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金融监管与金融危机

作者


【摘要】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诱发了此次金融危机并把危机迅速扩散到全世界。而华尔街缺失的金融监管也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监管法律在人性的贪婪和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面前不堪一击。世界需要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与金融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我国的金融发展道路需引以为鉴,在发展金融的同时注意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法律,并不断加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货币体系 金融监管 金融危机
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彻底崩溃,世界各地的股市不断下跌,各国政府纷纷对银行展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许多地区大量购房者因失去偿债能力被迫流离失所。自次级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2008至2012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场危机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快速传播影响到全世界?本文将试图从国际货币体系以及金融监管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风险。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使信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一样,金融危机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扩散速度也空前迅猛,并且在快速扩散过程中加强放大。北美的一只蝴蝶前一刻扇动翅膀,后一刻就能在东南亚刮起旋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风暴中扮演了和互联网类似的角色。
国际货币体系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段要求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之适应。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元实际上成为了国际统一结算货币,国际货币体系也即成为所谓的“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却有很多严重问题,法国总统府发布的报告指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存在四大弊端:一是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二是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冲击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三是“货币战争”风险犹存;四是宏观经济失衡加剧。
在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制度下,美元的国际供应有贸易和金融两条渠道。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美元的两类投放渠道必然相向对应两类回流渠道,由此形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美元国际循环模式:即美元循环模式一(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和美元循环模式二(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增速加快,在2007年达到7312.14亿美元,全球75%的顺差来源于美国。与此同时,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向全球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7年,包括以利率、外汇、股权、商品以及信贷为基础的远期、互换和期权、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超过500万亿美元,美国每个交易日都要通过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由此可见,当前美元主要以模式二的形式在全世界循环。在美元本位体系下,只要人们对美元有信心,美国就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美元发行来还债,就能以国际负债支撑其政府开支、居民消费和国内经济运行。且短期内似乎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于是美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行为:
(一)过度的消费和家庭借贷
在危机前的几年中,美国家庭和金融机构负债越来越严重,这增加了他们的偿债能力的脆弱性,随着房地产泡沫的崩溃经济衰退逐步恶化。美国家庭债务占个人每年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从1990年的77%增加到2007年年底的127%。到了2008年,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的46%增加到了73%,达10.5万亿美元。1981年美国的个人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而到了2008年第三季度,这这一数字达到290%。
(二)住房投机
在2006年期间,购买住房的家庭中有22%是作投资用途,还有14%用于购买度假屋。在2005年,这些数字分别为28%和12%。换句话说,近40%的家庭购买房产的目的不是作为住宅。房屋价格在2000年至200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而同时期的通胀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趋势。这些过度消费和投机行为,导致美国家庭的偿债能力下降,人们担心失去抵押品赎回权,而这导致了更加激进的冒险——次级贷款即放贷给信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次级债务危机由此产生。
(三)放任杠杆作用
2003至2007年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显著上升。2007年11月花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说:“只要有音乐,你就一定会随之而舞。”这个比喻总结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宽松的信贷环境借入和投资大笔资金,这种做法被称为杠杆贷款。从2004年至2007年,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显着增加其财务杠杆,这增加了他们的脆弱性。在2007财年,这5个机构报告了超过4.1万亿美元的债务,约等于2007年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30%。最终,雷曼兄弟公司被清算,贝尔斯登公司和美林证券公司以大甩卖的价格被出售,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接受更严格监管的商业银行。
二、未来国际货币体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避免某一个主权国家的错误造成全球的经济灾难?笔者认为:
(一)长远来看,需要建立一个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
历史已经证明,某一主权国家的货币体系存在着系统性风险,而这种风险在人类投机和贪婪本性的意义上很难避免。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二)近期而言,建立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则更加现实
表2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的几种格局。就像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理念一样,相对独立分隔的船舱才能不至于在某一船舱破损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整艘船的下沉。
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缺陷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内在完满,具备自我均衡机制的完善体系,周期性危机是非必然的。然而,当此次金融风暴演变成经济危机时,最应该推行和信奉这一理论的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却毫不犹豫的伸出了看得见的手,纷纷采取干预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了。
投机交易带来的高额利润可以刺激人失去理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法律的严格监管,无理性的“理性人”就会无限度地扩大负债,扩大做空。无止境的证券化被冠以“金融自由化”的美名,似乎行為者的自律可以代替外部监管。外部监管虽然存在,却多为摆设和装饰。衍生金融产品在华尔街无限制推广,股市上的投机活动无限制扩张,天文数字的高额利润和高收入无限制上升,空手套白狼,狼越套越大,越套越多,最后被狼给吃了。金融危机终于爆发了。这场金融危机对现行金融法律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
在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各国不但要完善国内的监管法律制度,更要相互合作,建立全球化金融监管体系。此次危机中金融法律监管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除了跟近年来美国过于相信市场自律而放松金融监管有直接关系外,监管法律制度本身发展跟不上金融创新的速度也是重要原因。
四、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笔者认为当今世界金融监管的完善,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国内法层面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1.建立与虚拟经济特征相适应的金融法律制度,杠杆比例过高的投资银行不应适用有限责任。金融创新是为了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产品设计,以抵消借款人风险、协助取得持续的融资。例如:可调利率抵押贷款、抵押支持债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通过这些金融衍生品,投行运营的金融杠杆比例与风险都比商业银行至少高数倍,没有存款准备金,没有资本充足率等法律限制,但它们却采取了与一般商业银行一样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一旦投行经营失败导致破产,巨额的经济损失根本就无法弥补。由此,笔者赞同吴志攀教授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一文中的观点:实物经济形态下的法律,不适用于虚拟经济形态。此次金融危机已充分证明华尔街模式属于虚拟金融的典型,实物经济形态下的法律对其监管无效。华尔街上的金融机构及其高管们在盈利时分得天文数字的利润,到金融危机时,却要全世界的纳税人“埋单”,那些疯狂的投机者却毫无法律责任,这非常不合理。要对这些高管们追究责任,在现行投行有限责任的模式下是行不通的。法律可允许有实物资产的公司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不应允许投资银行这种实物资产少,主要从事投资咨询及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的金融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
2.规范信用评级机构,错误评级应承担法律责任。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给次级抵押贷款的投资评级过高,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评级机构对准备发行的债权的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未能发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其原因在于,机构评级是一个利润丰厚的业务,这些评级业务带来的利润比传统业务高出3倍的利润。一位业务经理说,这些评级业务的是他们的“会生金蛋的鹅”,2000年到2006年期间,结构性融资(包括债务)的信用评级收入占这些机构总收入的40%。然而,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这些信用评级公司被证明做了许多错误的评级报告,信用评级公司却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信用评级公司应该为他们的错误评级承担欺诈、赔偿等法律责任。法律应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使其回归第三方的客观和公正。
(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全球化金融监管体系,落实国际金融监管各项制度措施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主要重视金融监管的国内监管,忽略金融国际监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B)对于维护世界金融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设立宗旨的局限性致使其不能也不应对金融监管行使职权。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试图通过区域和多边制度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实行监管,但是这些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难以进行。主要缺陷有:一是缺乏金融监管理念的支持;二是缺乏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三是缺乏规则相互间的协调;四是缺乏强制约束力和系统的监管规则。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G20伦敦金融峰会宣言明确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具有一定实质性内容的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组织改革的制度。包括:同意IMF对各国金融业进行监管;在确保本国推行强有力的监管系统的同时,还同意建立更加具有一致性和系统性的跨国合作;创立全球金融系统所需的,通过国际社会一致认可的高标准监管框架;积极推进IMF和WB改革等。目前,世界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此做出了共同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距离金融危机爆发已有三年多时间,危机虽有所控制但却还没有结束,世界经济仍在艰难中前进,世界经济将继续考验各国及全人类在改革与落实全球金融监管制度中的决心与智慧。
参考文献
[1]贺小勇著.《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监管的法律问题》[M]. 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贺小勇,管荣著.《WTO与IMF框架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问题》[M].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贺小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法律思考——以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为视角》[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贺小勇.《汇率主权攻守战——中美汇率争端的法律分析》[J].国际贸易,2010年第04期.
[6]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8年第12期.
[7]胡晓红.《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法制现状及其完善》[J].法学,2005年05期.
[8]Labaton,Stephen.“Agency''s ’04 Rule Let Banks Pile Up New Debt, and Risk”.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0.3.
[9]Mansoor Dailami. “The New Triumvirate”. Foreign Policy. September 7,2011.
[10]David Bosco.“Dreaming of SDRs”.Foreign Policy. September 7,2011.
[11]Jessica Naziri.“Gold standard comeback enjoys support”.CNBC. September 1,2011.
[12]Mitul Kotecha “Guest post: Rupee can serve as a reserve currency too”. Financial Times. April 14,2011.
作者 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