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作者

【摘要】近年来,大同市金融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仍然较为落后。本文通过与晋城、吕梁、晋中等全省金融发展较快城市的比较,寻找差距和问题。从经济、体制、历史、意识、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针对原因,从发展战略、政策环境、工作重点、地方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大同市 金融发展 战略研究

到 2012 年底,大同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13 家,网点约 537 个。其中,政策性银行有农业发展银行 1 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6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2 家;本埠地方性商业银行 3 家,外埠地方性金融机构 1 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从业人员 10038 人。此外,全市还有保险业金融机构 27 家,证券业金融机构 2 家,小额贷款公司 52 家,担保公司 18 家。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门类齐全、定位互补、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截至 2013 年 3 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2136.69 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828.59 亿元。从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及信贷投放情况来看,大同市金融业发展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一、比较中看差距

与晋城、吕梁、晋中等金融发展相对较快的城市比,大同市金融发展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规模上的差距。除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邮储银行外,在山西省境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共有 10 家,仅有 3 家在大同设立分支机构。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 11 家,大同仅有 1 家。全省村镇银行共有 22 家,大同市是空白。这些均与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称。二是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到 2011 年初,大同市尚引进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而晋城市早在 1997 年就有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晋中市也在 2007 年就引入股份制银行。2011 年以前,大同市一直保持市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县域农村信用社一社支农的金融格局。三是发展指标上的差距。从存款看,截至 2012 年 12 月末,大同市各项存款余额为 2013.93 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二,而当年增加额只有 144.62 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九。从贷款看,2012 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 770.52 亿元,在全省排第七,当年贷款增加额 111.81 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五。存贷款两大指标存量和增量在全省都处于中下水平。四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面对越来越饱和的市场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市金融机构仍然把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城市和大型企业,与发达地市比,对县域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开发滞后。五是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大同市对金融业的激励或优惠政策不多,而且现有的政策也没有执行到位。六是发展地方金融上的差距。大同市地方性金融机构现有两家,一家是大同市商业银行,一家是农村信用社。大同是全省最早成立城市商业银行的四个地市之一,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较慢。比如,市商行至今未开办网上银行、贷记卡、理财产品等业务,中间业务较为单一,结算服务较为落后。而同时期成立的晋城银行发展迅勐,业务已经比肩国有商业银行。大同市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于全省,个别信用社还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考核排名中倒数。另外,在村镇银行的发展上,大同错过了最佳政策机遇期,目前全省共有村镇银行 22 家,大同市还处于空白。

二、根本上找原因

一是经济上的原因。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映经济。全市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造成的。2012 年大同市地区生产总值 931 亿元,在全省仅位居第七。

二是体制上的原因。大同市属于「一老两区」,即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和「三农」等弱势行业居多,这些本来应由政策性金融扶持的群体而交给商业化的金融来支持,会加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其发展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三是历史的原因。大同市是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初期,有水快流的思想,上马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在 90 年代随着煤炭市场的长期低迷纷纷倒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虽然进行了不良资产剥离,但发展基础仍然很薄弱。这也是大同市两家地方性金融机构改制难、包袱重、发展慢的原因。

四是意识上的原因。长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城市,农村信用社一统县域的金融格局,形成了金融机构「官办」的衙门作风、夜郎自大的经营思想和但求无过的发展理念。发展的危机性不强、源动力不足。并且造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在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中,错失了机会,放慢了发展速度。

五是金融生态环境的原因。在信用环境方面,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在法制环境方面,存在胜诉容易执行难的问题。在政策环境方面,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不多。在服务环境问题方面,担保、评估、公证等中间环节手续多取费高,而且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担保公司等中间信用组织。金融生态环境不好,导致涵养金融资源的能力下降。

三、不足处谋发展

金融机构的企业本质和金融市场的客观规律,客观要求政府和管理机构在发展金融中要多运用市场的方法,少一点行政的手段;多一点服务的措施,少一点管理的冗余。

一是全面实施金融赶超战略。把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之一,结合煤炭优势发展煤炭金融,结合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国际航空港的建设发展资金市场,推动融资租赁、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市场发展,增强大同对晋冀蒙「三角地带」的金融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将「招银引贷」同「招商引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引进更多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来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金融市场。

三是筑巢引凤,为金融资源流入搭建载体。环境是条件,载体是关键。要吸引金融资源和信贷资金流入,关键要有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团。因此,要紧紧抓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内引外联,全面突破,打好项目攻坚的硬仗,让更多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在大同落地生根。

四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切实保护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同时,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行政环境,降低贷款公证、验资、抵押、登记等中间费用,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创优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包括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以及对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等;对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分支机构给予政策、税收上的优惠。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

五是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是促进金融竞争,活化金融市场,增加金融供给,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之举。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推动其尽快发展壮大。要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或重组等渠道,充实大同市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其资金实力。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推动其跨区域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其与国有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在抓好现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积极抓住政策契机,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繁荣县域及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城乡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六是继续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应充实现有担保公司资本金,完善其功能,真正发挥其担保作用。推动各种形式的民间资金进入担保市场,推动形成政策性、商业性、行业互助性等多元化的担保体系。

七是建立银企对接的长效机制。由政府牵头建立金融服务中心,为银企合作搭建政府服务平台,以提高银企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通过金融服务中心的媒体作用促进银企沟通与了解,对形成意向的合作,由政府出面在验资、担保、评估、登记、公证、法律等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邀请金融企业参与企业的产业规划、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增强银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银企合作的成功率。

作者简介:赵美生(1963-),男,高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大学本科,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任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马飞(1969-),男,经济师,本科学历,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大同市中心支行,任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 赵美生 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