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作者
【摘要】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内部控制的监控力度不够;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为此,事业单位要针对自身特点完善内部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第二、建立有效的监控手段。第三、增强会计基础工作。第四、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内部控制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强调事前预防,一般是单位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徇私舞弊事件发生,进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和避免风险的发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维护单位的资产安全,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履行,实现单位既定目标。如果事业单位缺少一套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必然造成财务监管不力, 甚至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各种舞弊、寻租等现象时常发生,致使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出现下滑,最终影响到单位自身的形象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目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內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1]。部分事业单位尤其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层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往往过多强调本单位事业的发展,对内部控制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单位只是强调制度的制定,却忽略了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存在生硬模仿其他单位的制度,忽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过于简单,缺乏对实际的应有的指导作用。
第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的基础和关键。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部分财会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财会专业教育,很多是“半路出家”,或者是由于工作变动,被临时调到财会岗位,这就使得部分人员对财会岗位不熟悉,对工作流程和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了解不够,加之一些单位不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进行业务培训,忽视对其知识的更新,造成部分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对会计法律、法规和财会制度等的专业知识,用错会计科目,随意更改账户对应关系等情况屡见不鲜,影响到会计确认和计量。
第三、内部控制的监控力度不够。一些事业单位未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自身监督检查,导致监控力度不够,影响了内部会计控。[2]当前,大多数单位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对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一般由内控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而不是内部审计机构来监督,致使监控力度薄弱,影响到内部控制应有作用的发挥,即所谓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却没有赋予内审部门相应的权利,对内审工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受各种因素的干扰使得内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较好履行其职责和权限,内部审计的准则、原则和基本程序等都在实际操作中发生扭曲,最终无法有效的监督和鉴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第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围绕财务制度建立起来的,因此,一套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的坚实基础。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部分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具体职责内容不甚了解。事业单位在会计上一般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轻视了实物资产管理,如购买一些低值易耗品,直接作支出,而不入财产帐,领用不办理手续,缺乏应有的财产清查制度,使这部分财产无帐无实。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第一、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关键在于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其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财会人员具有高度的忠诚度和高效的工作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制度监督意识, 这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证。各环节管理人员素质普遍提高了, 就等于各环节的控制与监控体系完善了, 变被动监督为主动自律 [3] 。首先,进一步完善财会人员的选拔制度,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工作岗位,进而根据岗位需求来选拔一些合适的优秀人员。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任用标准,财会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备从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了解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关键环节和薄弱方面。其次,注重财会工作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单位要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法制意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性,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建立有效的监控手段。首先,建立对外公开制度,鉴于事业单位特殊的性质,应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群众知晓单位的一些应该公开的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社会力量来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要定期宣传单位的工薪福利、生活待遇和退役经费等方面的标准规定,使其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获取支持,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其次,要积极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的具体事宜,并且要对内部控制划拨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第三、增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薄弱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制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块短板,只有单位内部做好了会计基础工作,才能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确保岗位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岗位,根据岗位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工作人员,实现人员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同时要严格履行会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第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会计数据的真实,使内审部门可以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来监督内控部门。
第四、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构建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它包含着组织的基调,影响着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一个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和它对单位风险管理的其他构成要素所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4] 。事业单位领导层和相关人员要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内控氛围,让员工了解并自觉遵守内控的相关规定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贯彻。
三、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中转变的大背景中开端与发展起来的,会受到客观制度环境和传统计划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一般是借鉴西方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起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内控理论尚不完善,与实践仍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控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6(1)33-34.
[2] 陈永南.浅议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会计之友 2004 (12) 46.
[3] 魏 玲.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探析[J].财会研究 2008(15) 44-45.
[4] 蔡丽兰,镇 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分析及建议[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69-77.
作者简介:吴红彬(1973-),女,汉,天津市蓟县,蓟县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会计,会计师(中级)。
作者 吴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