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间托起「脱贫梦」


在山东省菏泽市-城县的就业扶贫车间里,郭凤云正熟练地操作着手里的缝纫机。工作时间灵活、离家近、不耽误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满足了郭凤云的就业需求,让她在这里工作得很安心。
2015 年底,扶贫车间在-城县诞生,这种新型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农村扶贫的众多难题,也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山东经验。
首创「扶贫车间」模式
2015 年,-城县扶贫干部在调研时发现,这里约 65% 的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大部分苦于没文化、没技术,找不到活儿干;有的上了年纪,或是身体有残疾,还有的上有老、下有小,不方便外出打工。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这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
「我们走访贫困户时,在董口镇代堂村发现了五六个小窝棚,每个小窝棚里面有七八个老太太,围坐在一块,边听着收音机,边整理加工头发,中间还有个炉子,有说有笑的,非常热闹。」菏泽市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受此启发,-城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民宅等,在村里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吸引了大量村民。
试点成功后,-城县在每个行政村改造或新建 1 个 300 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将一些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村里,明确要求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不低于 30%,并在用电、租金方面给予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一定优惠。
到 2017 年,仅-城县就有 545 个扶贫车间,每个村至少保证一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了 6.7 万多人在村中就业,其中贫困人口有 2.7 万多人,约占全县贫困人口的 1/3。国务院扶贫办总结了-城县「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这一创新做法并上报中央,2017 年 2 月 21 日,「扶贫车间」被纳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 39 次集体学习的精准扶贫案例之一。2018 年,山东发布《精准扶贫 扶贫车间》地方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领域的省级地方标准。
用真情传递爱心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个沂蒙扶贫「六姐妹」模范群体。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扶贫工作中来,曹淑云便是其中之一。
2016 年,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扶贫大会,动员企业积极助力扶贫,当时曹淑云作为企业代表发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帮助贫困户脱贫,就不能让他们有等、靠的想法。」那时,曹淑云的服装厂正办得红红火火,为响应党中央脱贫攻坚号召,考虑再三后,曹淑云试着把车间搬到夏蔚镇的云头峪村里。「现在的这个厂房原来是个废旧的学校,学校拆了之后建成了这么一个车间。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们也能够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曹淑云介绍说。
没想到扶贫车间一设立,就有 50 多名村民前来报名,曹淑云二话没说将他们全部留下。为了保证服装制作质量,曹淑云调派技术人员到村里手把手对村民进行指导,让村民带薪学技术。而今,走进云头峪村扶贫车间,几十名工人全部身着工作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

第一个扶贫车间受到大家认可后,曹淑云又在夏蔚镇双山村、诸葛镇大诸葛村开设了两个扶贫车间,吸纳了 60 多名当地妇女就业。从 2016 年开始,曹淑云每年都会对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了解,开展相应的帮扶措施,在扶贫车间打工的贫困户每月都会领到全勤奖。曹淑云本人还常年固定帮扶 6 个贫困户,逢年过节就带上礼品等走访慰问,并先后救助 11 名失学儿童。在曹淑云心里,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在生活上脱贫,还要在精神上脱贫,扶贫要扶心。
曹淑云在大学进修时,曾听一位教授说「人的需要赋予了你生命的价值,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生命的价值越大」,这句话令她印象深刻。「我觉得偏远山区的乡亲需要我们,于是我们来到这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靠自己劳动奋斗脱贫的机会。接下来,根据周边村落的具体情况,我计划多设几个扶贫车间,让已经脱贫的村民努力致富。」曹淑云说。

让日子更有奔头
走进泰安市东平县的就业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忙着制作柳编工艺品。据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王运阳介绍,这个扶贫车间所属的鸿泰工艺品公司主要经营柳、木、草的工艺品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很走俏。作为一家就业扶贫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吸纳了周边 16 个村的 103 个贫困户就业。「我们积极帮助这家公司采取『扶贫车间 + 农户 + 合作社 + 种植基地』的新模式,想方设法延长产业链条、扩大公司规模,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就业脱贫。」王运阳说道。
近年来,东平县打破扶贫车间的固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 + 基地 + 农户」「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等方式,把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延伸后的产业化链条,有效地拓宽了群众的增收致富渠道。
在东平县老湖镇皓兴服饰商贸公司的扶贫车间里,60 多名工人正在紧张地赶制服装,确保及时交货。在车间工作的村民姚来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皓兴服饰商贸公司创办后,姚来花被安置到就业扶贫车间务工,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家的生活也逐步改善。姚来花说:「我们现在不仅脱贫了,还想过上小康生活嘞。」
皓兴服饰商贸公司总经理陈可安介绍说:「现在政府对我们扶贫企业有很多政策上的支持,除了免息贷款、贴息贷款,还有一次性创业补贴。」依靠政策支持,现在的皓兴服饰吸纳了老湖镇毛瓮村等十几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公司还与这些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约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稳定脱贫。在东平县,像皓兴服饰这样的企业每个乡镇都有。这些企业带动就业促增收,蹚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也让更多群众告别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山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
A Small Workshop Supports “Drea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 is a new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that emerged in Juancheng County, Heze City, Shandong at the end of 2015. This model has effectively solved numerous difficulties in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vided the experience of Shandong in poverty alleviation.
During a survey in 2015,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adres of Juancheng County, Heze City, found that approximately 65% of impoverished people had some ability to work, but failed to be employed for different reasons. Juancheng County encouraged enterprises in good condition to make use of the former site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the former sites of collective village activities and vacant residential houses to establish employment-based poverty alleviation sites, allowing impoverished people to work in the neighborhood.
In Linyi, Cao Shuyun, one of the “Six Sisters of Yimeng” in the new era, has establish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in Yuntouyu Village, Shuangshan Village (Xiawei), and Dazhuge Village (Zhuge Town), and employed local residents.
In recent years, Dongping County has broken the intrinsic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shops, given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leading enterprises, brought more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s into the extended industry chain by means of “Enterprises + Bases + Peasants” and “Enterprises + Cooperatives + Peasants”, and effectively widened the masses’ channels to increase income and acquire wealth.

作者 一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