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 CPI 与 PPI 的关系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CPI和PPI的传导机制在近十年里屡次出现增长不同步的现象,本文主要分析CPI和PPI之间的关系和传导机制,并分析两者出现异常传导现象的的原因。
  【关键词】CPI PPI 剪刀差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航员一直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引领世界金融经济的复苏的,但也在2012年迎来了经济的放缓。不论是经济过热时的可能伴随发生的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萎缩时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如何判断并抑制,对于宏观政策的施行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用CPI和PPI来衡量物价是通用的做法,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指引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反映了一定时期城乡居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趋势。而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的简称,同时也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
  如图1所示,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前,中国的CPI一度直达8%左右,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十分严峻,而在经济危机后,CPI和PPI一起大幅下跌,通货紧缩一度成为了大家担心的问题。但中国政府在大力度的政策下还是快速地恢复了经济,又带动了CPI的走高。
  下面就主要研究PPI和CPI各自的构成,以及两者的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两者的变化趋势、传导机制。
  二、CPI和PPI的构成及关系
  (一)CPI和PPI的构成
  CPI的统计范围包括八大类、数百个商品和服务项目,覆盖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消费品以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是反映消费领域物价总水平的一种比较全面的方法。CPI尽管对通货膨胀有指导性意义,但CPI编制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居民生活成本的变化,同时使得劳动收入者工资收入增加的比例能够跟得上物价变动的水平,也就说让CPI成为自动调整工资的风向标。
  PPI的统计范围则覆盖了39个行业大类、包括了186个种类的数千个产品,主要用来衡量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趋势。
  两种指数的具体构成如表1所示。[1]
  在表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住房消费并不计算在CPI中,但CPI包括了建房、装修等相关类,这也与住房现在仍属于投资范畴有关。但住房现在越来越占到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无论是还房贷还是还房租,所以若以CPI设立的目的—使得工资增长的幅度跟上生活支出价格变化的幅度,则应该将住房消费按一定系数加入CPI来做进一步的修订。
  (二)CPI和PPI的相互关系
  从构成可以看出,CPI和PPI之间存在着互相传导的关系。从PPI和CPI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在生产—流通—消费的价值形成过程中,PPI处于上游,故PPI的上涨或者下跌也会直接影响着CPI的变化。理论上,由于价格形成需要时间,PPI的变化传导到CPI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政府实施限价或者补贴的话,那么成本上涨的压力就不会在下游表现,而只体现为企业的利润减少。
  但从PPI和CPI的构成中也会发现,CPI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PI的变动。因为CPI中部分消费品本身是PPI分类中部分产品的原材料,如一些农产品就是PPI生活资料食品类的原材料,这样CPI的变化的涨跌也会引起PPI一定幅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对最终消费品也会带动上游生产资料的价格的变化,比如对住房的需求的增加就会大幅拉动大宗商品的价格,所以这时CPI的变化会领先于PPI的变化。[2]
  这两种不同的变化可以把前者看作是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后者看成是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而当CPI上涨拉动PPI上涨时,又会继续推动CPI的上涨形成螺旋式上升。
  三、CPI与PP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了2003年1月起,至2012年8月的时间区间,并选取此时间间隔内每月的CPI和PPI的同比增长百分比数据,来研究CPI和PPI的涨跌幅之间的关系。首先看一下这段时间内两者走势的对比图:
  在2003年至2012年8月的CPI、PPI同比增幅对比图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之间的走势存在着明显的关联。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0,而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里,CPI的42%左右的变动可以由PPI的变动来解释,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PPI=1.53%+42%*CPI。
  同时可以从图中发现,在2009年之前,PPI引领CPI的趋势十分明显,在2004年6~8月和2008年6~8月的两次峰值,PPI都要先于CPI到达,PPI与CPI之间是逆向传导关系,PPI的变换带动了CPI的变化。而在2009年之后,CPI和PPI基本处于同步阶段,CPI与PPI的变化互为影响。所以,这里以2008年12月、2009年1月初为界限,分析这两段时间CPI与PPI不同的关系。
  (一)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
  在这段时间里,CPI和PPI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里判断主要为CPI滞后影响PPI,如下图所示。
  下面为这六年里CPI不同滞后期引导PPI的回归分析表。
  其中Multiple R为相关系数,越大越好。可以看出滞后4个月的CPI对PPI的解释最强。此时两者近似符合线性等式:PPI=1.97%+77.5%*CPIt—4,即当期的PPI指数的变化可以由滞后4期的CPI的77.5%解释。
  在这段时间里,CPI和PPI“倒挂”的现象多次出现,从2008年5月开始CPI的增幅就开始出现了连续四个月的回落,但PPI的上涨势头仍十分强劲,在2008年8月时两者的“剪刀差”达到了5.2%。这段时间出现的倒挂现象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呢?
  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美元大量贬值,导致了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劳动者的工资也在这段时间内有了相当的涨幅。而在2007年以来我国的CPI主要受猪肉等食品类价格的拉动而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经历了奥运会、汶川地震等诸多事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控制了粮食价格,使得食品价格在2008年开始逐渐下降,而且2008年之前过热的投资导致大量的产能通过贸易转移到了国外。但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阵出口萎缩,这也导致过剩的产能累积到国内,供给的过多也导致了价格的下降,拉低了CPI。同时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一直走高,而且工资价格呈刚性,导致了PPI一直处于高位,这些都导致了2008年的剪刀差的形成。[3]
  (二)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
  在这段时间里,CPI和PPI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里判断主要为CPI与PPI互相影响,同步涨跌,如下图所示。
  下面为这4年里CPI与PPI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表。
  经过滞后对比,发现CPI和PPI在这段时间里,同期相关性最显著,呈现同涨跌的趋势,两者的同期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5,可以近似的用线性表示:PPI=—2.99%+180%*CPI,也就是说当期的PPI的涨幅普遍大于CPI的涨幅。
  PPI在这段时间里先是领先于CPI的涨幅,之后大幅下跌,两者在2011年10月相交,PPI和CPI的拐点差不多在2011年末同时来到。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世界经济在2009年呈现复苏的状况,所以大宗商品价格逐渐的恢复正常的状态,而由于希腊政治危机,强势美元回归等诸多信息,大宗商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低位,导致了PPI在2011年开始的大幅下滑。可以说,这段时间的PPI下滑直接推动了CPI的回落。食品价格在经历了2011年的一轮高涨后也于年末缓慢下落,这也与国家这段时间实行的稳定物价水平、遏制通胀的宏观政策是相关的。
  2009年至2012年8月的CPI与PPI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这段时间里的价格传递机制正常地发挥了作用。
  综上,可以得出2003年至2012年8月间,CPI和PPI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1.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CPI引领PPI,而且CPI的变化传导到PPI的滞后期大概为4个月。
  2.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CPI与PPI同步变化。
  四、CPI与PPI关系带来的启示
  央行在2012年5月宣布了降息的政策,显示出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同时货币供应量M2却突破了90万亿,这说明现在我国的经济呈现隐性的滞涨的现象。联系之前的研究,PPI近期的大幅下滑,是由于大宗市场的紧缩所致,而欧洲诸多国家的政治危机导致中国经济的发展此时对大宗商品的消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到了全球大宗商品消费量的很大的比例,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决策关系全球经济的变化。所以尽管央行宣布的降息政策并未刺激国内市场的表现,但整体市场还是出现了上涨,所以这次降息主要是为了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这也是PPI和CPI起到的指導作用。
  一般来说,CPI和PPI过高都显示经济过热,而过低则揭示了经济的紧缩,两者都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现在普遍认为,CPI在3%以内或者在3%左右是有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说到底,CPI和PPI作为价格信号,在揭示消费支出的成本时,更多地应该传递出能源、物资的供给、稀缺度,从而引导相关部门通过调整经济行为来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尽量地减少类似2008年出现的剪刀差那样指数失真的情况。[4]
  参考文献
  [1]张又懿.核心通货膨胀衡量方法的比较[J].中国外资.2011,(20):222.
  [2]刘敏等.PPI与CPI关系探析[J].统计研究,2005, (2):24—28.
  [3]张磊.解读CPI和PPI[J].会计之友.2009,(7):76—77.
  [4]桂文林,韩兆州.PPI与CPI关系及我国通货膨胀治理[J].统计研究.2011,(9):49—56.


作者 姜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