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组织增价值”的作用。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供电企业 内部审计 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国网公司推进“两个转变”、“一强三优”的战略实施和加强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及按省公司要求进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级供电企业的内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内部审计如何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中与时俱进,更好地提高效率,是内审工作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工作中的体会,从企业、内审部门及内审人员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第一,激活内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实现企业管理资源共享,提高内部审计资源利用效率。如果企业能够提供一个平台,既能使内审人员了解、熟悉各部门的专业知识、重要环节、专业标准以及运作过程,又能让各专业部门清楚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那么一方面审计人员能够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人员也能够依照内部控制度和审计要求来操作,提高规范性。
  第二,加强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和培训,创造行业经验交流的条件。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被审计主体呈现多样化特点,对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内审人员工作范围仅限于企业内部,与外部审计机构和同行缺乏交流的机会,个人经验和习惯在审计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企业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促进内审人员开阔视野,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逐步推动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第三,维护内审人员的独立性。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促使内审人员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专业判断,提升内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保证内审质量、发挥内审功能至关重要。目前,维护内审独立性面临着企业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人员配备不齐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当务之急需企业加快更新内审理念,加强内审法制建设,完善内审的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内审的组织机构,并将内审与外审有机地结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
  二、内审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控制审计质量
  第一,审计启动阶段: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系统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利于从管理薄弱环节入手,迅速明确审计方向。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不能千篇一律。审计方案应突出审计重点,体现审计工作的主线。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中心环节,审计组负责人决定着此过程的审计质量。审计组负责人首先要明确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调好组员工作过程中的配合关系,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引导组员注意发现并分析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线索,深入剖析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各种风险。此外,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操作性,防止措辞苍白无力,脱离管理实际。
  第三,撰写审计报告阶段:既要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挖掘具体单位存在的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监督被审计单位整改,防范风险转变为现实。审计报告要公正、公平、合理地评价事实,对定性的问题要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措辞要严肃谨慎,避免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三、内审人员要强化沟通能力,钻研业务,完善优化审计手段
  第一,内审人员应注重强化沟通能力,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认知度,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审计成果的运用。内审作用的发挥最终体现在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的认可,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贯彻和执行上。内审人员在项目实施中要把握好被审计单位的立场和态度,认真听取和研究被审计单位意见,及時传递和交流信息,提高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的热情。
  第二,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审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审计作用发挥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勤于钻研业务,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避免以历史经验判断审计事项,从质量上保证内部审计的专业性。
  第三,内审人员应完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如今,供电企业的内审正从财务收支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和营销管理审计向内控制度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只有完善优化审计手段,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如采用AO软件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排序和比较,就可减少内审人员翻阅账册、凭证的工作量,避免因人工汇总计算产生的差错,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s].2009.
  [2]王光远.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 赵晋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