并对 2020 年的重点工作作出部署。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东今年将如何「挂图作战」?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决胜脱贫攻坚战
今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到了冲刺决战的关键时刻,必须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德州市委书记李勐代表介绍,德州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认真落实省委「八个精准」要求,755 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00405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立社会「大救助」体系、设立村级扶贫专岗、唤醒村庄沉睡资源、教育扶贫「三帮一」等做法在全国、全省创造了经验。李勐说,下一步,德州将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标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扎实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健全完善社会「大救助」体系,及时帮扶返贫和新致贫人口,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长远可持续。
曹县是人口大县,享受脱贫政策的人口达 10 万人,其中 42% 的人有劳动能力。曹县县委书记张干山代表说,全县 937 处「扶贫车间」对安置贫困人口就业起了很大作用,企业也欢迎,运行良好率 95% 以上,却遇到了空间不足问题。他建议,省里可选择部分乡镇驻地,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支持专门扶贫用途的企业或园区,带动更多贫困户稳定脱贫。
沂水县夏蔚镇柳树头村农民、山东牛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牛纪朋代表是位「电商达人」,2019 年在网上卖了 400 多万个菌包,带动了 50 多名乡亲就业,其中不乏刚刚脱贫的贫困户。他说,自己干电商,是得益于政府组织的培训。但他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流于形式,有「凑名额」之嫌,参训农民年龄偏大、创业潜力不大、带动效果不佳。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就学员年龄、素质、创业意愿等制定一定的门槛,加以筛选;培训机构也应加强训后回访,切实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培训出更多的「能人」「达人」,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改善生活。
聚力改善民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就业、社保、教育、健康四件民生大事,办好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才能让老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山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光峰代表介绍,社会委成立一年来,围绕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务等老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开展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实施精准监督,成了老百姓的「舒心丸」。
守住最大民生,促更高质量就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如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做好去产能过程中的职业安置,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等。
「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是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山东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 2000 万,数量居全国首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青岛市市南区,「一家亲」为老服务中心为居民量身提供短期「托养」,这种让子女「喘口气」的服务屡被提及。
「受传统观念及养老机构建设水平等影响,居家养老仍是我省最主要的养老方式,90% 的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圈子。因此,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解决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滨州市沾化子梅养护院院长高子美代表说。
「入园难入园贵」凸显了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破解难题,关键在「开源」。如何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仅要做到幼有所育,更要做好幼有优育。」威海市文登区秀山实验幼儿园园长邵玉果代表说,《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自今年起正式施行,要借此机会,培养培训一批优质的骨干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实施城乡一体、公办民办并举,一体化培训、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成长,把优质的学前教育带给孩子们。
精准发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近几年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其中「三医联动」、分级诊疗等收效明显,小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看,大病可通过医联体、医共体转诊到大医院,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样板打造,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其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重要方面。对于如何打造体现新时代标准、彰显山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代表们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重点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明代表认为,在这项工作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
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特色资源丰富,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众多,是山东省农业的优势和亮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新增示范县 10 个、示范主体 180 家以上。
发展乡村产业,基础在农业,关键在融合。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收代表介绍,今年要全力建好松兴屯田园综合体,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让老百姓的小日子更红火。「我们要继续与荷兰、以色列合作,发展高端精细蔬菜、果品,建设仓储物流、育苗基地项目。下一步,还将和市里的各大学校、供销社『中央厨房』对接联合,让松兴屯的蔬菜走进寻常百姓家。」徐林收说。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组织强有力,乡村振兴则蹄疾步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内集体经济收入 3 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清零,10 万元以上的达到 30%。「我们的切入点、突破口就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群众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合作社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主角。」栖霞市市委书记陈兆宽代表说,目前,全市 715 个村党支部领办了 722 个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 2.8 亿元。
中央提出,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要加快创设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政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支持政策、发展标准和创新举措,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代表说,今年,要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培树不同类型的样板,着力培育一批样板村、样板镇、样板县、样板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等,在全省形成一大批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群」。
下好区域发展「一盘棋」
回顾 2019,济莱「合体」,加速对接融入京津冀、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大事喜事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山东将进一步释放区域协调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都提到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以务实举措贯彻中央要求,新年伊始,山东发布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
「这为青岛今年乃至更长时间扩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空间。」青岛市发改委主任李刚代表直言,昂起青岛的「龙头」,基础设施要先行。据介绍,未来青岛将在交通设施支撑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超前谋划,重点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一流港口群、辐射全球的枢纽空港,进一步强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
深入分析自身定位,淄博则在做对内、对外两篇文章:对内,提升量级,突出改善主城区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相对不足的局面;对外,向西对接融入济南,向东链接依托青岛。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代表认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还需出台具体规划,并安排专班、专人负责推动。而针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品」,他建议,不妨以资本、基金等手段实现引领和统筹扶持,比如以省财政为主体,各城市群和都市圈相关城市作为出资方成立协调发展基金,省级层面直接立项进入实际操作,这有利于尽快实现城市间一体化。
当「一带一路」倡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山东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进一步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山东将高水平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批重大事项,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
来自沿黄地区的代表分享了当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的最新进展。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齐河目前已明确 18 项具体研究课题,并谋划了 38 项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齐河要在沿黄地区率先发展、打造标杆。」齐河县委书记姜凌刚代表说,当地黄河国际生态城将作为全省沿黄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助力山东奏响「黄河大合唱」最强音。
(本文综合《大众日报》报道)
编辑/魏伟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