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状况探究

作者
作者

【摘要】2008 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重塑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和金融新秩序的唿声日高。为了应对美元等「硬通货」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东亚、中亚甚至南美的各国都在寻找避险货币。加之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本文将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的风险及防范对策角度研究,以期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运作提供一种建议和思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又好又快的实现。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不可能三角 货币替代 特里芬难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货币职能,从而由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在本币职能的基础上由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市场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从而由主权国家货币走向区域货币,再走向世界货币的过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总体而言,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还处于初步阶段,即处于周边化阶段。从 2011 年底的数据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 0.45,与 2010 年初的 0.02 相比,增长了 21.5 倍。即便如此,与高达 54.18 的美元国际化指数相比,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的部分地区,人民币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被广泛接受,个别国家中央银行甚至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一些边境贸易和边境直接投资中,人民币已可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在我国港澳地区,人民币存款、汇款、汇兑已经顺利开展。

三、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风险

(一)资本大规模进出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受国际套利资本与热钱的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也会面临不小的挑战。从现有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实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都多少受到过国际资本的冲击,如阿根廷金融危机与 90 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国际资本也扮演了肇事者的角色。因此,资本大规模进出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小觑的,必须予以重视。资本大规模进出包括资本流入(热钱涌入)和资本流出(资本外逃),它的存在必然会引起人民币币值大幅度波动,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二)货币替代的风险

货币替代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而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货币国际化影响是两方面的,其消极影响有对通货膨胀的传递和对通货紧缩的制造,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财富水平、总需求和国际收支)的不利影响,使宏观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削弱等。目前中国经济的开放度越来越高,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货币替代问题也逐渐显现。

(三)陷入特里芬难题的风险

特里芬难题由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其他国家若需要增加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话,我国就必须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满足该国的需要。越多的国家持有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就意味着我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将越大,国际收支逆差将导致人民币的贬值,如果人民币持续逆差将使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国家不愿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这样就使人民币处于两难的境地。

(四)面临不可能三角的风险

蒙代尔认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这就是不可能三角。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利用利率手段,可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而在人民币国际化后,汇率与资本流动状况成为改变经济传导机制的重要变量,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境外兑换及跨境流动更加自由的情况下,加息和升值预期势必导致境外资金被大量兑换成人民币并最终流入境内金融市场,以致出现银根宽松、流动性泛滥以及通胀和经济热上加热等与宏观调控目标不一致的结果。同时经济会面临着国际环境更多的冲击。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会面临现有国际货币阻挠和经济基本面下行等风险等。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

(一)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基本增长面

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就要保持良好的基本经济增长面。为此一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二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管好货币信贷总量,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发布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等行为;三是保持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要坚持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涉外经济管理领域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允许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加强对资本流动性的监管

资本流动性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强对其监管。首先要对国际资本流动加强监测和管理。控制长期资本的流动要完善国际资本的记录备案制度,以监控长期资本的流动,同时保持自己的长期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促使国际资本留在国内,为我所用;要加强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管理,防止短期投机资本 从离岸市场这一渠道大量流入流出国内;可对短期资本流入实行数量控制,把短期资本的数额控制在可以灵活使用的外汇储备额以下。第二利用税收手段增加其投机成本,抑制国际投机行为。目前的税收工具主要有托宾税、对正常投资所得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等,应该根据具体特点灵活采用。第三资本账户的开放应遵循渐进和适度监管原则。为了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增强人民币的公信力,要特别防范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问题,必须有步骤、有分别地逐步推进,同时要辅之以必要监管。

(三)完善国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国内基础性市场,必须按照以下对策予以完善。首先要完善多层次(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二要制定一个金融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整体规划、 通过规划来引导整个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调整银行组织结构,要重视发展保险业。三要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四要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要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引导创业板市场,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

(四)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合作

从国际金融的发展史及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从整体上讲是有效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中国和外国金融利益更紧密,国际政策协调也成为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进行不同形式和级别的合作,如全球间合作、区域间合作和双边合作等形式。全球间合作有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 G20 峰会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包括汇率制度合作、区域监督机制、威慑机制、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两国双边的金融合作有结算货币选择、货币互换协议、联合反洗钱活动、外汇市场联合干预等。其次合作应坚持主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共同发展的协调原则。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自主性至关重要,合作必须符合我国视角的效率优先,通过参过与国际协调,优化国际资源与我国既有资源的最佳组合,保障和促进我国金融利益。要始终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和合作。

此外,还要实行更具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我国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推动大中华区货币整合等。

五、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展望

由于国际货币的网络性和惯性,新的国际货币取代原有的国际货币需要漫长的时间。但一个经济体规模扩大之后,货币地位向其稳态趋进的半衰期仅为 4 年。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可能快于预期,人民币最快将在 2022 年成为国际货币。不难预见,只要我们策略得当,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在未来十年里,人民币具备了跻身日元、英镑这样第二层次国际货币的发展潜力,和日元一起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代表亚洲一极;到 2030-2040 年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将由 2011 年的 0.45 上升到不低于 20,从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由现行的以美元为主,欧元、英镑和日元等共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主多元」格局。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姜浩 马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