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信息技术产业税负的影响

作者
作者

【摘要】「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所涉及产业的税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目前积极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营改增」的改革对其不同类型企业税负的影响将会直接影响到产业今后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 信息技术 税负 对策

一、「营改增」的背景

2011 年 11 月 16 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改革的主要变化:新增设 11% 和 6% 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 11% 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 6% 的税率;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等。

二、「营改增」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税负影响

(一)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产业的税率降到 3%,企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直接减少 2%。同时,改革后计税依据变为增值税的不含税价,剔除了价格所含的税额,降低了产品及服务的价格,销售收入表现为隐形「减少」,对于不变的税率,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

另外,信息技术产业中销售额不超过 500 万的企业转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但是由于行业特性,它对可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需求量很小,这对企业税负影响不大。

(二)对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1.对生产型产业的税负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销售收入远多于 500 万,属于纯粹的一般纳税人,税率为 6%,相对于 5% 的营业税率,相同收入必多缴税额。但是,其生产过程需投入大量固定资产,能抵扣较多的进项税,从而减轻税负。

其次,改革后,其计税依据变动为不含税价,计税基数就会减少,应纳税额就会降低。

最后,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外包战略会更有优势。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时可将项目分包或转包给相关企业(服务外包方),这些服务外包企业的销项税会形成发包方企业的进项税,这部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将成为发包方企业独自承担全部项目所纳税额的减少数,大大减少了应纳税额。

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名义税率增加的表象上,通过对产业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营改增」有效地起到减税作用。

2.对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影响

第一,改革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中一般纳税人由于税率和销售额均高于小规模纳税人,会比小规模纳税人多缴纳更多的增值税额,相对于同为营业税纳税人的情况,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信息技术产业,税负增加。

第二,由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主要成本构成中工人成本较高,而该项成本不能产生进项税额,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

第三,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实际的生产环节远低于生产型产业,基本不可能实施外包策略,也极少产生重复纳税的问题,因此税率的提升将直接导致该部分信息技术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税务负担的加重。

所以,由于在税率、抵扣项目和外包策略等实施细节上的缺陷,「营改增」会导致部分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尤其是大中型规模的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负担加重。

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内部政策

1.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财务管理改革

企业要建立增值税明细账,记录和生成增值税明细账以便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上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在账务处理时注意与原收入和成本费用记账核算的不同。

在改革财务制度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及时适应业务变化,合理控制企业费用支出,利用财税改革的有利方面,实现税负的最大程度的减轻。

2.及时转变经营模式,调整内部结构

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认真解读「营改增」具体内容,结合自身产业属性,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份认定,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成本结构,尽可能运用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外包服务经营战略,增强产品及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出口,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在税负最小的状况下的收益最优。

(二)外部政策

1.对上游企业多争取发票

信息技术产业上游环节的供应商会成为增值税纳税人,这些供应商也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和服务商时,应尽量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使企业通过进项税抵扣,降低增值税负。

2.对下游企业实施提价策略

信息技术企业要顺利进行提价策略,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企业营销策略,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把销售量提高上去,增加销售额,相对的会降低税负。

四、展望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营改增」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的减税效应在不同纳税人间呈现高低不同的态势。但对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利大于弊。所以,随着整个产业市场主体的减负和信息技术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将会刺激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扩大,优化产业分工合作,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实现产业间的共赢,推动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

「营改增」还将不断推进,为使「营改增」减税效应真正落实到信息技术产业,国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过渡性政策;企业除了完善财务核算制度,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外,还应积极申请相关的优惠过渡政策,争取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责任编辑:刘晶晶)


作者 贾校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