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硬币流通不畅的原因分析及推广建议

【摘要】硬币与小面额纸币相比,在流通使用中具有诸多优势,而热带地区尤其应当实行小面额辅币硬币化。在海南,由于地理及历史原因造成了硬币、纸币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对于小面额纸币具有选择性偏好,并出现拒绝使用硬币的现象。而海南省流通的大量小面额纸币污损严重,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人民币形象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硬币在海南省流通不畅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推广小面额辅币单硬币化流通的建议。
【关键词】小面额辅币流通 信息非对称 硬币清分机械化 国际旅游岛
在国际范围内作为小面额辅币的主要流通形式,硬币具有整洁,耐磨,流通时间长、次数多、成本低,以及使用方便、易于防伪等诸多优点。在工业化国家,人均拥有硬币数量大都在400枚以上,其中法国、新加坡人均约拥有500枚,美国、德国人均拥有约700枚。相比之下,我国人均拥有的硬币数量还不足50枚(章军,2010)。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讲,人均硬币拥有量在短期内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并不现实。
而与全国水平相比,海南省人均拥有的硬币数量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也成为国家形象展示的窗口之一。但海南市场上却流通着大量污损严重的小面额纸币,这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严重不符。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海南省硬币流通不畅的原因,并提出小面额辅币单硬币流通的建议。
一、海南省小面额辅币的流通现状
海南身处热带,全年平均气温高、湿度大。小额交易在商品交易频率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小额现金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结算方式,小面额辅币的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为了获得有关海南省小面额辅币的流通使用情况的量化数据,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保亭县为例,统计和分析了该县2010年小面额辅币的流通使用情况,结果不容乐观。
(一)2010年保亭县小面额辅币投放与残损情况统计
保亭县2010年小面额辅币的投放与残损量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2010年小面额货币投放与残损量统计表(单位:张/枚)
从统计结果来看,1元券的残损率为65%,而5角券和1角券的残损量均远大于投放量,属超额残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亭县全年共投放1元硬币10,300枚,5角硬币50枚,1角硬币100枚;回笼1元硬币11,768枚,1角硬币32枚,其中农业银行投放1元硬币10,000枚,回收10,000枚。
以上统计数据,一方面说明小面额辅币明显存在投放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已投放的小面额纸币过度使用、残损严重,投放与销毁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硬币遭到了“不公平”待遇,流通中存在硬币“歧视”现象。而保亭县的统计结果和特征在海南全省具有明显的典型性。
(二)硬币在海南省的流通使用情况
海南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每年有大量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并带来部分硬币。但这些硬币流入景区之后,并未进入当地流通,而是直接流回银行,再加上少量硬币留存在居民家中,金融机构投放的硬币没有有效进入市场流通。
笔者曾多次尝试在保亭等地持硬币购物,但遭拒的概率超过90%,找零也全是纸币,并且污损严重,甚至通过纸币的味道即可辨别其“前任用户”所从事的行业。硬币的“悲惨遭遇”屡见不鲜,最近南海网又爆出琼海市8路公交车存在公然“谢绝硬币”的违法行为。
(三)海南省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的必要性
自2010年起,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计划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目前,每年有超过2500万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海南岛也因此成为国家形象展示的窗口之一,在海南岛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小面额纸币不适宜在热带地区大量流通使用。
通常情况下,纸币的平均流通时间约为6-12个月,流通约300次,硬币的平均寿命约为20-50年,可流通数万次(陈宝山,2000)。而在热带地区,小面额纸币的平均流通时间约为2-4个月,平均流通不到100次,但硬币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次数却几乎不受影响。
另外,小面额纸币的制作材料为短绒棉纸,在高温高湿的热带地区容易潮解,并吸附灰尘和细菌,甚至传播疾病,不宜大量使用。
其次,金融服务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市场对小面额辅币在数量和结构上的需求,对于海南省发生频率较高的小额交易市场的健康、高效运行,以及提升小额现金支付的便利性至关重要。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还体现在改善流通中货币的整洁度上。通过大量使用硬币,进而替代小面额纸币,就能明显改善流通中的货币整洁度,进而显著消除严重污损的小面额纸币对国际旅游岛和人民币形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长期流通使用成本。加大小面额辅币投放力度的同时推广小面额辅币单硬币流通,还能显著降低小面额纸币的印制、调拨和销毁等长期使用成本。
二、硬币流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我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人民币,包括依法发行的纸币和硬币,都是法定货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在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为什么硬币还会被拒收,甚至拒绝接受和使用硬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呢?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选择性偏好
在硬币和纸币的获取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居民首先会对比其优劣特性,然后在特定场合决定选择使用硬币还是纸币。
在笔者遭遇拒绝使用硬币的案例中,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没人要”“不好拿、怕丢”“太重”等原因,但当问及是否了解使用硬币的优势时,他们大都说不上来。表明他们的选择并非建立在充分对比的基础上,在缺乏优劣对照信息的情况下获取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小面额纸币的选择性偏好。而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各种市场交易成本,甚至导致很多交易难以实现(李稻葵,2010:88)。
由于海南省早期的硬币投放量较少,居民对于市场中少量硬币只存在简单了解。而从国内外其他地区来看,硬币的诸多优势大多要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后期才能逐步体现和放大。诸如易于防伪、找零方便、自助服务等优势也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而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交通和信息沟通的便利性也相对不足,硬币在经济生活中的诸多优势尚无法全面体现。
(二)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限制
海南省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较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助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导致硬币的适用范围过窄,硬币优于小面额纸币的特性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按照全球零售业的普遍观点,当地方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市场中自动售货机等自助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会出现较快增长(佚名,2005)。2010年海南省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并预计两年内将超过4000美元,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区域。居民对于硬币的需求量也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快速上升。加快在海南省推广小面额辅币单硬币流通势在必行。
(三)硬币跨海峡调拨和流通使用成本过高
由于琼州海峡的天然阻隔,海南岛与内地的人员物资交流受到较大限制。海南省没有设立造币或铸币工厂,市场流通的货币首先需要从内地铸币厂通过铁路运输至广东省湛江市,然后通过公路和轮渡转运至海南岛,调拨成本较高。
发行基金中一元硬币的重量约6.05克,一元纸币的重量约1.05克。在运输同等数额的小面额辅币时,硬币的成本约为纸币的5.76倍,而大量存储硬币所需的空间约为同等金额纸币的7倍。因此,货币金银部门在保障货币供应的前提下,必然会较少地调拨硬币入岛。
除此之外,硬币的清分复点成本也居高不下。海南各市县金融机构很少配备硬币清分设备,清分复点需要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因此各金融机构大规模推广硬币使用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的有效途径
由于上述及其他原因,硬币在海南省没有大规模流通,甚至遭到拒绝使用。那么在海南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就需要:在海南省增设硬币清分职能部门,降低硬币流通使用成本;增加硬币投放,减少小面额纸币的投放量;加强硬币使用宣传,打破信息不对称等措施。
(一)海南增设硬币清分职能部门,降低硬币流通使用成本
由于琼州海峡对海南省岛内外联系的制约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消除,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应当尽早立项申请增设海南硬币清分职能部门,增加硬币清分设备,保障岛内硬币供应和顺畅流通。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大量硬币入岛之后将主要在岛内循环流通。建立海南硬币清分职能部门,即可在本地完成硬币清分、复点、清洗、消毒至再投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快硬币在岛内的循环速度,有效降低硬币流通使用成本,同时保证流通中的硬币整洁、美观。今后数年内,随着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硬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长,而货币运输方式又得不到根本改观,海南增设硬币清分职能的问题将无法回避。
(二)加快自助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硬币横向调配
推广硬币在海南省的流通使用,还需要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商业部门加大对硬币自助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硬币使用环境,扩大硬币适用范围,激发社会公众使用硬币的热情,从而真正让硬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2010年底开通的东环高速铁路,在自助售票设备上使用硬币找零,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对硬币的需求量和消耗量。目前海南省主要的硬币使用单位除了东环高铁之外,还有海口和三亚的公共交通系统,以及部分接受硬币的大型卖场。
从海南省简易硬币流通图来看,机构之间的硬币纵向流通基本不存在问题,但硬币的横向调配和终端回流几乎一筹莫展。图中虚线部分是硬币流通的薄弱环节,包括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双向流通,居民和自助设备之间的回流环节,以及公共交通自助设备和大型卖场等硬币需求部门之间的横向调配。
居民从大型卖场和自助设备获取的硬币都属于被动式获取,而要想让硬币在小面额交易中真正发挥作用,还需鼓励居民主动使用硬币,打通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双向流通,同时鼓励社会上硬币收入盈余的部门与硬币缺口较大的部门之间进行互补调配,比如公交公司等硬币收入盈余较大,就可以与大型卖场以及东环高铁等部门进行硬币互补调配,盘活市场中流通的存量硬币,促进更多硬币进入流通。
(三)增加硬币投放,逐步减少小面额纸币的投放量
英国、澳大利亚等人均硬幣持有量较多的国家,在硬币推广早期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面额纸币的投放量。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江浙沪一带推广使用硬币,所采取的措施也包括增加硬币投放,减少小面额纸币的投放量,之后基本实现了小面额辅币硬币化。
除此之外,推广小面额辅币硬币化还需要引导居民使用硬币,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尝试在硬币使用量较大的公共交通枢纽增设硬币兑换设备,提高居民使用硬币的便利性。逐步改变居民小面额辅币的选择性偏好,并最终实现小面额辅币单硬币流通。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硬币清分设施,优化和完善硬币回流与再投放机制,加快硬币在岛内的循环速度,有效降低硬币的流通和使用成本。
(四)加强硬币使用宣传,打破信息不对称
海南省地处热带,天然不适合小面额纸币大量使用。要改变岛内居民对于小面额纸币的选择性偏好和对于硬币的“歧视”,就需要加强宣传。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各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宣传计划,借助电视、广播和报刊等新闻传媒,加大《人民币管理条例》的宣传和推广使用硬币的工作力度,让民众掌握更多有关硬币的各种优势特征,逐步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选择性偏好。引导社会商业部门增设自助服务设施,告知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硬币。同时鼓励人们使用零钱包,排除“硬币容易丢失”的心理障碍,助其放心接受和使用硬币。
推广小面额辅币单硬币流通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但该项工作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流通中货币的整洁度,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和人民币的整体形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宝山,现钞学.M0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李稻葵.萨缪尔森的风采,读书[J],北京:三联书社,2010年第5期
[3]佚名.智能自助售货平台首次在华亮相,《国际金融报》,2005年3月11日第7版
作者简介:程琳(1986-),男,汉族,河南商城人,现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 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