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创新看美国金融危机

作者
作者

【摘要】于次贷风波后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从 2007 年爆发至今已有五年之久,目前已演变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程度之深、破坏力之强、波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既给全球经济金融造成了巨大震荡,又给全世界提供了防控金融风险的反面教训。在这其中,金融创新可谓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各种创新性的金融管理,纷杂多样的创新性金融工具将这场灾难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处,那么金融创新到底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还是灾难幕后推手的替罪羊。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从金融创新这个方面去反思这场金融危机可谓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按揭贷款人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收入/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次」,这类房地产的按揭贷款,就被称为次级按揭贷款。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方面,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这个本来是很自然的问题,却由于美国过去六七年以来信贷宽松、金融创新活跃、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这样,次级按揭贷款的还款风险就由潜在变成现实。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金融危机的背景

(一)美国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他们拥有发达完善的信用体制,这使得几乎所有人的消费靠借钱来完成。因此,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很低,近年来,一直在零储蓄率上徘徊。要消费,只能靠借钱。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驱动。其消费率长期为 70% 左右,投资率为 15% 左右,而出口负数。

(二)经济管理思想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生经济「滞涨」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评,此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受到追捧。80 年代的「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减少管制」成为指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道具。

(三)经济环境与具体政策工具

美国 2000 年后陷入高科技泡沫破裂后的短暂衰退之中,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连续 13 次大幅度削减联邦基准利率,从最高 6.5% 下降到 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扼住了经济下滑,也拉动了美国房地产连续多年繁荣。此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三、金融创新简介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

金融创新的理解有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现状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华尔街就产生了上千种金融衍生产品,到目前为止都还有 50 多种,这一系列创新性的产品的确为美国的一时繁荣推动不少,可是这些产品同样也为美国甚至全球带来了数不尽的高风险。熊彼特曾言,「创新是创造性的毁灭」。美国过度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也就给美国经济惹了麻烦。诸如雷曼兄弟把信用与次贷结合的信用风险转移衍生产品创新即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该产品固然助推了房地产业发展,但由此衍生的 2007 年上半年的次贷危机,恰恰成为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种类繁杂的衍生物,各种纠结的金融产品组合方式,各种金融机构的频繁合作,这些都将市场引向了高风险的状态。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自 16 世纪以来,所有金融危机的背后,都与金融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似乎,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之间只隔着一层纸。对于它们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金融创新是一个小孩,是可塑可造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坏人,至于这个小孩最终是变好变坏,主要是通过大人的监管以及学校的教育,而与最初要不要这个孩子无关。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一旦形成风险,同食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

五、对金融创新的反思

(一)金融监管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大家声讨与追究的更多是美国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的确,评级机构的行为对这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标普、穆迪与惠誉为了追求利润,不负责任地给予作为金融创新主要标志的信用衍生品过高的评级,造成复杂衍生品泛滥,使金融体系承担了远远超出其应付能力的风险,并最终导致了市场的崩溃。

(二)金融研究

由于创新超前,而理论研究滞后与不足,许多新产品的性质与定价模型至今尚不明确或不完善,导致了实践的迷惑与混乱。危机前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的缺陷,一定程度上与个别监管部门的认识跟不上发展而无法正确把握有关。中国应在反思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努力在金融创新中多添点勇气,在金融研究中多添点智慧,在金融监管中多添点自由,以知识为武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真正明了衍生品是非,取长补短,尽快从自在走向自为。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新金融辞海[M].改革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刘珍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