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作者
作者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落地开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作为该项目唯一授信银行,对该项目的建成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其后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普洱市东南部,距离主城区 37 公里,地处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结合部,这里森林茂密、河流交错、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公园内有 2104 种植物、812 种动物,被誉为「中国的亚马逊」。公园内生物多样性资源包括:景观多样性,太阳河森林公园内沟谷季节雨林寄生和附生现象非常普遍,最常见的附生植物是兰科植物和靠孢子繁殖的蕨类植物,观赏价值很高,热带雨林中的榕属植物「绞杀」、藤本植物缠绕现象、「老茎生花」和「老茎结果」「板根」等极具观赏性的景观在公园随处可见;物种多样性,中国植物 15 个种属分布区中,太阳河森林公园内有 14 个。公园内分布蕨类以上高等植物 209 科 883 属 2104 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1 种,二级保护植物 15 种,省级保护植物 20 种,云南特有种 50 种,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特有种 7 种,药用植物 892 种,多达 240 种兰花品种。公园内共有野生动物 41 目 159 科 812 种,其中兽类 102 种,鸟类 222 种,两栖类 40 种,爬行类 51 种。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其建成运营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通过对太阳河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公园内的野生生物物种及种群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演替的顺利进行。同时太阳河森林公园地处南亚热带,自然界物种丰富多样,又与太阳河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联,具有森林旅游休闲场所和自然保护的双重作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从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通过科学分析、研究探索符合太阳河森林公园的建设模式,把太阳河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自然保护、推荐旅游发展、弘扬生态文化的基地。通过保护和利用太阳河森林公园的资源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旅游休憩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和健康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公园建成后,为中国和国际社会提供了相关的科研、试验、学术交流的场所,知名度的提高加强了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太阳河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保护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获取有力的外界支持。

银企合作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1 年,普洱市政府引进浙江金洲集团下属云南湄公河集团有限公司对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保护性开发,2011 年 6 月 16 日,湄公河集团成立普洱太阳河乐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专门对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开发经营。公园的开发立足于保护,太阳河流域曾是犀牛广泛分布的地区,1933 年最后两头犀牛被捕杀以后,普洱长达 80 年没有发现犀牛的踪迹,该公司坚持以保护为前提的开发原则,重启「重建犀牛种群」科研项目,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结合森林康养为方向的多元化发展。

在对太阳河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积极与公司以及其集团(浙江金洲集团)接洽,深入了解了经营开发的理念,评估其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能带来的社会意义,经过现场考察精心测算,在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最终获批 14000 万元固定资产贷款并且全部实现投放,贷款资金用于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一期项目建设。该笔贷款的投放,助力建设了普洱本地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并获批 4A 景区,也为公园后续开展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金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见成效

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金融助力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一期建设完成后,公园陆续开展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建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肩负起重建犀牛种群的重任,2013 年公园从南非引进了七头白犀牛回归园内栖息地,现在白犀牛已经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作为陆地上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动物,犀牛的回归让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锦上添花。

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开展普洱太阳河生物多样性探索营活动,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知识小课堂,让我们深入了解各类珍稀动植物。激发人类探索意识,了解生活中的自然世界,尊重生物多样性,发现正在为生存而挣扎的物种与其栖息地,懂得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幸福的关联。

「一行白鹭上青天」「二水中分白鹭洲」「西塞山前白鹭飞」,在众多的诗句中,白鹭点染着山水田园。它们身体修长,羽毛如雪,动作优雅,多栖息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湿地及林地附近。早些年,由于环境质量退化严重,种群保护不被重视,当地白鹭数量锐减。如今于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茭瓜塘湿地」内已然重现诗句中的山水田园,白鹭们在这里筑巢产卵、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蜂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较小,体长 28-38 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嵴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属于树栖性动物,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缓慢,在感受到威胁时,会停止移动,保持安静,故又名「懒猴」,在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里,「懒猴」们盘踞在枝头享受着负氧离子超高的幸福时光。

在普洱国家公园还住着另一种可爱的生物,和大熊猫相似,却鲜有人知,濒临灭绝,它就是小熊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统计,在过去的 20 年间,全球小熊猫的数量骤降 50%。目前,全球野生小熊猫数量不足 2500 只。2015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小熊猫列入濒危物种。截至目前,国内共建立了 46 个保护区,覆盖了全球大约 65% 的小熊猫栖息地,太阳河森林公园就是其中之一,据悉,2021 年园内已成功繁育野外诞生小熊猫。

桫椤是人类发现的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桫椤被众多国家列入国家一级濒危植物,我国将桫椤科全部种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有条「桫椤小径」,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桫椤,笔直高挺,阳光从「自然大伞」的缝隙洒下,落下斑驳光影。

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珍奇动植物数不胜数,不仅有濒危物种小熊猫、植物活化石桫椤,还有武侠世界里的「见血封喉」树和食肉植物猪笼草。这些只是园内生物的冰山一角,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里的生物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他们曾在 2021 年 10 月 11 日至 15 日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上大放异彩,在公园内,白鹭齐飞、长臂猿高歌,猴子戏水、孔雀开屏、猫头鹰乖巧迷人、梅花鹿在穿梭,鸟儿在林间飞翔、鸣叫,阳光穿过琼林玉树洒向大地,一切变得生机勃勃,人们悠然行走在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莫过于此。

成立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开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2016 年 3 月,在普洱市、区林业部门的指导监督下以及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的金融支持下,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点于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内成立,并展开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救护点配有专业兽医和专职观察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饲养救助优势,能够有效进行救助饲养及野化训练,为更好地践行「保护原始森林,爱护野生动物」的企业理念,救护点一直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和建设更高标准的生活环境,回馈社会,为动物保护多尽一份力。截至 2021 年末,累计救助野生动物 63 种、3000 多只野生动物安全回归栖息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凹甲陆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白鹇等,这一行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坚持遵守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代表形象。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堪称普洱的绿色心脏,生态绿岛,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及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自公园建成以来,直接保护原始森林 2.2 万公顷,推动周边地区退耕还林面积增长 25%,用划定区域内不足 0.2% 的面积,为 32 万亩原始森林提供有效保护与科学开发,让野生动物获得了更广阔的栖息地。除了旅游发展,太阳河森林公园并未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坚持。与此同时,太阳河森林公园正在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博物馆的建设与规划,继续探索更高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永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章。

金融力量持续助力生物多样性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上,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与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一路同行。自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太阳河森林公园的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为配合疫情管控,限制人员流动,公园游客量骤降,经营收入严重下滑,资金周转困难,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项计划及工程受到影响。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公园经营状况纾困解难,及时为公园申请调整还款计划,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的困难,保证了其正常经营,也促使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能够持续开展。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中发言阐述:「《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行环境与社会治理,严格执行绿色信贷要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生态友好方向发展,金融支持是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的重要一环」。每个生命都值得珍惜和尊重,对于生物多样性,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了地球生命共同体,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持续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提供金融支持,为每一次金融助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中国银行普洱市分行将继续秉承使命,扛起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力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金融「活水」浇灌林产业持续发展

景谷是以傣族、彝族为主要民族的自治县,住着汉、傣、彝等 26 个民族,少数民族 15.69 万人。境内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属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无量山脉分支,主要特点为「五优」:森林资源优、矿产资源优、热区资源优、水能资源优、旅游资源优;「三独」:独有的宽叶木兰化石、独有的龙血树野生群落、独有的佛迹文化;「三特」:特色林产工业体系、特色高原农业种植、特色少数民族文化。

景谷有林业用地 964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 85.4%,有林地面积 88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80.69%,活立木蓄积量 6054 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林地面积约 32 亩。

景谷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全县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景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林产业发展工作,明确了以林浆纸为龙头,林板、林化为两翼,以「林纸三百」项目 80 万吨化学浆项目为支撑,在现有 90 万亩原料林基地的基础上计划用 5 年时间再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110 万亩、实施森林抚育 285 万亩,到 2025 年,建立科学完备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度体系,推进全林经营和林下资源开发、生态扶贫、林浆纸产能达到并超过 300 万吨,提升林化产业精深加工,以「林纸三百」项目为基点,带动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实现全市现代林产业产值 1000 亿元以上的目标提供保障。

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景林纸」)是云南最大的林业企业和生活用纸生产企业,作为云南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上市三年倍增计划「金种子」企业和首家森林碳汇交易企业,是景谷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大的支柱产业和标志性农林龙头企业。公司始终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举,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原料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在自建核心原料林基地的同时,成功探索出以「公司 + 农户 + 基地」合作造林的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可复制、低成本的绿色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每年提供固定就业岗位 2000 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 20000 余个,累计投资 15.64 亿元建成原料林基地 120 万亩,覆盖 5 个县区、28 个乡镇、103 个村,累计扶持 1.2 万户农户(其中景谷建档立卡贫困户 3571 户 1.28 万人)种植桉树 40 多万亩。

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林公司」)是云景林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原料基地开发、更新及原料生产供应。景林公司造林育林缺乏大量流动资金,资金紧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6 年,景林公司 10 万亩思茅松碳汇造林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备案为国内资源减排项目,20 年计入期内预计将产生 111.86 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具有极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因林业碳汇项目存在流动性低、波动性大、难于认定、难于实现价值等问题,景林公司一直坐拥宝山而无法变现。为破解林业碳汇融资难题,拓宽绿色企业融资渠道,景谷县农村信用社在市、县两级人民银行精心指导下创新碳金融业务,以 72 元/吨价格对该项目第 1 监测期(2008 年-2016 年)核证的 17.83 万吨碳汇量进行价值评估,并按照 50% 的碳汇价值发放林业碳汇质押贷款 600 万元,执行 4.35% 的优惠利率(三年期),同时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和公示。

通过林业碳汇质押融资模式盘活了公司生态资源价值,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财富的发展路径,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实现「开门红」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一季度生产纸浆 6.92 万吨,比 2021 年同期增加 6.4%;销售纸浆 6.12 万吨,比 2021 年同期增加 55.3%;实现产值 3.92 亿元,比 2021 年同期增加 19.5%;实现利润 2600 万元,生产经营各项指标好于预期,做到供产销「三旺」。

为加大地方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景谷县支行大力推动发展绿色金融,指导辖内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主,有效支持景谷特色优势林产业发展,形成「核心企业 + 上下游供应商」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今年以来,依托云景林纸核心地位,县内金融机构为其上游企业云景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林木抚育贷款 2.58 亿元,县内农户、大户桉树种植贷款余额 0.75 亿元。云景林纸下游经销商遍及全省,为此,农行景谷县支行在云南范围内首创「林纸 e 贷」信贷产品,有效解决了下游经销商资金周转难题并为核心企业稳定销售渠道起到重要作用。

景谷金融机构将充分运用景谷林产工业园列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的优势,紧紧围绕景谷林业和草原「十四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巩固「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共生发展模式,全力推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惠民增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金融助力墨江紫米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同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培育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高山梯田中的传统紫米资源,已有 360 多年的培育历史,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态价值,也是墨江县及全市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农产品。自 2019 年 11 月 15 日,墨江紫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纳入云南墨江高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国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便把金融支持墨江地理标志产品紫米产业链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紫米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在服务普洱绿色发展中担当金融先锋。

聚焦政策体系  产业覆盖快速扩大

产业兴旺、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力量。

金秋时节,正是紫米收获的季节,在联珠镇栖马村墨江紫米种源基地,一株株稻谷谷穗紫黄、籽粒饱满,微风轻吹,便掀起阵阵稻浪,村民们哼着哈尼族小调,在稻谷丛中挥舞着镰刀,打谷声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

望着颗粒饱满的稻穗,村民白万玉脸上掩不住丰收的喜悦:「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以种植紫米为生,这些年在政府和银行政策的帮助下,种植面积从开始的 5 亩发展到了现在的 10 亩,亩产 300 多公斤,1 公斤能卖到近 20 元,每亩收入有 5000 多元,收入非常可观。」

和白万玉一样享受丰收喜悦的还有联珠镇栖马村党总支书记赵正芝。赵正芝介绍,当地种植的紫米都是老品种,籽种由村民自己选育。过去,由于零散种植、深加工不够,紫米销路不畅,导致村民种植紫米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农田都处于闲荒状态。如今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村民种植紫米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栖马村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 800 亩增加到了今年的 1800 亩。

记者了解到,为做强做大紫米品牌,墨江县有效整合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积极向辖区金融机构争取金融支持,优先支持紫米种植区内灌溉沟渠、机耕道路、生物防控等基础设施建设,用活用好水田攻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支持紫米产业发展。在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的引导下,2020 年,农发行墨江县支行向墨江回归优质农特产品经贸有限公司提供 150 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紫米收购。2021 年 4 月,墨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与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墨江县主要种植紫米的乡人民政府签订了三方协议(紫米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以建设绿色、有机的高标准农田为基础,打响墨江高山紫米品牌。农发行墨江县支行积极向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500 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助力墨江高山紫米实现多功能价值,推动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墨江县农信社向墨江地道酒业有限公司授信 1300 万元,支持企业开发生产墨江紫米花雕酒等系列名酒,加大对墨江紫米的开发利用。2022 年 6 月,墨江县农信社推出「紫米贷」信贷产品,自然人、家庭农场、合作社最高授信额度 500 万元,紫米种植加工企业最高授信额度 1000 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 5 年,截至 8 月 20 日,已发放紫米贷 12 户 107 万元。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运用再贷款资金 409 万元支持紫米产业发展。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措施推动之下,2021 年,墨江县全县 15 个乡(镇)100 个村 585 个组 6050 户农户完成紫米扩面种植 1.53 万亩,建立提纯复壮选种基地 500 亩,完成稻鱼共生(鲤鱼)示范养殖 1730 亩,申报创建「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 8000 亩,3 家企业申报有机种植基地 1527 亩,其中取得证书 543 亩、进入转换期 984 亩,实现紫米总产量 3600 吨、农业产值 3600 万元。2022 年,全县种植紫米 2 万亩,供种 37.38 吨,育秧 816.27 亩,大田备耕 19864.3 亩。

聚焦生产基地  品质品牌逐步提升

「紫米在我们癸能村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我希望老品种紫米能够代代相传,一直种植下去。」李元美是墨江县豪尼传统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几十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联珠镇癸能高山哈尼族梯田种植的传统紫米,已有 360 多年的培育历史,曾为墨江赢得「中国紫米之乡」的称号,是明清时期的贡米,享有「接骨米」「胭脂米」「补血米」等赞誉,也是当地哈尼族传统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更是重要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李元美介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品牌效益不明显加上市场不稳定等因素,癸能村栽培传统紫米的农户信心不足,有的已经不再种植紫米。如何帮助这款传统老品种紫米找到合适的定位,打响品牌,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生物多样性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多赢?关键时候,绿色金融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以金融赋能的方式,支持墨江县委、县政府探索以社区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墨江传统紫米社区保护模式,带动当地村、社区保护墨江高山传统紫米资源和哈尼族传统资源文化,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普洱市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及县委、县政府努力把墨江建设成为「北回归线和昆曼大通道上的绿色高端产业示范县、哈尼特色文化展示区、国际双胞生态旅游城」的发展定位,坚持「大产业 + 新主体 + 新平台」发展思路,以「一县一业」墨江紫米产业示范县申报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墨江紫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内省外各类展览会、展销会,大力推介墨江紫米产品。结合扶贫消费活动,积极推动墨江紫米产品进机关、进超市、进院校、进酒店,在重点酒店、景点区域展示宣传墨江紫米产品。积极开展紫米产品上直播活动(如县级领导在线直播带货等),推进「互联网 + 墨江紫米」行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基本形成。

聚焦「双绑」模式  抓利益联结机制

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米、玉米及杂粮等农副产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的农业企业,也是墨江县首个获准使用国家地理专用标志「墨江紫米」的生产企业,主要产品为紫归牌紫糯米,产品品质纯正,深受市场欢迎。2021 年因受疫情影响,产品销售量下降,库存压力增大,影响到年末新粮的收购。了解这一情况后,农发行墨江县支行提前介入,主动融情融力,创新采用墨江县中小微企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供「风险补偿 + 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有效缓解担保难题,同时认真落实「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用足首年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日前,记者走进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收购车间,不少讲着哈尼族语言的群众正源源不断地将一袋袋紫米交售到企业手中,接过换回来的「红票子」,脸上洋溢着满是丰收的喜悦。该笔贷款的及时投放,有效缓解了公司资金压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助推企业通过「企业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不断稳固生产、收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全县 671 户农户、2533 人的紫米销售难题。

近年来,墨江县立足产业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地标授权、政策扶持工作,按照「企业分片带动」模式推进基地建设和产品收购,协商推动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归谷农业发展(云南)有限公司、墨江双联珠粮贸加工厂 3 家企业以 10 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产品意见,根据「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双绑」模式要求,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3 家企业共绑定经营紫米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联合社 29 个,带动农户 5061 户,全面消除群众销路难的顾虑,增强群众种植紫米的信心和决心。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墨江紫米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只是人民银行墨江县支行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职责与使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

景东县林下经济奏响「四重奏」

林下种养殖是一种林地资源多重高效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也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弥补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问题。林下种养殖主要是以林地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极大增加林地附加值。经了解,景东县目前主流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下菌类、药类种植,林下肉牛养殖等。

金融「活水」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景东县支行结合当地绿色发展规划及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林下种养殖等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景东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林下种养殖贷款 1040 笔,贷款金额 12813 万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5.11%。12813 万元林下种养殖贷款的投入,全面激活了林下种养殖业发展动力,奏响林植共生、林禽共养、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四重奏」,为景东县林下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金融「活水」。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走进龙街乡垭口村小看马组,一片片大棚与翠绿的核桃树相互交错。在大棚下,一株株重楼果实饱满,随风摇曳。在地块间,小看马组重楼种植户杨华安正带着村民们忙着为重楼清除杂草。据村民介绍,自家以前一直依靠核桃、茶叶、玉米等产业维持生计,近年来,随着重楼市场持续向好,经济效益越来越高,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和引进企业,自己也加入到合作社中开始带头种植重楼,从 2008 年开始种植重楼,从最初的 5 亩发展到现在的 11 亩,每年都可以通过重楼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

近年来,龙街乡垭口村通过政策扶持、银行支持、龙头企业带动,采取「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中草药种植等林下经济。目前,在景东县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730 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垭口村小看马组 2022 年种植重楼的有 30 户,173 亩,种子、苗、块茎大概能售 960 万元左右。

重楼生长周期长,在生长期间,需不断投入劳动力进行施肥、除草和进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通过种植重楼,为村民就地就近务工提供了便利,有效地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务工需求,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龙街乡是景东县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景东县林下种植重楼近 4000 亩,预计产值 1.2 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景东县支行将着力打造出一条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路径,紧密结合景东县经济产业特色,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下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景东县增强绿色产业实现「造血」功能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作者:黄文贵  谢梦莹  杨建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