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的青岛进行时

作者作者

继蒸汽机、电力、生产自动化之后,我们正经历信息物理系统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切发端于机器制造,而目标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制造。

青岛是一座有强盛工业基因的城市,浓缩了数次工业革命的百年历史。

1891 年,民营的永顺铁厂在台东镇瑞云路开业。1898 年德国帝国主义侵占青岛,次年开设了水雷枪械修理所、海军修船所等企业。又两年,兴建了胶济铁路四方工厂,组装、制造和修理机车车辆。由此,草创了青岛现代工业的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武力占领青岛。日本资本家争先在青岛投资办厂,至 1921 年已设各类工厂 40 余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接收青岛,直到青岛解放,虽几经兴衰,但曾有过当年全国情形下较为发达的工业门类体系。

此后,青岛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可以表征为 4 个发展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以轻纺织业为主导、新世纪前以家电电子业为主导、新世纪前 10 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和至今以蓝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

改革开放前,青岛的轻纺业获得「上青天」的称号;改革开放后,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的「五朵金花」享誉全国。工业发展也提升了青岛的城市地位:1984-年 4 月,青岛市被列为全国 14 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 年 10 月 15 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4 年 2 月,被列为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2012 年 8 月,青岛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青岛市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实施意见》;2015 年 6 月,印发《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2017 年 1 月,颁布《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目前,青岛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山东的 13.6%、全国的 1.5%。全市工业企业近 8 万家,2018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118 万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10 条产业链为全市贡献了近 76% 的产值、77% 以上的利润,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等 6 条产业链产值分别超过千亿元。

在发展互联网工业的号召下,青岛制造业又添加了新的「五朵金花_「高铁之花」中车四方、「新锐之花」特锐德、「智造之花」红领、「海洋之花」明月海藻和「常新之花」软控股份。

目前,青岛全市有企业技术中心 502 家,工业设计中心 27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9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家,34 家 A 股上市企业。2016 年青岛 GDP 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迈进「万亿俱乐部」。人才方面,青岛 2018 年研究生毕业生 11.1 万人,在读 4.5 万人,招生 1.6 万人。普通本科、专科毕业生 94 万人,在读 35 3 万人,招生 10.2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 2.8 万人,在读 8.4 万人,招生 2.6 万人。

青岛既有悠久的工业传统,又有较丰厚的创新资源,但认真审视通往智造之路,仍有几个层面的缺憾和问题。

技术层面,仿真设计、MES 系统、集成电路、关键部件的研发、应用并未普及。比如,深圳市 2017 年生产集成电路 218 亿块,而青岛中德、即墨两个在建项目一期投产后只有约 90 万片(全山东不过 4500 万块);再如,工业设计、中试服务、管理咨询、产业基金、国际会展等现代生产服务业不够发达;又如,从工业 40 演化阶段来看,不少制造企业仍处于数字化和网络化之间的 2.0 到 3.0 的水平。

企业层面,研发投入很低,2017 年青岛 R&D 支出仅为 307 亿元,仅为同期深圳(900 亿元)的 1/3;全市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多为成熟产业和传统产品,近 20 年国内风行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青岛尚未形成气候。

产业层面,企业主导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活动偏弱,创新机构植根与产学研融合、技术成果转化依然是瓶颈问题;新型显示、5G、增材制造、可穿戴系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尚未全面布局。

经济结构层面,青岛 2018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仅为 44.14%,民营百强的门槛不过 7 亿(上海 19 亿),其中仅半数为制造型企业,而过百亿的 9 家企业中只有两家是制造业,瞪羚企业(30 家)和独角兽(1 家)非常稀有。2017 年入围中国民企 500 强的青岛企业仅 5 家(东营 18 家,宁波 20 家,杭州 44 家),其中仅 l 家为制造业企业。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智能经济形态」的概念,京、沪、深、穗、杭等城市已提前布局、蓄势待发。

当下,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为提升经济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全面部署创新城市、海洋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和军民融合示范区、上合组织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性目标,也为青岛市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广阔空间。

万木争春,时不我待。青岛的核心诉求在于,如果我们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出有如碧海蓝天般的创新环境,必将激发企业家和青年人的创新热情与才智,青岛智能制造将会延伸出开阔的道路。

(本文作者系青岛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


作者 杨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