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济南文化





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这里风光旖旎,南山如黛,鹊华对翠,明湖浮碧,春水绕城;这里地处南北要冲,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商业发达。《济南府志·民俗》称:「惟济南水陆辐辏,商贾相通,倡优游食颇多。」又有「 大明湖之蒲菜、茭白、莲藕之美蔬」「黄河之鲤、南阳之蟹且入食谱」,章丘大葱远近驰名,「尤为山东人特别嗜好品」。丰富的物产让济南人有了无尽的发挥空间,也带来味蕾上的享受,高至满汉全席,低到瓜、果、菜、菽,就是极为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内脏下货等,经过精心调制,皆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美味。独属于家乡的味道,是浸在济南人舌尖上的记忆,根植于山泉湖河的济南菜,也成了具有济南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伴随着济南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一路芳香。
济南味道的源远流长
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济南菜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历下菜,起自鲁西地方,立足省城济南,又吸收湖菜特长,以清香、鲜嫩、味纯着称,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其在选料、烹制上,巧妙地用高汤进行调制,形成济南菜的一大特色。
俗话说「唱戏的腔, 厨师的汤」。济南汤菜尤为着名,其清汤、奶汤制法在《齐民要术》中均有记载。济南的用汤,可以追溯至 1400 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取汁;掠去浮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清初名士王士祯记述的「提清汁法」,已经演化到用虾肉泥入汤中提清制汤。今天的吊清汤法:用鸡、鸭、猪肘子煮汤,用鸡脯肉泥及鸡腿肉泥入汤中澄清,捞出肉渣。此汤味殊鲜,是烹调中用于提鲜的原料,也是制作汤菜的主料。名贵的「清汤燕」「清汤银耳」「汆虾片」都是济南名汤菜。而用鸡鸭肘子沸煮,汤色如乳汁的奶汤,则是「奶汤蒲菜」「奶汤元鱼」「奶汤蹄筋」等名菜汤白味醇的关键。
由于受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思想的影响,济南菜制作细腻,对刀工、火候、调味颇为讲究,对菜肴的色香味形都有严格的要求。
济南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清代着名的饮食鉴赏家和评论家袁枚在饮食专着《随园食单》中形容济南的爆炒菜肴时曾说:「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着名的「爆双脆」「爆肚头」「爆鸡丁」等都是利用爆炒技法制成的佳品。王士祯的《食宪鸿秘》是烹饪专着,其中的「卷煎」「炒腰花」「油旋」「提清汁法」……至今仍是济南的名菜名点和烹饪术。清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任用济南名厨周进臣、刘桂祥为家厨,二人用爆炒之法做的「炒鸡丁」,深得丁宝桢的口味,在其调任四川总督后,引进四川,以此宴客,被宾客交口称赞曰「宫宝鸡丁」。此菜在清末轰动国内,可见济南菜烹饪术影响之大。再如蒲松龄称誉过的「拔丝菜」,以及「黄焖」「芫爆」「清炸」「锅塌」等高超的技法,都极大地丰富了济南乃至中国烹饪的宝库。
济南民风朴实,济南人的性格如同这座城市一样直爽好客,宴饮办席,以丰满着称,饮食风俗上至今仍有大鱼大肉、大盘子大碗的特点,又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场和饮食礼仪,体现出济南菜典雅大气的一面。如「把子大肉」「糖醋大鲤鱼」「清炖整鸡」等,馔名朴实,少花色而重实用。
济南美食的文化韵味
济南的美食,因为与历史文化名人结缘,而有了更多的历史底蕴,济南味道也因此镌刻在城市记忆中,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明朝一代诗宗李攀龙晚年居于济南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其爱妾蔡姬创造「葱味包子」,其特点是「欲有葱味而不见葱」,以此饷客,传为美谈。清道光年间的山东按察使梁章鉅,曾在大明湖畔的薜荔馆吃过一味豆腐菜,垂老卧病江南时,犹「每每触思此味,则馋涎辄不可耐」。王士祯曾作《历下银丝纬》,诗中写道:「金盘错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欲析朝酲香满席,虞家鲭鲜尚方稀。」赞美历下的银丝鲊烹饪的精细,「妙入微」「香满席」。
美食不止能让人饱口腹之欲,亦有趣味。唐代诗人杜甫,到济南访太守李邕,宴于大明湖之历下亭,曾作《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名句。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曾记载:「历城北(今大明湖)三伏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碧筒饮……历下学士言: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游宴之风可谓古矣。
人生之大快乐,即是佳肴为伴,美食作陪!有美食相伴的城市也总是美丽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济南菜的品种多达千种以上,加上风味小吃,数量蔚为大观。济南的美食文化随着美食美味源远流长。富含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不仅仅承载着济南人对传统的传承,也寄托着济南人对济南文化情感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作者 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