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及其结构研究

【摘要】董事会作为公司的重要部分,具有决策、咨询、监督等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董事会规模在公司成长性不同的情况下,其规模存在明显的区别,在同类公司中不同的董事会规模对于公司治理存在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公司业绩上的表现很是不同,其次董事会的结构设置上,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董事的功能是否有所体现;本文意在研究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上证 180(代表成熟稳健的大型公司)、创业板(代表成长性较高的中小型公司)董事会规模、结构,且通过相关模型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董事会结构 上证 180 创业板 董事会规模
一、问题与文献综述
假设与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三个问题。
研究问题一: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成长性是否呈负相关?
研究问题二: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研究问题三: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最优结构是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多于十人的董事会,其成员很难全都表达他们的想法,(Lipton & Lorsch),他们指出,许多董事会的功能紊乱,是由董事数量的上升造成的。他们建议限制董事会的人数为 10 个,首选的董事会规模应该是 8 个或 9 个。随着董事会人数的增加,反而易于被 CEO 控制,所以的功能效率会较低。(Jensen ),人数多时容易发生搭便车的现象,效用低且成本高。
2.小董事会可以减轻管理层和股东的矛盾。(Rahaja)。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继而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小董事会中,管理层和大股东都较大可能性同时存在董事会中,或者一身兼两位(既是管理层又是股东),小董事会易于统一意见,构建个相对强势的董事会,有利于在管理层与股东之间进行调和矛盾。
3.大董事会较有优势。依据资源依赖理论,董事会规模反映董事会获取各方面关键资源的能力。董事会规模太小,说明其在某些领域的专家还不够,降低了董事会的决策能力及抵制风险的能力,进而造成决策的失误,影响公司的业绩。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公司成长性的不同,分别选取了创业板的全部公司和上证 180 的全部公司为研究总样本,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 wind 数据库,采集的时间点是 2010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本文的业绩指标选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
(二)指标选取
1.业绩指标。本文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业绩指标。
2.董事会规模。本文选用了 2010 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当年度末公司董事会正式成员的个数「Board」来表示董事会规模,并且分出了内外董事的人数。
3.董事会结构。董事会结构以内部董事所占董事会比例为指标,即 str= 内部董事规模/董事会规模 。
4.其他连续变量。一是资产负债率,本文用「RAL」来表示年度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二是公司规模,本文用「LnAsset」来表示 2010 年度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为了统一数量级,其中 Asset 是用亿元来做单位的,用以作为资产规模指标。
2.3 研究方法
为了考察董事会规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采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规模回归模型
(2)结构回归模型
三、结果与结论
(一)关于董事会的一般描述。
关于董事会的描述主要分成两部分;首先是董事会规模的描述 ,其次是关于董事会结构的描述。
董事会规模的一般描述见表 1。
通过以表 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总董事会规模上,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人数在九个,大公司明显大于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企业,且大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差异较大, 第二,内部董事规模上,大多数公司设置了六人,大公司差异性比较大;第三,在外部董事上,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的规模,大公司外部董事人数还是显然大过小公司的。
(二) 董事会结构描述
由图 1,图 2 所示,str 的值的只集中在 0.6 到 0.7 之间,其中上证 180 的 str 值波动比较大,而创业板的 str 值较稳定,独立董事在公司比例相对较低,这就是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
(三) 模型回归结果与结论
分别对上证 180 和创业板进行董事会规模模型和董事会结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结果见表 2,表 3,表 4。
结果显示,在上证 180 中,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str 也与业绩正相关,所以大公司的董事会规模应该大点,且内部董事起到主要作用,应该更加重视内部董事的充足。在创业板中,公司董事会规模与业绩负相关,str 也与公司业绩负相关,所以想成长型公司应该选取小规模董事会的设置,在董事会结构上应更加注意独立董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李盼盼.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05.
[3]谢季东.董事会规模的最优化研究,2011.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张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