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走向「中国智造」

大型核电设施迈出国门、中国造「动车组」欧洲开跑、国产大飞机 C919 组装下线……近日来,国人被「中国制造」的捷报连连刷屏。「中国制造」开始在国际制造业市场刮起一阵「高大上」的「中国风」。然而,对中国制造业充满希冀的同时,今年初频频见于报端的「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倒闭潮」的论调余音尚存。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进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有重要驱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更是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以更为低廉的成本优势加入竞争,我国部分以代工为主的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也正是东南沿海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倒闭,引发中国制造业「倒闭潮」猜测的原因。与此同时,很多发达国家正在反思「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极推进新的制造业发展战略,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则推出了「工业 4.0」计划等。辽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 WTO 研究所副所长姜瑞春认为,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强有力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支持,制造业重回美国等发达国家,势必对当前形成的世界制造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中国制造业形成高压态势。因此,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双端挤压』的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这种「双端挤压」格局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所必须面对的,也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动力。他认为,我国应该做好在这种「双端挤压」中竞争的长期准备。
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过程实质就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过程,我国工业强国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黄群慧认为,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同样重视制造业,不再是重视「大」和「量」,而是重视「质」和「强」。姜瑞春认为,依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只有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方能适应新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5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这为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动能做好了铺垫。
无论是媒体分析还是专家解读,「智能制造」都被认为是未来工业转型的核心。黄群慧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制造业信息化,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他表示,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还应该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去制造业都是大批量、低成本的,未来智能制造可以协调解决消费者低成本、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