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及实施建议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新发展,对于构建稳定安全的金融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基础,增强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信心,保障了存款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都要受到第三方的监督,约束了商业银行的行为,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此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国家信用的作用将被弱化,人民银行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将进一步减弱,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负担。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也会带来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运营成本上升等诸多消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还应与政府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以及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商业银行 存款 风险
一、文献综述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众学者有着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观点,对比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清存款保险理论的发展脉络。Diamond 和 Dybvig(l983)从挤兑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挤兑发生时,对银行放贷行为和货币的流动性造成的影响,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持银行稳定性的一剂良药,Cull 和 Robert(1998)其后证实了该观点,并将政府监管纳入研究范畴,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还应与政府有效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Folkerts-Landau 和 Lindgren(l998)从监管成本和信息的对称性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小额存款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成本较高的原因,造成小额存款者对银行经营风险的不可预测,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正好为中小存款者提供了保障。Roy(2003)对比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政府的强制性实施和金融机构的自发性组建的利弊,认为政府强制性实施更有利于构建风险防范的安全体系。1Demirguc-Kunt 和 Detragiache(2002)从存款保险体系构建是否合理的视角出发,认为存款保险体系制定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整个国家金融业的稳定。Natalia Andries 和 Steve BiUon(2010)则否定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其认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突发情况下会导致银行破产,主张银行资本中,应扩大政府资金的成分。Darrell Duffle(2012)从构架金融安全网的角度出发,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要与政府监管部门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唐明琴(2010)从银行经营风险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在金额改革背景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李雅楠(2012)从存款保险法人的独立性着手,认为存款保险法人地位应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划定界限,维持该法人的独立性才能协同各监管部门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王道、平杨骏(2014)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风险三者的关系和影响,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应先于利率市场化实施,对于商业银行降低破产风险有积极的意义。2015 年 5 月 1 日,国务院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各金融机构的在存款保险制度中的职责与义务,标志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
二、存款保险制度及发展历程
(一)存款保险制度内涵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机构破产或者由于其他因素导致金融机构无法还款时,造成存款个体经济损失,在损失后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其目的旨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截止 2012 年,全球已经有 112 国家构建了存款保险体系。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国际上一般将其分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当金融机构倒闭或无法及时还款时,政府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弥补存款者的利益。1998 年,成立仅 32 月的海南发展银行的破产,随后国家的一些列弥补措施,就属于典型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用立法的形式,在存款者发生存款损失时,由第三方承保机构对于遭受损失的存款者进行补偿的存款损失理赔体系。本文所提的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探索相对与发达国家较晚,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探索,早在 1993 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的设想,从而为存款者的存款提供安全保障。1997 年,由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财团对泰铢进行攻击,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动荡。此时,我国认识到构建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性,并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研究和筹建存款保险制度。2000 年前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组织的帮助下,我国着手构建存款保险体系,但由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改革期,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还有待完善,因而暂缓了前进的步伐。为了合理有效地促进存款保险体系的构建,2005 年 4 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对存款个体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索适合我国金融体系的道路。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协同国务院、银行监督委员会等政府职能部门于 2007 年拟定了《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正式被提上日程。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将该议程延缓。2011 年起,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议程重新被提上日程,2013 年国务院确定了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的决心。随后,一系列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方针政策和草案被提上日程,并于 2015 年 5 月 1 日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三、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负债的经营机构,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剧烈的经济波动,人们基于对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信任,总是保持乐观的预期。因此,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较小。但是,银行所具有的高杠杆的特点,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可能会为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998 年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打破了「商业银行在我国不会倒闭」的神话。该事件以后,人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了重新考量,人们在思考自己的存款是否是绝对的安全。2015 年李克强放出「允许部分金融机构倒闭」的信号,再次确立银行也可能会破产的导向。而这个时候出台《存款保险条例》正是为民众的顾虑提供了一剂良药,降低了民众的风险预期,从而将「挤兑」风险降至最低,大大维护了金融市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保护存款者利益
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旨在保护存款者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国务院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单个存款者在各金融机构的存款赔付额度最高可陪 50 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只要是在 50 万元之类的赔付金额,都是可以在七天内直接赔付完成,超出的部分将由银行的资产清偿按比例赔付。倘若存款者将存款放置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在一定的限额内,存款者可将自己的风险降至最低,甚至为 0。
对于银行本身来说,高资产负债率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自有资产比例较少,当金融体系动荡导致商
业银行破产时,以商业银行自有的资金去面对短时间的大量挤兑,资金的流动性受到严重制约,存款者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存款保险制度则最大限度的挽回了因金融机构破产而给存款者带来的损失。
(三)保障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
存款保险制度的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先行保障,主要源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引发一系列风险造成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进而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破产的现象。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有管制的利率浮动到以市场供需决定的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前期,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稳定性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利率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在期初可能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势必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较低的贷款利率会吸引贷款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会吸引储蓄者,在竞争过程中,银行的利润缩水,经营成本加大,就可能导致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旦人们预期银行存在存款的安全性问题时,挤兑将会发生,进而造成部分金融机构快速破产,损害了存款者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则明确给存款者发了信号:即使利率市场化风险产生,造成金融机构破产,也能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行,则为利率市场化的展开披上一层安全的铠甲。
(四)提升中小银行竞争力
无论是资本总量,还是针对客户群体实力、承受经营损失的压力,大型商业银有竞争优势。从资本总量分析。从 2015 年一季度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目前的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2015 年一季度各商业银行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不良贷款率为 1.38%。农村商业的不良贷款率为 2.03%,较低于小型的农村商业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大型商业银行针对的客户群体以经营稳定的国有企业为主,在政府信用的作用下,还款违约的可能性小,因而不良贷款率的比例较小。对于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的局限性,贷款的选择性有限。在吸收存款时,存款利率较高,经营成本的增加消减了小型银行的利润,对于贷款的审查不再像国有银行那么谨慎,相应的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从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利润率看,二者相差不大,存款保险制度则强化了中小银行的软肋,使之敢于扩大经营范围。
(五)减轻政府负担
在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当金融机构发生破产时,政府部门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存款者进行赔付,对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等都需要紧密监管。当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后,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很大一部分将由承保机构进行,因此,我国政府和人民银行可以把重点放在更需要监管的地方,从而提升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
四、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由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当存款保险制度产生后,弱化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可能不在谨慎,银行只追求高利润,对于贷款的性质和资金流向的监管放松。即使出现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造成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也有对应的承保机构进行理赔,这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率下降。产生银行的道德风险。
(二)引发逆向选择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无论是对商业银行,还是存款者,都是一种保障措施,使得商业银行和存款者在遭受经济损失时得到有效弥补。根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在有保障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存款者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放贷给高利率的资金需求者,存款者会将存款放在存款利润最高的商业银行,产生逆向选择。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资金的收回可能会面临一系列障碍,造成经济的损失。而真正需要资金、经营较好的朝阳产业可能会因为资金成本较高得不到有效的资金,造成运营能力的下降。对于金融体系来说,会使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加速部分金融机构的破产。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经营较好的企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致使经济的发展受到抑制。
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建议
(一)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在有保障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意识减弱,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的产生,由此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分析。
1.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一个完备的金融体系,需要一个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引导。新体系建立后,对于后续的运行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是未知的,因此金融机构对未来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引导、规范,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约束,将有效的防止道德风险的产生。
2.分类制定差别存款保险费率。道德风险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恶心竞争造成的。对于实力较强、资本充足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无论从财力还是民众预期,其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实行统一费率制,对其目标市场的冲击较小。但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就有所不同,由于政府明确释放金融机构可以破产的信号,从民众的视角出发,最先破产应该是规模小、经营情况较差的金融机构。对于这类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便受到了极大的抑制,商业银行就需要提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进一步加大了该类银行的经营成本,加速了该类银行破产的步伐。因此,对不同银行指定差别存款保险费率将会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二)政府部门间协同监管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的建立都要经历探索期、尝试期、成熟期、完善期,我国自 1993 年探索以来,历时 22 年顺利的走过了探索期,2015 年 5 月 1 日《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颁布,标志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正式进入尝试期,对于以后的道路还必须在摸索中前进。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将有利于该体系的健康、稳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环节上,应加强防范。政府部门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承保机构等部门协同合作,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及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以及各类资产的性质与比例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从而积极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
(三)配合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银行破产风险预警公示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银行业健康发展,而不是迫使有问题的银行加快破产清算。建立银行破产风险预警公示制度,可以增强对银行管理层的社会监督,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破产预警公示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督促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银行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的退出方式除了破产关闭外,还有收购合并,指定接管等多种形式。银行监管部门在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选择合适的退出方案时,除了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要注意保护民族银行业的发展,抑制跨国银行垄断,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银行业是国家的金融命脉,维持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在银行业中占有主要比例,有利于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对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对破产银行的收购设置合理的限制条件,预防过度垄断,保持银行业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
参考文献
[1]Scott E.Heina,Timothy W.Kochb,Chrislain Nounamoa,“Moving FDIC insurance to an asset-based assessment system:Evidence from the special assessment of 2009”,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2,Vol.64,No.1,pp24-26.
[2]Sherrill Shaffer,“Reciprocal brokered deposits and bank risk”,Economics Letters,2012,No.117,pp.383-385.
[3]Ville Miken,J.P.Niinimib,“Blanket guarantee,deposit insurance and restructuring decisions for multinational banks”,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2,No.8,pp.84-95.
[4]Demirgü?-Kunt,A.,and H.Huizinga,Market Discipline and Deposit Insura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4,Vol.51,No.2,pp.13-19.
[5]Ioannidou,V.P.and M.F.Penas,“Deposit Insurance and Bank Risk-taking:Evidence from Internal Loan Rat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0,Vol.19,No.1,pp.46-52.
[6]Gropp Reint and Vesala Jukka,“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 Review of Finance”,2004,No.4,pp571-602.
[7]Russell Cooper,Thomas W.Ross,“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2,Vol.43,No.1,pp37-42..
[8]Kunt,Kane and Laeven.“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A Comprehensive Databas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3628,2005(6).
[9]谢世清,莫太平.存款保险制度国际规范之比较研究[J].保险研究,2012(9):101.
[10]马骥.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的绩效评价[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2):47.
[11]刘 达.存款保险制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变革措施及启示[J].投资研究,2012(4):155.
[12]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2):95.
[13]胡越.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分析[J].新金融,2012(6):55-59.
[14]姜重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和探索[J].财经论坛,2012(3):12-18.
[15]李攀.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金融,2013(5):53-56.
[16]魏亚光.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6):22-28.
[17]谢雪燕.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及对策———借鉴美国的经验[J].国际经济合作,2013(2):76-79.
[18]刘溟.放开银行准入需编好安全网[N].经济日报,2014-01 -23010.
[19]周小川.《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J].《理论导刊》2013(12):5-7.
[20]李扬:《完善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金融改革议题》[J].《经济研究》,2014(1):8-11.
[2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R].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任筱翮(1995-),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4 级商务英语 2 班本科生。
作者 任筱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