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发展策略

作者
【摘要】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出发,指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认识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定西部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与策略,从而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西部职业教育 经济 相互影响 策略
我国展开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以来,政府和社会对西部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西部经济的开发提供了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专业技术类人才不足的问题,但是,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只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研究出一套适合西部实际状况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努力实现有西部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达到与经济发展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双赢效果。
一、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发展良性互动的理论基础
教育同社会的关系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首先,教育势必受一些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本地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样的,教育也会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依靠地方经济的支持,职业学校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与地方经济有依存关系,从建校用地、基础设施、师资等基本条件,到学生实习操作、联合科技攻关等外部合作,都需要地方经济给予支持,尤其是在办学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支持,职业教育才能稳步发展下去。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均衡,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经济水平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业务水平、专业等级各方面要求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发展体系与专业结构的不均衡。例如,珠海等发达地区需要的大多是高学历、精通专业、懂尖端科技的高级人才,与发达地区相对的,欠发达地区则需要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多一些,这种局面就要求职业教育来改善这种不均衡,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补充和服务。还有办学单位的自身原因。职业学校的基本设施水平、课程设置、教学布局脱离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彰显不出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影响了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地方经济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勇于探索创新才能改善和调节这种不平衡。
劳动力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其基本含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资源的多少没有关系,而是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所以说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二、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一)促进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改革
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应有创新精神,敢于运用新技术、适用技术,各地区应着重发展地方的优势产业,产业的调整与改造促使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得以提升,就算是对技术要求比较低的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生产,技术含量也一定要加以提高,因此就需要一些具备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技术类应用人才,促进产品设计、技术方案、作业指导等相关科技类成果顺利面市。
(二)有利于培养市场短缺人才
从建国至今,随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由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势必影响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这就使得许多的再就业人员要补充业务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就目前而言,西部地区所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整个地区数量仅为全国技术人员总数的25%,技术人员短缺直接影响西部生产制造业的经营与发展,所以说,根据西部的经济特点,培养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职业教育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市场和社会,培养出的人员一定要符合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用来解决因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而影響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近几年,西部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研究地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产学研相结合,许多科研技术成果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付出了心血。由此可见,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使科技成果得以转化与应用,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的以理论为基础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三、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策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展开,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不容忽视。我们应当把握西部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研究出一套有西部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要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要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传统专业课程的改造就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水平来进行。改造要高瞻远瞩,把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特别关注地方经济中的龙头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培养的毕业生能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专业设置还要关注科学技术的上市情况和应用情况,随着技术、工艺、材料的更新换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对于地方经济需求量大、特征性强的专业,要加以保留和改进,对于新行业所衍生出来的新技术、新专业要及时添加补充,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敢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品质实用型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顺利进行。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分两大类:委托与产学研结合,委托培养指的是用人单位委托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这种模式培养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也解决了毕业分配的问题。产学研相结合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部分时间到企业实习,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以后,适应能力强,接受能力快。
(三)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
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学校本身就是培训职业技能的学校,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不单单只是掌握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现场操作,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情况完善教学体系,帮助老师为学生多创造实践机会,例如,联系几个关系单位,让学生可以到企业现场观摩、操作;也可以与企业合作,由老师带领参加企业的技术革新改造等。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地掌握一门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
(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立足西部地区,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推陈出新,走“特色”路线。所谓“特色”就是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具有时代性,不同于同类学校。这就要求学校有一支专业过硬、经验丰富、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建立最新的教学结构、专业体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完善综合管理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发展上述资源。
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职业教育对于提高生产率、科技产品的利用率以及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转型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开展进行中,将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拥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要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宗旨,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利用率为目的,不断地完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掌握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娟娟.论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才智,2001(9).
[2]罗香.高职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