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之一。近年来,宿迁市作为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及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区,不断探索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基于其经济发展现状、农村金融开展情况及相关政策措施,探讨在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利用线性拟合分析影响农民选择农村金融类产品的因素。同时结合上述内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扶贫 回归分析
一、宿迁经济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也是淮海经济圈、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辐射地区。宿迁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位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百强。据宿迁统计局发布的 2017 年 6 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3324 元,同比增长 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901 元,同比增长 9.2%。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 2016》,区域间生产总值如表 1-1 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江苏省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其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各市存在较大差距。苏州 2015 年生产总值 14504.07 亿元,较宿迁 2015 年的 2126.19 亿元高出几倍。宿迁 2015 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 258.11 亿元,较南京的 232.29 亿元更高,宿迁第一产业在江苏省占据较大份额,处于重要位置。因此宿迁作为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及金融改革试点市,应充分发挥农村精准扶贫的作用,将推动金融水平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
二、「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
李克强总理说金融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互促共生。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粘合度是衡量金融工作质量的标准。为深入了解宿迁市金融业发展和普惠金融政策实施现状,我们团队至宿迁市金融办开展座谈会。
我们了解到宿迁市连续 9 年召开了全市的金融工作会议,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纵观宿迁市历年来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下,宿迁市的金融工作重点在于五个方面。
(一)围绕中心大局,突出服务发展导向
为实现金融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辅相成,需强化「三个支持」: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对民生保障的支持。
(二)紧盯实体经济,加大与工业匹配度
当前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各银行机构应担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拓展支持方式。
(三)降低金融杠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去杠杆最有效的途径,提高企业和政府直接融资比重、引导企业多方式筹集资金,优化项目融资结构是工作重点。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发挥宿迁市金融改革试点市的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培育金融发展新动力,同时建设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提供惠农政策,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五)强化风险防控,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宿迁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应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非法集资、P2P 网络借贷等问题,防范各类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稳步推进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便民惠民作用。
三、宿迁农村金融推广进程
(一)宿迁市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2016 年,宿迁市金融业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了 100 亿,达到了 108.36 亿元,同比增长 15.6%;占 GDP 比重达 4.61%,同比提高了 0.23 个百分点,实现了服务中心大局和直接融资占比稳中有进。
1.服务中心大局方面。宿迁市开展了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小企业转贷续贷等业务以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银行机构存款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存款比年初增长 21.3%,位居全省第二,增速较上年提高 7.5 个百分点;贷款比年初增长 15.5%,位居全省第五,增速较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存量存贷比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2.直接融资方面。新增直接融资达 195.32 亿元,增长超过五成,达到了 57.75%,占新增融资总量的 42.58%;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首次超过 20%,较年初上升了 4.8 个百分点,达到 21.4%。
(二)宿迁市农村扶贫发展现状
1.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扶贫方面。当前全市共有 26 家银行机构,其中为农服务金融机构数量超过半数以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13 家,已建成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1428 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截至 5 月末,全市向「三大片区」发放扶贫贷款余额 89.6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8.4 亿元,增长 25.8%,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 12.2 个百分点。
2.保险保障助推脱贫方面。全市共有保险机构 34 家,目前已在全市建立了 111 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和 1418 个村居三农保险服务点,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两级保险服务网点 100% 全覆盖。在 1-5 月份,为 4493 万户农户提供农业风险保障 16.7 亿元,理赔金额近 4000 万元,赔付率达到 57%。
3.在企业上市带动脱贫方面。1~5 月份全市已新增股改企业 8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三家,华绿生物等五家企业主板上市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
(三)宿迁市精准扶贫特色
一是「两权贷款」,从 2009 年宿迁市就开展了农民住房财产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泗洪县试点入选国家级「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
二是充分利用政策工具,开展联动扶贫,推动金融机构实施「扶贫再贷款 + 扶贫小额贷款」联动模式,使用较低利率的央行再贷款资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有效降低贫困地区农户融资成本。
四、农民选择农村金融方向产品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本文数据基于整理 2017 年 8 月在宿迁市三棵树乡分发有效问卷 50 份的结果。调查内容主要是农户基本情况及对农村金融的了解情况。本文将农民是否倾向于选择农村金融产品的偏好设置为因变量,将可能影响农民选择的因素设置为。
(二)回归结果
通过 Eviews3.0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农民选择农村金融方向产品决策影响因素分析回归结果见表 4-2 所示。
(三)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表 4-2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居民的从事行业对于是否偏好农村金融产品的关系的显着性最强,接近于 0,在 1% 的水平显着。相对于其他人员,务农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农村金融产品。原因可能是务农人员进行农业生产时,如购买生产资料时倾向于农业方向贷款或投保农业相关保险,非农业从业人员则对非农村金融类产品更加偏好。是否为农村合作银行覆盖农户在 15% 的水平显着,通过系数的符号判断与农民的偏好呈正相关的关系。家庭劳动力人数在 20% 的水平显着,并且呈现正相关。即家庭劳动力越多,越倾向于选择农村金融产品。同时,耕地面积、固定资产与选择农村金融产品的偏好也呈正相关。耕地面积、固定资产广大意味着农民可以利用耕地作为抵押或担保的资产,更佳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大份额的贷款或现金支援。年龄、教育年限、是否为信用社社员、是否参加小组联保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故从影响因素中剔除,即对农民是否倾向于选择农村金融方向产品影响程度有限。
五、宿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现代金融进展缓慢。在宿迁市三树乡调查中发现,农村很少有人办理银行贷款等业务,一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贷款意愿和需求少;二是需要用钱,大多数选择向亲友借款;三是银行贷款业务门槛高。这些问题导致工作难以开展,政策难以在乡镇落实。
2.管理和基层人才缺失,工作保守难以创新。宿迁乃至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最短缺的就是人才,由于无人落实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管理层和基层都需要新的血液,才能创新进步。
3.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有待深化,金融供给有待增加。我国现阶段商业性金融支持三农市场未完全体现,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城市客户,经济薄弱地区则不受重视。农村信用社体系不够完善急需改革,有关部门对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点控制过严。
由于制度供给缺失,正规金融机构涉农金融缺失、小农经济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增加供给反抑制,农村金融受制于不完善的土地制度、农户房屋所有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金融信贷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缺失都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4.城乡金融机构区域布局失衡。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金融机构大多倾向于城市,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外加受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农村金融发展更加裹足不前,导致城乡金融机构分布严重失衡。
(二)建议
1.密切关注金融发展新动态,把握金融工作主动权。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有三个重点要密切关注:一是金融服务实体更加明确。二是金融发展要贴合实际经济。三是要紧密切合国家政策,与国家主流思想相结合。金融机构要联系国家政策和当地情况,合理开展金融工作。
2.加大农村投入和宣传力度,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收益低,和城市经济有很大差距。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等。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还需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扶贫政策,让政策惠及人民。
3.引进专业金融人才,鼓励金融行业创新。宿迁高等教育相对落后,一方面应增加教育投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提供优厚待遇以吸引人才。在实体经济转型期,粗放式发展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央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战略。鼓励金融业创新,一方面要创造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要实行「行业纪律」,即通过行政手段淘汰落后的金融机构,支持先进金融机构。
4.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增加金融供给。金融机构往往把大量资金贷给大型企业,而非小微企业。一是各级政府适当放松金融管制,允许民营机构发展,如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二是顺应历史潮流,利用互联网支持金融工作。三是进行制度创新,降低融资成本。
5.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均衡金融机构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刻意提高金融机构数量和均衡布局是不合理的。金融机构的建设也需要政府支持,一种是对分布进行指导,另一种是引导国有金融机构投资。
参考文献
[1]杨桂元,朱家明.数学建模竞赛优秀论文评析[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
[7]张兴全,夏永林.基于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2010.
[2]仝爱华,姜丽丽,陈学妍.浅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时代金融 2010.
[3]单春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苏北某市的个案分析[J].金融经济,2009.
[4]石选峰.如何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J].现代金融,2010.
[5]林元洁.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为例[J].现代金融,2009.
[6]中国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徐松.宿迁市金融精准扶贫情况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6.
[7]姜丽丽,陈学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情况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8]中国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胡明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以宿迁市为例[J].金融纵横,2009.
[9]冯燕,刘宁宁,董金玲.苏北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学,2008.
作者简介:刘月白(1997-),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周璇(1997-),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学;张文卓(1997-),男,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李姣阳(1998-),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作者 刘月白 周璇 张文卓 李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