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长期以来,相当多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缺乏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过于随意,已经严重阻碍了会计制度的发展,也给贪污腐败、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对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意识 风险评估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一种旨在实现控制目標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促进维护资产安全、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促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它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是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存在大量用经验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有些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建立任何内控制度,有些虽然表面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很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总的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不充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贯彻组织目标,防止以及应对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外事项的保障。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普遍不成体系,内控的关键环节或关键活动缺失,起不到保障的作用。2010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与之相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在企业中建立起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我国事业单位由于机构复杂,国际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没有先进的内控经验可以借鉴,至今尚未建立起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2)单位领导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环境是直接造成内部控制形式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也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些单位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不多,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及政府审计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政府审计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因而拒绝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之目前没有完善的成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事业单位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企业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主管领导的管理权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监督。(3)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首先不相容岗位没有适当分离,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编制有限、人员紧张等原因,许多事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很多不相容职务未能适当分离,这样做既易发生错误、舞弊行为,又极易掩盖错误、舞弊,导致内控失效;二是授权审批控制不合理。许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缺乏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保障。三是财产保护控制制度不完善。按照规定财产保护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帐实核对、限制接近。实际上,好多事业单位尤其是领导层面根本没有财产保护意识,更谈不上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执行。四是部门预算执行不严,预算控制缺乏刚性。虽然实行部门预算后对预算编制进行了细化,但是在实际执行预算时一些单位难以按照预算批复执行,甚至影响到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4)风险意识不强。首先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开展全面的风险事项识别,对识别技术缺乏了解。其次,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展开全面的风险风险评估技术也是难以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在风险控制上大多注重事后的补救而在对风险的事前甚至事中控制方面,则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于风险事前、事中控制的有效手段——全面风险预警体系,事业单位基本没有构建,对于单位的风险防范极为不利。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往往使其忽视了其潜在的风险,比如其在开展主业活动的被诉风险,以及以其经营风险和资产对外投资的风险等。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事业单位建立一整套适合领导管理和控制本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制度对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和准确,改善事业单位的经济状况,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有效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善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当符合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对于那些可以参照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其他事业单位,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相类似的规范性文件,和与之配套的指引,使大多数事业单位能够有章可循。以便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更加具体细化。(2)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2010年年末,在财政部的财政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环境是规定单位的纪律与框架,影响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事业单位文化氛围并影响职工的控制意识,是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为内部控制施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很好的制约单位个别领导的权利过分集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过程中提出建议,对于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帮助单位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事业单位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单独的机构,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的人员,保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3)明确职责分工、合理设置岗位。要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岗位的控制,形成一个内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岗位设置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授予部门、人员相应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其责任。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
  [2]孙贵华,关于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的考量[J],现代商业,2010-7.
  [3]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4]蔡海燕,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商贸,2008-8.
  作者简介:翟子羽(1977-),男,汉族,河北唐山人,会计师, 河北省委党校,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作者 翟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