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与监管

作者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外国银行业文献的研究与梳理,分析了银行危机及其产生的机理,并指出银行监管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进而分析了银行监管的一些方式,最后针对以上分析从存款人的角度对银行危机与监管做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关键词】银行危机 银行监管 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美国的银行业和金融危机拥有很长的历史,在19、20世纪早期这类危机几乎每隔20年就会发生,如1819年、1837年、1857年、1907年、1930-1933的大萧条,这段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后再次出现了2006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分析这些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危机都始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利率的迅速上升,股票市场的突然下跌及主要金融或非金融企业破产引起的不确定性增加。由于企业经营状况或者其他因素的恶化,以及对银行健康的不确定性,储户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进一步导致了银行的恐慌。银行数目减少使利率提高,金融中介数量下降,这些问题的恶化引起了进一步的经济萎缩。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这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的状况。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程度十分严重,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这种破产的恐慌会从一家银行传递到另一家银行,甚至波及那些原本健康的银行,由此导致大量银行的破产,这种现象被成为银行恐慌或银行危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如何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甚至恶化?本文就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银行危机
  从概念上来看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这种不良银行的破产往往会波及到基本面没有问题的银行,这种现象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近年来银行危机频繁发生,给各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自1970年以来,全球发生了系统性银行危机117次,非系统性危机51次。到底应该怎样解释这种危机?
  一种观点认为,存款人为满足消费需求会保留一部分流动资产,如果存款人认为别人将要取款,那么为了自己存款的安全,他也会去取款,所以银行挤兑的情况就出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完全由存款人对某些不相干的因素的心理反应而引起,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的发现。另外,由于银行倒闭的外部性,一家状况不好的银行出现倒闭往往会连累状况本来良好的银行,甚至爆发银行危机。
  在银行业中由于存在同业拆借市场,不同银行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但也是因为存在同业拆借,就会出现更多的银行想提高杠杆经营能力,不保留足够的流动资产,去“搭便车”,这样反而会危机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一但发生危机,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
  三、银行监管
  银行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对银行进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大部分文献都认为,政府之所以要进行监管,主要是因为存款人没有办法监督银行,银行又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和外部性的现象,但是除了这个观点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系统的考察监管银行的体系
  为了维护银行业的稳定,能在监管上做哪些努力呢?
  Bagehot在1887年提出了最后贷款人这一观点,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对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后,银行危机的现象减少了,主要是各国政府的保证使存款人对银行又有了信心。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即央行到底该救助哪些银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我们可以观察到央行救助的往往是大银行,而小银行却很少得到救助,这是有损公平原则的。
  一般认为,一个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能表明银行能较好的抵御风險,但是却是以损害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的能力为代价的,所以最优资本金率和公平的存款保险都是很难确定的,两者都无法解决好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在设计监管体系时还必须与其他监管方法配合,例如监督以及关闭政策等。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存款者无法判断银行的质量也无法监督银行的行为,在他们担心银行不能顺利还款或者担心经济形势不好时,就会有收回存款的冲动,由于在其他存款者取回现金的情况下,理性人的最优选择也是取回现金,这样就引发了银行挤兑。这种挤兑首先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不好的银行上,但是很快就传播到资产良好的银行,这种传染使得银行业陷入恐慌。而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向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但是收集信息的高昂成本以及“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又使储户没有能力或没有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出现了失灵,政府的介入或者说是对银行的监管十分的必要。以上分析都是基于西方银行业的情况来做的,尽管西方的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理论对我国银行业有很多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制度的区别、国情的不同,我国的银行业有很多独特的地方,监管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的研究是今后要做好的工作。
  
  作者简介:赵雅婷(1988-),女,四川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作者 赵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