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多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见实效

作者
作者

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南段,地处金沙江、澜沧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由于「三江」并流、「两江」过境,形成了迪庆特殊且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境内汇集有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珍稀动物、珍贵植物等诸多奇异景观,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学者确认为全球最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迪庆州西南部,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境内河流分属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流域水系。土地总面积约 44.77 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约 37.96 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 84.8%。森林占地面积约为 34.11 万公顷,生态公益林地占地面积约为 36.08 万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地占地面积约为 32.39 万公顷,省级公益林地占地面积约为 2.67 万公顷,县级公益林地占地面积约为 1.02 万公顷。维西县生物系统类别丰富、动植物物种多样,虽然县域面积小,但有着全国 25% 的生物种类,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生物及基因库」,被誉为「药材之乡」「滇金丝猴的大乐园」。县域内有龙胆花、杜鹃花、兰花等 360 多种不同的名花奇卉,分布着云杉、云南松、箭竹、铁杉、长苞冷杉、黄果冷杉、油麦吊云杉、曼青冈、金铁锁、长穗高山栎、滇藏木兰、水青树、蜡叶杜鹃红桦、黄背栎、圆叶杨、五角槭、大白花杜鹃等主要植物和珙桐、榧木、红豆杉秃杉等多种珍稀古树。

给「雪山精灵」一个完整自由的世界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现有面积最大的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资金支持除了获得阿拉善基金、蚂蚁森林、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约 400 万元绿色基金外,均为财政投入。保护区总面积约 28.21 万公顷,其中有 6.5 万公顷位于维西县境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23%,维西部分的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 85.29%,为滇金丝猴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给「雪山精灵」创造了一个自由世界。除此之外别的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通过调查可知,现阶段保护区内的植物种类有 1794 种,哺乳动物的种类有 100 种,鸟类有 353 种。而维西片区是滇金丝猴数量最多、栖息地质量最好的区域,根据 2017 年和 2018 年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部分)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监测,维西片区分布有响古箐群、格化箐群、史夸底呀洒群、安一群、永安群、米腰群、石门关群(A、B 部分)、新乐群 8 个种群,种群数量约种群的总量约 1560 只。其中格化箐群、响古箐群种群为大猴群,数量分别为 350 只和 480 只,且近十年内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

以生态为底色绘制「公司 + 村民」共建共管图景

「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系国家 Ⅰ 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也是「三江并流」区域的旗舰物种。滇金丝猴长着一张时尚的脸,有着性感的烈焰红唇,白里透着红的面容,还有帅气的「朋克」发型,浑身蓬松松、毛茸茸,是个身长 51—83 厘米的小萌物,它神秘又可爱,吸引着各类专家学者进行生物科学研究,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一睹滇金丝猴的真容。

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成立以来,累计获得迪庆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资金支持 9900 万元,用于公园的建设、发展及运营,维西片区的滇金丝猴数量由 300 多只发展到目前的 1700 多只,供游客参观的滇金丝猴展示群(即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猴群)目前有 60 余只,在救护站系统的猴群管护下,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的展示猴群每年增长 1—11 只,数量长期稳定保持在 50-70 只。截至目前,响古箐滇金丝猴科普展示次数累计 3000 余天,观猴人数超过 25 万人。据维西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经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 年—2022 年入园游客数量从每年 2000 人左右直线上升至每年 15000 人左右,公司收入也从 2012 年的 30 多万增至 250 万元左右,公司员工人均收入从 1200 元增至 4000 多,在保护滇金丝猴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效益。响古箐村民小组位于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境内,维西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经营有限公司的职工均为本地居民,救护站也每年向响古箐村民小组聘用护猴队员组成巡护队,公司聘用、救护站提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部分村民的就业需求。同时政府及公园会为响古箐村民小组开展中药材种植、养蜂技术培训等技能学习活动,提高村民增收致富能力,开展以滇金丝猴科普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活动,聘请当地百姓为向导、讲解员或野外生存指导员,帮助村民搭建平台,向游客出售野生菌、蜂蜜、中药材等农副产品,拓宽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加强了对附近区域农村居民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了塔城镇民宿客栈、餐饮服务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民众从保护中受益,实现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共建共管模式。

据息,为了修复分布在三江并流的狭长地带这条滇金丝猴的生命线,保护区累计投资了 1000 余万元,用于实施廊道造林修复 6100 亩,种植云杉、华山松、冷杉等树木 63 万余棵。三十多年间,这里的森林蓄积量增加了 3 倍,猴群数量由 500 多只扩大到近 2800 只。

女子「感恩连」展巾帼风采  争做生物多样性「巡山人」

维西塔城镇巴珠村是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较好的村组之一。1996 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刚当上书记的和勋同志及时组织召开支委会并毅然作出了杜绝砍伐原始森林的决定。为了传承「人养树、树养人」理念,巴珠村感恩连成立了女子巡山队,其成员由 21 个村民组成,巡山队员赓续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每天穿梭在原始森林中,一直默默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撑起了「一片蓝天」。在护卫队的坚持保护下,村子的森林覆盖率高达 98.2%,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这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较好的庇护。

同时,为支持该村可持续发展,人行维西县支行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巴珠村 2016 年被评为信用村试点以来,共有 198 户农户获得信用贷款支持 1890 万元。除了发展林下产业,巴珠村还发展藏红花、玫瑰、红心苹果、中药材等种植产业和肉牛养殖产业,并积极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民间文化传统的发展融合,改善了生计,收入有了保障,从生态保护中获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维西县蕴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该县建立了三江植物园,种植灌木 1929 株、乔木 557 株、地被 12800 株、雪松 993 株、常春藤 10000 株、高山刺柏 400 株,撒草 12729㎡,绿化面积为 18500㎡。全县推行「林长制」,共设立三级林长 198 人,设置林长制公示牌 90 块,实行「一村组一专管员」的管理模式,加上每个网格管护单位至少配置 1 名护林员,形成了全域覆盖、源头治理、部门协同发力的林长制长效机制。同时,通过推行科学化的护林模式,全县选聘已脱贫人口 1 万余名作为生态护林员,实现林有人护、山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全县实施天然林管护 546.66 万亩、人工造林 52.27 万亩、封山育林 67.94 万亩,共完成植树造林 1200 余万株。且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了 538.29 万亩。有效实现生态和发展的两促进,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提高了森林质量,维护了生态平衡。

金融力量呵护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目前,维西境内即将开工建设乌弄龙、里底、托巴三个澜沧江电站,根据调查,三个电站大约淹没林地 184 公顷,淹没区内有云南黄杨、云南樟、清香木、银杏、石楠、杜鹃等具有观赏、保护价值的植物,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大树。维西叁疆植物保护抢救有限公司对电站建设以及维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中征占用林地内有观赏、保护价值的植物进行抢救性移植与培育保护,截至目前,累计移植中、大景观植物 60 亩,园艺造型 20 亩,景观苗木培育 20 亩,园林石工艺品 5 亩,花卉 15 亩。且该公司的塔城沙加马基地内育有榧树 5 亩、红豆杉 6 亩、重楼 6 亩、珙桐 4 亩。累计抢救性移植中、大树上千余株,有四照花、云杉、花楸、杜鹃、冷杉、贡山新木姜子、山荆子,驯化培育卫矛 300 余株。

围绕维西县的自然条件,该公司按照中药材种植生产相关标准,计划建设 70 亩滇重楼种苗繁育基地和林下套种滇重楼基地。但因资金短缺,公司于 2015 年 12 月 24 日向维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申请贷款 770 万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扩大基地建设和流动资金。却因疫情影响资金周转不开,于 2020 年 12 月 28 日申请 700 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2021 年 12 月 28 日到期,受疫情影响,公司再次申请 700 万元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在金融的支持下,目前,该公司建设中药材采种基地 1533 亩、中药材育苗基地 320 亩,年产中药材苗木 2600 万苗,兰永育苗基地育有臭椿、云杉、石楠、冬樱花、柏树、香樟、三尖杉、漆树、银杏、秃杉、青刺果、核桃、花椒等,为维西木本油料建设任务和荒山造林、补植补造提供优质苗木。不仅如此,在加强森林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该公司积极开展植物保护抢救、林下中药材种苗繁育培育及仿野生环境试验种植等相关业务,累计带动 150 多户农户发展就业、增加农户经济收益的同时,为维西林业种苗事业的发展和促进林农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 年、2016 年公司分别被云南省林业厅评为「省级龙头企业」,2018 年被云南省杨善洲绿化基金会授予「绿化云南,功在千秋」先进单位。

在金融支持助力下的维西,有效保护了该地生态环境,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动植物在此生息繁衍。

守护梅里  金融职责

梅里雪山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 6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 13 座,俗称「太子十三峰」,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梅里,既是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梅里雪山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17 个关键区域之一。

梅里属于生态多样性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贫困区高度耦合区

梅里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区:梅里境内雪山林立、峡谷纵横,大江奔涌,有丰富生物资源、地质景观、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人工种植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都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维管束植物 160 科 693 属 2702 种,是我国保存高山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动物中有哺乳动物 9 目 23 科 70 属 98 种,兽类 18 科 47 种,鸟类 17 目 46 科 328 种,昆虫 13 目 80 科 447 种;目前有特种畜禽施坝山羊、白马鸡、德钦毛驴等近源种遗传资源;藏、彝、傈僳等 10 个民族长期融合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以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核心的民族禁忌体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作用。

梅里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贫困区:生物地理分布边缘性造成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在梅里分布的两界动植物呈现明显边缘性,这使得动植物种群生境狭窄,居群间基因交流困难,退化和灭绝风险高;梅里雪山明永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并引发不同程度的冰川灾害事件。1989—2019 年,梅里雪山地区冰川面积由 139.58 公里退缩至 115.81 公里 ,退缩面积 23.77 公里,年均退缩 0.79 公里 ;梅里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自天然林禁伐之后,居住在保护区、森林内及其周边的村民开始将旅游业作为生计。但由于旅游业低水平的开发和经营,文化景观并未得到保护和传承,反而使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以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为例,雨崩村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世外桃源」,年接待游客超过 4 万人次,村民收入可观,成为德钦屈指可数的富裕村落。但大批游客的到来产生了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和生活污水,徒步路线散布的垃圾污染环境等给脆弱生态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安静祥和的雨崩在嘈杂的商业转型过程中慢慢地失去其独有的文化和景观的原真性。再如,为获得采挖药材的经济效益,采集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行为屡禁不止。这些植物大多为逆境耐受型植物,这类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能力强,但应对采集干扰能力最弱,种群恢复能力差,采集之后难以恢复;另外被规模化商业收购的植物多面临严重枯竭。

金融支持梅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供给个案

金融支持梅里景观多样性保护。梅里雪山景区由金沙江大湾、雾浓顶、飞来寺、雨崩和明永冰川景区组成,公园规划面积为 960 平方公里。区内有丰富的山地、峡谷、地质、冰川、江河、动植物等景观以及日照金山等天象资源。以及飞来寺等人文景观。因此文章选取梅里雪山景区为例,分析金融对景观多样性的支持:一是 2007 年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以景区门票收入质押贷款约 8000 万元用于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滇藏生态文化走廊景区建设项目;二是 2013 年后累计投入雨崩片区寺庙及附近圣迹维修维护等建设资金 2 亿多元,多为梅里雪山景区开发经营公司的控股公司贷款而来;三是 2021 年雪山小镇开发投资公司从德钦信用社获得保证担保贷款 1000 万元,该项贷款用于拆除 10 余栋酒店及场地整平等小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支持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德钦绿色保险主要涉及森林火灾保险(简称森林险)、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简称野生动物险)及政策农业险。绿色保险为梅里森林资源保驾护航,2014 年至 2021 年,野生动物肇事赔付案件 6850 件,赔付金额 1900.70 万元;支持野生中药材迁地保护。目前德钦县已经建立了重楼、黄草乌、雪山一支蒿、当归的种植基地,且已完成育苗。截至 2021 年末,德钦县药材种植贷款余额 1.34 亿元。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对野生中药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重要的科技支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野外中药材的私挖乱采;支持经济林种植,借由退耕还林机遇,德钦大力发展核桃、葡萄、油橄榄为主的人工经济林,截至 2021 年末,德钦县支持核桃等经济林种植贷款余额为 8653 万元,同比增长 17.23%。

金融支持支持生态修复工程。2014-2020 年间,德钦县生态搬迁 1098 户,4670 人,有效解决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受限导致的贫困问题,实现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双赢」。其间,金融支持易地搬迁贷款 1.6 亿元。

金融支持物种多样性保护。梅里雪山部分物种因为环境的变化,正在急剧退化、消失。基于迪庆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考虑,区域内以云南格桑花卉公司、高山植物园为代表的企业和组织,采用迁地保护的方式,秉承「通过繁育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以引种、收集和研究高山花卉、高山药用植物和珍惜濒危植物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园。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组织通过企业或个人贷款融资约 500 万元用于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野生植物调查、种苗繁育等。

作者:罗玮  和智琴  杨梅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迪庆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