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作者
【摘要】文章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剖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小企业融资 问题与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金融机构惜贷更加明显
中国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它们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但是它从银行拿的贷款份额小于25%。2010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只占全部总贷款量的15%。对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只占2%,间接融资比例高达98%。社科院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有些企业虽有市场,有订单,但由于资金缺乏而不能生产。
另外,融资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低、零散的以加工为主没有自己核心产品的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而对于企业向社会直接融资的条件更是苛刻,许多企业对企业债券的发行更是望尘莫及。对于通过银行贷款融资,企业因规模小而受到阻碍。规模越小被拒绝次数越多,贷款比例越低。有统计显示,在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8岁,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之所以企业总数逐年增长,只不过由于中小企业开办率更高,但这不能掩盖中小企业的易变性和其经营风险。
(二)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体系
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始有了一些专项法律,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肯定更加需要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虽然,开展了一些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但是由于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担保体系不健全、具体运作管理方式缺陷等。加上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苛刻,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也就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三)输入性融资难因素增大
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也有来自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原因:首先,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带來的生产成本的升高,主要表现为:资金成本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还是比较高,融资的成本负担还是比较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成本平均增加20%-30%;企业资源环境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增高;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如金融危机带来的进口的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这样一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升高,但是利润空间压缩了,自身经营与扩张难度进一步增大,银行在这种前提下更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看重而发放的贷款难度增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银行机构体系和政策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调查发现,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制约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它的出现却有深层次的原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行业因素和企业因素,也有中小企业外部的因素。
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时间不长,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弱点,诸如,因经营行为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造成的本身资信状况不佳。此外,民营企业还有些行业特点阻碍其对外融资。首先,资产结构偏轻。由于中小企业在资产结构上固定资产比重比较小,而传统的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是信用贷款需要有与之相对的抵押品,这致使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拿不出可用的抵押物品,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其次,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分散也造成了其融资的困境出现。此外,中小企业多数正处于技术改造的生长期,资金需求旺盛,更加凸显了融资的困难。面对不断加剧和增长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是无力应对的,他们不得不选择缩减规模或者延缓必要的技术改造,从而造成企业的滞后发展,而这显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增长,又加剧了企业的资金困难,这个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中小企业的发展岌岌可危。
调查中,涉及中小企业被评定的银行信用等级(这是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一问题时,被调查的中小企业超过50%的都属于较低的C级,而信用等级为B级的中小企业也超过了总数的1/3,AAA级和AA级的加起来仅为12%(见图1)。
(二)银行信贷发展滞后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难以得到满足,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银行信贷发展滞后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调查发现,被调查的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现在存在不同程度的银行贷款,而完全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不到8%(见图2)。
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银行对其信贷业务手续繁杂,审批时间较长,而且贷款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其快速扩张的需要。
(三)其他融资方式缺失
调查发现,融资方式的缺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又一个原因。当前,国内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门槛太高。85%以上的调查对象将争得银行信贷融资视为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说明中小企业目前融资手段过于单一。调查也发现,当前银行贷款还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超过90%的企业还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而企业间的借款也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一些企业在融资难的情况下,甚至选择变卖资产来度过难关(见图3)。
(四)社会信用评价担保体系不健全
目前,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银行和部分社会机构都在进行企业信用评估,但全社性的信用评估体系远没有形成。可以说,正是社会信用评价担保体系的不健全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脱钩。一方面是银行积极寻求可以进行投资、发放贷款的客户,另一方面是广大中小企业寻求资金无门,银行利用固有的信用考评机制审视中小企业的需求,往往应为对自身风险的考虑而惜贷。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要提升四种实力
第一,要树立诚信力。中小企业首先要强化信用观念,诚实守信,与贷款银行开展长期友好的合作,从而获得银行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急需的资金融通。
第二,要增强内生力。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制度化,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运转机制,同时注重加强盈余公积,存留利润,加强自身内部融资力。
第三,形成“免疫力”。中小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盲目生产、盲目借贷,要长远规划、谋求发展、控制资产负债率,形成自身“免疫力”。
第四,扩大互助力。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困难形势下,中小企业要联动发展,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相互监督、共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二)银行要实现三类突破
第一,信贷倾斜有突破。银行应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广大的中小企业上来,在信贷倾斜上有突破,将新增贷款更多地用于中小企业。
第二,金融品种有突破。银行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点,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服务品种,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与创新的步伐。
第三,服务手段有突破。银行要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破除指定评估、指定代理等条款,对理财费、保险费、顾问费等的收取实行减免,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三)政府要搭建五大平台
第一个平台,要搭建金融生态平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是营造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打造良好的金融平台。
第二个平台,要搭建行政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建立不良贷款处置机制、建立协调机制、规范平台管理。
第三个平台,要搭建支持推广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多种民间金融机构、为新型金融机构提供政策优惠、推进金融机构吸纳力度,拓展融资渠道。
第四个平台,要搭建联合互助平台。推进信用互助组织的建立。为成员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从而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提供信用支持。
第五个平台,要搭建创新引导平台。探索直接融资新渠道、建立在押品交易、流转平台、建立“小企业培育库”。并建立“货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分担风险,增强银行信贷投放和产品创新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贾淑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三维分析[J].经济管理,2005(01):1.
[2]辜林.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2).
作者简介:刘龙和(1968-),男,福建武平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刘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