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接日本震后产业转移 SWOT 分析

作者
【摘要】 日本3·11大地震后,日本产业重建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引发日本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相关产业向东亚地区转移,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日中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如何对接日本震后产业转移已成为学术界热点问题。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分析日本震前、震后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发展趋势,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对接日本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种因素,按照不同因素组合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日本大地震 产业重建 产业转移 SWOT
一、引言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日本产业重建,提出解决灾后重建、增长战略、财政重建三大课题,并强调解决核问题的重要性。日本国会通过《复兴基本法》、《赤字国债发行法》,并在2011年8月起实施可再生能源补贴法,要求日本公用事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来自地热能、太阳能以及风能发电的电力,以此来增加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度。在日本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核能产业以及与核能供电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逐步向东亚地区转移。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存在国外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主动对接日本产业转移、获取日本高端技术的机遇。
二、日本震后能源结构调整
地震致使日本核电站受损严重,而核电是日本电能供给的主要方式。2008年日本核电供应量占总发电量的26.3%,并且规划到2012年核电供电比例达到37.1%,到2017年达到41.5%。为了弥补电力供给紧缺,日本加大了火电、风电、太阳能等的供电力度。但由于电能供给缺口较大,无法在短期内弥补核能供给不足所导致的电能紧缺情况,而这也是迫使日本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日本未来能源结构变化预期。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的研究论点,提出四点比较合理的能源多样化的方向:彻底强化节能措施;尽可能减少对核电依赖;加大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并向天然气方向转移;最大限度加快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另外,对于加大风能、太阳能、蓄电池等的研究开发力度,政府也给予高度关注。同时,虽然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危害严重,但并没有在本质上重创核工业。因此笔者认为,日本未来能源结构中核能供电比例将有所恢复,但核能的主导地位将会动摇甚至被大大削弱。同时,再生能源的比例将大大增加,新兴能源也将得到关注,而石油、煤炭等高耗能的火力发电将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供给量增加和燃气电厂的大量建设,日本的能源结构将走向更加安全、低碳的路径。
三、日本产业转移现状研究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情况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别国境内进行的跨国投资,一般通过输出技术、资本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来获取在国外经营上的优势地位和控制权,包括获取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寻求规模经济等。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反映日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能反映日本对华产业转移的情况,因此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日本一直是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在2005年达到高峰值,随后一直到2010年呈现下降趋势后趋于稳定,但从2011年起增幅明显。2010年日本实际使用金额为40.84亿美元,占全国比例为3.86%,而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达63.48亿美元,占全国比例约5.5%。2012年前4月份日本对华投资额总计达26.65亿美元。由于每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变动浮动不是很大,因此按照前4个月份数值估计,预计201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70亿美元以上,反映出2011年震后重建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产生巨大影响。笔者认为在日本产业重建的推动下,自日本3·11大地震起至日本产业重建完成的长期内,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2010年之前相比将呈明显增加趋势,将会有更多日本企业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
(二)日本震后产业转移特点
日本震后产业转移特点:一是产业转移以制造业居多;二是产业转移的规模较大;三是日本对华产业转移持续进行。从4月起日本便开始对华进行产业转移,而且我国多地(如山东、浙江、成都、吉林等)都已经做好积极准备,提出多项优惠政策,建立日本产业转移经济园区,主动赴日洽谈招商事宜。从长期来看,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继续延续,将会有更多日本企业向我国转移。
四、我国对接震后日本产业转移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国内市场广阔,中日贸易交流日益密切。2006年我国与日本的贸易总额达到约1.65万亿人民币,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此后,中日贸易交流日益密切,至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创下新高,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4.3%。受地震的影响,日本重建将长期面临物资短缺和电能供给不足的问题,日本在发电原料、农产品需求、节电产品等生产生活资料方面对中国将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制造产品的认可度较高,国内需求量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内需市场的扩大,对日产品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提升。 优惠的招商政策环境,有效促进产业转移。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首先,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弱,中国相对于东亚多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其次,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完善,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之间模仿、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多数省份和地区还未形成与自身优势和区域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和整体格局,技术水平的缺失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对落后。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促进我国核电业发展。由于日本核电站的严重损坏,加快了日本核电的海外市场布局,基于中国在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中国将成为首选。日本核电站在常熟建厂,有利于促进我国核电技术发展和人员交流。促进汽车行业发展,日本为了使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分布更加合理,需要寻求更加合适的合作伙伴,而中国具有这样的条件。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达世界第一,具有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而且多个汽车产业园区已在中国建立,能够适应日本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化生产。
(四)威胁(Threat)分析
首先,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竞争力逐渐增强。东南亚多个国家(如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显现,日本企业已经开始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其次,发达国家积极寻求与日本合作,在高端制造业合作方面,发达国家给予日本援助并寻求与日本多方面的合作,强强联合对中国对接产业转移形成阻碍。在能源合作方面,也受到发达国家的竞争。日本核危机发生后,俄日能源交流日益密切,俄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两者的合作势必会增强俄国在中日俄三国能源博弈中的主动权,使中国处于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 华尔街日报.野田佳彥:震后重建是新内阁首要任务[EB/OL],2011.09.02. http://cn.wsj.com/gb/20110902/bas182621.asp?source=NewSearch.
[2] 经济农业省. 平度22年度电力供给计划的概要. 2010-3-31.
[3] 安娜.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及我国对策[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10):10-13.
[4] 中华人们共和国商务部,2012年1-4月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R],2012.05.18.
[5]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http://www.jetro.go.jp/china/data/.
[6] 谢颖.日本震后俄日能源合作的新走势及我应对策略[M].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1-02-03.
作者简介:高广阔(1966-),男,汉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王博(1987-),男,汉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高广阔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