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产业转移现状和对策建议

作者
作者

  【摘要】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场在近年来不断接收来自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所转移出来的产业,并且通过中国政府在近年来所推行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中国国内的产业转移也在火热进行中。本文在分析国内现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对于中国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国内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 中部崛起 西部大开发
  一、产业转移的定义
  产业转移,目前学者们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定义产业转移的时候更多重视的是对于产业地区性转移的描述。
  由图1分析可知,从1985年到2010年以来,中国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量已经翻了25倍多,FDI的急剧上升可以看出中国国内近年来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的一个方面,因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反映便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直是国内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产业转移在国内的适用性
  目前在中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大约有6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小。从企业单位数的方面来看,东部地区大约占到了全国企业总数的69%,而西部地区只有10%,中部地区也只有20%。从工业总产值方面来讲,东部地区大约占到了67%,西部地区占比为11%,中部地区占到22%。因而目前中国国内产业分布情况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需要进行产业的转移与调整来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改变国内贫富的地区性差异。
  目前中国国内现有的产业分布格局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国内工业的发展要求,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招商引资,利用本地区便利的交通、低廉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租金,在短短的30年里,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现在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近年来,东部地区放低产业的高速发展,已经迫使东部地区的土地使用成本高速上涨,使企业的固定成本进一步上涨。而近年来,伴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已经消失,人工成本较之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呈现出了多倍的上涨。同时在近几年来,国家政策更加趋向于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政策的引导使东部地区失去了原始发展所依附的优惠政策引导。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却有着极大的优势。中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金属矿产等多种矿产资源以及土地、人力资本。因而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利用近资源区性的产业分布来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促进了产业向该地区的转移。即使原始高度限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劣势也在近年来由于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而不断减弱,因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劣势不断减弱的同时优势不断得到加强,因此会更加有利于产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总体转移。
  三、促进国内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政策进一步引导
  国内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应该制定有力的政策来促进国内整体的产业转移,例如:降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税收比例,同时推出更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税收、申请建立厂址的难度等政策措施。
  (二)加速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因而下一步为了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改变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弊端。而目前西部地区无论是从铁路还是公路的发展水平来看,还是远远不足以满足产业转移的需要,因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加强西部地区高校和教育的发展
  知识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西部地区无论是从入学率还是从高校建设水平都较低,因而加快教育资源的投入更加關键。提高西部地区入学率,使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科技,同时能够为引进高科技产品产生铺垫,更好地引导高精尖产业向西部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孙浩进.国内外主要产业转移理论比较与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2]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01).
  作者简介:罗畅(1991-),女,汉族,广西柳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 罗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