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
制度执行力,就是把制度抓落实或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强化制度执行力建设,是履行基层央行职责,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做好基层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防范各类风险和案件发生的现实需要,必须常抓不懈。
一、当前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围绕履行职责,把建立健全制度作为强化管理的重要措施。特别是随着各项新政策、新业务、新举措的出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内控管理的机制和制度,为正确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基层行制度执行力不够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干部作风建设上,主要表现为:“冷、浮、庸、懒、散”。“冷”就是工作激情不够高,特别是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了解职工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工作中抓不住主要矛盾。“浮”就是形式主义,习惯做表面文章,責任心和事业心不够强。“庸”就是故步自封,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懒”就是班中无所事事,贪安逸、图享受,效率不高。“散”就是工作纪律不严,落实意识不强,奖惩不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当前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建设不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基层行广大干部职工思想主流,工作态度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执行制度是坚决和有效的。但是,由于工作作风不同程度存在“冷、浮、庸、懒、散”的现象,以致弱化了制度执行力。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传导不够到位,执行不得要领
一是只图形式。目前的现状是把开会、发文当成传达上级精神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方法与内容。仅靠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靠讲话落实讲话。有的单位和领导认为只要是会开了,文件发了,话讲了,工作任务就落实了,结果是,层层喊落实,层层不落实。
二是纸上谈兵。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制定得多、但抓实的少。且更多的是照搬照套,可操作性不强,表面上制度门类齐全,且数量不少,但一些制度存在着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一些制度规定的内容又落后于实践,没有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加以修改和完善。有的制度原则性多、可操作性少,要求的多、制约的少,执行随意性大。从而使制度出现“三个停留、三个失去”的状况。即:制度只停留在本本上、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失去了制度执行刚性约束力,失去了大家对制度执行的重视程度,失去了制度制定的根本意义。加之,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缺少配套的相关规定,责任追究力度小和不到位。以致落实和实际执行效能大打折扣,形成很多制度执行是“纸上谈兵”。
三是学习培训不到位。一方面,新业务的推广,都是以文件形式下发,但这些业务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没有认真归纳整理,零星分散。加之,制度出台后学习、宣传、消化滞后,员工掌握了解肤浅,操作执行不得要领。由于员工没有系统掌握这些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遗忘,造成工作偏差,甚至造成有章不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落实制度是一个长期、重复和枯燥的过程,对员工而言,需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学习,需要细致谨慎全力以赴地执行,需要真心投入毫不松懈地操作,但现实中不少员工怕苦、怕累、怕麻烦,不愿投入精力去学规章制度,不愿花心思去记操作规程,更不愿一步一步地按规章制度办理业务,而是心存侥幸,麻痹大意,不仅不能规范操作业务,还埋下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工作措施不够具体,执行简单化
一是抓而不实。一方面,有的领导或部门负责人,在管理上比较松懈,导致整个单位或部门执行制度不严肃、不认真,不按制度去操作。有的员工在操作过程中习惯于传统做法,当新的制度出台后,不学习、不对照,不严格遵守制度,在处理业务上不讲究程序,在履行职责上不执行制度。有的为图方便,省去了操作环节,经常出现差错。另一方面,部署工作时雷声大,而落实任务时雨点小,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没有解决什么根本问题,工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二是抓而不力。随着央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制度建设最大问题就是滞后于业务发展。原有内控制度又不能覆盖所有的风险点,所以出现了制度衔接的断点。特别是基层支行,对一些上级行的制度、办法,没有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实际,制定相关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而是照搬照抄,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有些制度是当时为了达到上级行要求而制定的,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应付式执行,照搬照套
一是有的管理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制定制度,开会贯彻,照本宣科,生搬照套,而结合自身实际不够。由于应付式执行,导致执行不得要领,刚性执行被软化、弱化,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是有的管理干部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意识不强,总认为以前都是这么做,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做法开展工作。有的风险防范意识淡化,思想懈怠麻痹,存在差不多、过得去就行的想法。
三是有的员工态度消极,情绪懒惰,缺乏主动负责精神,错误认为落实制度是多此一举,因而情绪消极,表面化、机械化,敷衍了事。
四是部分员工工作行为失范,凭经验办事,以习惯代替制度,导致工作不讲程序,办事不讲规矩,有章不循,给正常工作带来隐患。
五是考核指标弹性大,抵触性执行,使执行力受到影响。六是奖惩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及时,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不推不动,消极应付,被动执行,使执行力失去保障。
(四)整改不认真,导致屡查屡犯
一是缺乏目标责任。存在布置工作责任不够明确、不够细化,不能到岗到人,甚至是只部署和安排,不监督检查。结果,执行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缺乏监督检查。工作任务虽然安排了,但是否完成,完成得怎么样,却没有人检查,没有人监督。有的领导干部只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进行“遥控”指挥,靠打电话、看材料、听汇报等形式抽象指导,而不深入到基层去检查、监督,执行任务的人完全处于松散管理的状态。监督部门存在好人主义倾向,怕得罪人,检查工作不认真、不深入,走走过场,发现问题不较真、讲人情,问题整改不追踪、淡化处置,责任追究不严格、放松政策,导致被查人放松要求和投机取巧,结果是屡查屡犯。
三是缺乏奖惩追究。有的干部自己不干事,没能力干事,不想干事,却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心思不在认真学习上,不在把事情干好上,却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虽然是少数,属个别现象,但的确是不良风气之源。落实的奖惩和追究制度,是保证执行的有效手段。由于缺乏这种机制,任务执行得好的人,由于得不到表扬奖励,就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执行任务不好的人,由于没有受到处罚和追究,就助长了他们工作的消极性。对不干事、干不成事的人不问责,不追究,不惩处。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不表扬奖励,结果,影响了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是缺乏落实技巧。一方面,缺乏高效的执行力。有的领导干部只重视开会、下文件,讲得多、喊得响,雷声大,雨点小,但不能真正沉下去抓落实、抓检查。另一方面,缺乏持续的执行力。部门负责人和员工工作作风漂浮,缺乏严谨踏实的执行态度,部门负责人习惯于当“收发室”,“传声筒”,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岗位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和执行的韧劲,粗枝大叶,敷衍应付。
三、提升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建设的主要措施
作风是导向,作风是旗帜,作风体现执行能力。风正才能气顺,优良和过硬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更是有效提升制度执行力的保证。提升基层央行制度执行力建设,要坚持“领导是核心,学习是前提,教育是基础,规范是关键,监督是保证,落实是根本”。始终把制度执行力建设贯穿于对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中,有效提升制度执行力。
(一)领导率先垂范,夯实制度执行力
领导的表率作用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关键。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制度执行中,要带头学习制度,带头模范遵守制度,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真正当好制度执行的“火车头”作用。为此:
1.要善谋执行之策。领导既是内控管理的管理者,又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每位员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领导干部既要在工作讲实干、制度讲落实、内控讲安全、服务讲效率、行为讲廉洁等方面带头作好表率,又要创造条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促其由被动执行向主动执行转变,由常规执行向创新执行转变。
2.要端正执行之风。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工作一线去,到矛盾和问题突出的地方去,到执行难度大的地方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为下属树立落实制度的榜样,用领导影响力来赢得下属的信服,并带动下属落实好各项制度,努力成为带头执行和抓执行的第一责任人。避免成为“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3.要注重执行效果。要努力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务实有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务实有用的文”,把“一级讲给一级听”变成“一级干给一级看”。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讲原则、讲方法、讲效率、讲质量、讲廉洁,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这样才能确保令行禁止,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强化教育培训,筑牢制度执行力
要通过抓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辨别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防范差错和案件的发生。为此:
1.要强化对员工制度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要大力营造“尊重制度、遵守制度光荣,无视制度、违反制度可耻”的氛围,坚决纠正和克服“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行为,将尊崇制度的理念植入头脑。把按制度操作、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作为每个员工的一种习惯去培养,把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维护制度当成一种理念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中。要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教育职工认识到维护制度、遵守制度、落实制度的重要性,经常性地开展落实制度自查与反思,让职工认识到落实制度就是保护自己、违反制度就是惩罚自己,从而树立自觉落实制度的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人的职业习惯。
2.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制度执行能力。一是要使职工自觉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并熟记制度规定,如果对制度规定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道,就谈不上严格遵守。二是要着力培养和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及履职能力,实践中,一些岗位难以轮换,除了人手少根本因素外,人员素质与岗位不匹配是基本原因。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要害岗位,往往一般同志短期内难以轮岗,或者轮换了短期内也难以适应。所以,必须通过抓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要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基础业务、注重基本原理,注重操作流程处理。在学习内容上,不仅要学习与本岗位有关的各种管理制度、操作规定及内部控制规定,还要学习相关法律及法规,同时要熟悉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内部管理规定等,即:对全行性制度,确保人人了解,自觉遵守。对本部门制度,确保人人熟知,规范执行。对本岗位制度,确保人人精通,严格操作。另外,在熟练掌握操作要求、按章办事的同时,还要增强工作人员岗位间相互监督的意识。
(三)完善责任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
要进一步建立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和制度执行监督考核机制,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为此:
一是严明责任。要建立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确保制度执行有落脚点。要把每一项制度的工作内容及工作人员、岗位的责任,落实到人,使制度真正成为工作行为的尺子和行为规范。同时,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促进每个员工以制度为依据,以道德为基础,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二是严格监督。要强化监督,提升操作层的执行力。制度落实操作层是执行主体,提升主体的执行力最为根本,监督与处罚又是增强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一环,有力的监督才能达到有效的纠偏,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逐步解决制度执行中的个体差异问题。要强化“三个监督”。自我监督,在制度落实过程中,要加强制度落实的自我监督,强化操作层的自律,定期监督,严格检查,严格纠偏。领导监督。领导层要经常深入到部门调研,把握制度执行情况,解决操作环节执行的难点,真正达到“执行不好就不能过关”的效果。专门监督。内审、监察和事后等部门要切实发挥专门监督的作用,要克服好人主义倾向,敢于较真,敢于得罪人,确保检查工作不走过场。要通过加大专项审计、履行职责审计和执法监察等监督检查的力度,坚决纠正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制度落实的执行力。同时,要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与推先选优、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任免等结合起来,确保执行制度有压力、有动力,推动制度落到实处。
三是严肃问责。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实施严肃问责。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等规定,对长期不认真执行制度、屡查屡犯的严格处罚,要做到发现一件,严肃问责一件,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要一视同仁,该问责的坚决问责,只有不断加大问责的力度,使有关责任人得到应有的追究,才能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真正在组织内部形成人人重视、时时关注、处处体现制度执行的良好氛围,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力。
作者 李洪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