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以及由于低出生率所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削弱,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严重削弱了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跨国巨头的产业转移和本土制造企业不断萎缩的双重困境,以往只有在发达国家才会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在我国不断凸显。与此同时,以智能化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又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而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则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制度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停留在主要依靠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一发展阶段,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日益加深,但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环节,整个社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随着中国制造 2025 的出台,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工业 4.0」进程的正式到来。

一、我国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的科研投入规模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还存在的某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创新驱动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组织形式还是以自上而下为主导,政府当局掌握着革新进程的支配权,少数人的选择或决策决定了多数人的选择,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导致重复研究或建设,同构化相信严重;此外,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还容易造成政府的设租和寻租行为,严重阻碍中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

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意味着政府支配科研资源的分配、引导科研资源的投入方向、决定科技研发的路线选择,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致政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绝对主体;另外,我国的研发投入形成机制与实现机制被认为的行政分割,阻碍了科技研发能力与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的协同发展,不利于科技研发成果的顺利转化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体制

高校容易顺应国家(部委)的导向,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科技产出效率低,教育体系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不能有效地对产业需求做出反应,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现象严重,科技对经济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对科技的需求不足的「双重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西方发达国家创新驱动体制机制的基本特征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其自身已经孕育出一套完善的创新驱动体系,推动者西方发达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化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驱动体系虽然在具体形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以市场为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是以市场为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市场在科技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事实证明,以市场为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实现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更加高效。科技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短缺都会阻碍科技创新的顺利推动,市场主导的研发机制能够有效分散科技创新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形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进步很少是自上而下的,通常也不需要得到权威部门的许可,成功的创新者要有富足的机会和决策权。在西方发达国家,真是借组于企业和个人的「草根式」创新,发挥着每个人、每一个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者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投入,即以企业为研发主体、面向市场,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领域都注重研究经费和研发人员向生产部门和下游企业倾斜;二是注重产学研的密切配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实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活力;三是注重产学研结合的融资体系创新,通过优化科研机构的融资渠道,提升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应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推动我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机制

创新并不等于发明,如何将发明有效转化为创新还需要「惊人的一跳」,这一步跳不好,则无法完成发明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机制,积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产学研协同体制机制,积极推动产学研的内在激励机制建设,破除当前我国产学研相脱节的弊端。

(二)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由于当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存在欠缺,有关知识产权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整个社会法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致使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大量流通,同时企业在维权过程中存在着举证难、赔偿低的相关问题,而相关市场主体的侵权成本较低,导致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的市场风险大大提升,严重削弱了企业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应积极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把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战略纳入我国的创新驱动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三)创新金融财政制度,扶持科技创新

从当前我国技术产业化链条来看,资金供应链的不完善是要害,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撑,如何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产业化金融支持链条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要积极推动我国创新金融财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提供服务;同时,积极构建完善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财政体系,实现科技与资本市场的无缝对接;另外,积极推行相关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剖析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制度体制机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创新驱动体制机制的现状,从产学研机制、知识产权制度、金融财政制度等三个方面为我国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许多宝贵的政策建议,供相关决策制定者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闫亚萍.从体制机制角度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实施[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4(1).

[2]朱启贵.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J].人民论坛,2011(12).

[3]卢现祥.创新机制:要「一体化」不要「两张皮」[N].光明日报,2015.03.08.

作者简介:冯儒(1990-),男,汉族,湖北咸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市场产权。


作者 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