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在华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在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外资比重很低。近年来,第三产业外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全球 FDI 陷入低迷。金融危机对我国引进外资造成了一定影响,那么危机前后在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 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变动研究
一、前言
源自于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全球 FDI 陷入低迷。金融危机对我国引进外资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整体向好的趋势。2011 年我国 FDI 流入量达到创记录的 1240 亿美元,流向服务业的 FDI 首次超过制造业,改变了长久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但是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 FDI 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无特殊说明本文中的 FDI 即指在华国际直接投资。
二、金融危机对全球 FDI 的冲击
20 世纪 80 年代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空前扩大为在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978 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参与全球经济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此后,在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实际利用外资流量已由 1980 年的 0.57 亿美元增加至 2013 年的 1175.86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26.2%。1980~2014 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5132.54 亿美元。从存量上看,在华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估计由 1980 年的 10.7 亿美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8328.82 亿美元。截止 2013 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累计利用的合同外资比例为:2.32:60.04:37.64,其中制造业占 56.33%,房地产业占 15.75%。根据《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连续多年在跨国公司评选的 FDI 最具吸引力东道国中排名第一。
1985~2007 年全球 FDI 流入量由 561.75 亿美元增至 2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7.63%,同期我国引进 FDI 由 19.56 亿美元增至 747.68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18.01%。2008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全球 FDI 由 2007 年的 2 万亿美元下降至 2009 年的 1.22 万亿美元,之后在波动中缓慢回升,2013 年全球 FDI 流入量约为 1.45 万亿美元。而我国吸引 FDI 受到的冲击较小,只在 2009 和 2012 年出现小幅下降,2007~2013 年流入量由 747.68 亿美元增至 1175.86 亿美元。可看出我国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能够保持对外资较高的吸引力,这有赖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政府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及危机当前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1]。
三、我国 FDI 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
长期以来,全球 FDI 的 50% 以上集中在服务业,制造业约占 1/3。而我国吸引 FDI 的产业分布与世界格局呈现不同的特征。根据 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的 1990~2012 年个别年份全球 FDI 流入量产业结构。三次产业 FDI 流入量中第一产业一直在 10% 左右,1990 年至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第三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甚至达到 64%,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三产 FDI 流入量下降但仍在 40% 以上,并有上升趋势。
在华国际直接投资在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分布并不均衡且不断发生变化,过度集中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截止 2013 年底,在华外资企业共 786217 家,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 2.9%、66.11%、30.99%,累计利用合同外资金额 30640.65 亿美元,流向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32:60.04:37.64。第二产业是吸引外资的主导产业曾在 2004 年达到引资总额 74.98% 的最高比重,然后开始下降。2011 年第三产业引资超过第二产业,彻底改变了在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
表 1 1997~2013 年三大产业实际利用 FDI 金额(亿美元)与比重
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一直在 2% 以下,与全球 FDI 流入第一产业比重总在 7% 以上相比有一定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有:一是统计口径的不同,我国第一产业即为农林牧渔业,而联合国统计的第一产业中还包括采矿、采石和石油业;二是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体制,使得外商投资交易成本高,规模经济难以实现;三是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美国、欧盟等制造业国家或地区,经营第一产业的企业较少。
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 1997 年的 325.7 亿美元增至 2013 年的 495.6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2.66%。1997~2013 年累计利用外资 6659.83 亿美元,占 FDI 总额的 54.71%。从 2005 年开始第二产业引资比重快速下降,主要是制造业引资比重下降,非金融类服务贸易领域引资增加的结果。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领域,90 年代之前外资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和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存量而言,它们仍是吸收外资较多的行业。90 年代后,外商在机械电子、化学、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开始快速增长。制造业在第二产业引进外资中占的比例一直在 80% 以上,2002 年后更是占到 90% 以上,制造业中又以出口加工型制造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含量的行业外资比重较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 年制造业引进外资首次出现下降,由 2008 年的 498.95 亿美元波动下降到 2013 年的 455.55 亿美元。
我国加入 WTO 之前,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很少,加入 WTO 后,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扩大,服务业 FDI 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 1997 年的 120.6 亿美元增至 2013 年的 662.17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 11.23%。1997~2007 年服务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644.853 亿美元,占 FDI 总额的 28%。2005 年之前服务业 FDI 流入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之后开始迅速增长,2007 年增长率达 55.58%,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2009 年服务业吸引外资增长缓慢,之后又快速上升。第三产业外资主要流向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流入信息传输、金融、科学研究、商务服务等高技术、知识、资本密集行业的外资比重不高。房地产的 FDI 占服务业 FDI 的比重基本都在 40% 以上,2007 年更是达到 55.16%。服务业外资主要流向生产性和消费者服务业,由于公益性服务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而不能有效的吸引外资[2],外资比重在服务业总体中只占 1% 左右。生产性服务业 FDI 的波动较大,但基本上都在 40% 以上,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四大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行业引进外资比例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超过 55%。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1997~2004 年间第二产业外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下降,这与世界 FDI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相反。2004~2013 年第二产业外资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并在 2011 年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吸引外资的最大领域。我国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但是从细分行业来看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服务业内部传统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度高的科学研究、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外资比重不高。
四、我国 FDI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基本都在 70% 以上,与此相伴服务业 FDI 得到迅速发展,90 年代全球 FDI 有 50% 以上流入第三产业。顺应这一趋势,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后,对服务业 FDI 的吸引力增强。
(二)政策的调整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后,国家逐渐兑现服务业开放的承诺。多次修订《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服务业开放领域逐渐增多。「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战略,2008 年两税合并实行,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步消失。这些都为外资进入我国尤其是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软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外资的进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健全、人力资本素质不断提高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FDI 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细分行业内部来看,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领域,在技术、知识密集的行业外资比例仍然较低。房地产由于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吸引了大量的热钱,明显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3]。
第二,制造业中以「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且有可能产生低端分工锁定的风险。并且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目前不少的外资撤离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地,我国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虽在短期内不至于失去对外资的吸引力,但长期来看不进行 FDI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不能保持对外资的较大吸引力与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
第三,此外,个别行业由于对外资的监管不力导致外资垄断的产生,如化妆品、小包装食用油等行业的外资市场占有率过高,压制了内资企业的发展,降低了市场效率。
六、政策建议
针对外资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适时扩大外资进入领域
由以上分析知道,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外资比重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很大的原因在于国家对不少行业,像科学研究、医药、金融保险、教育等行业在外资进入方式和股权比重方面还有很大的限制。国家应该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保证这些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这些行业的对外开放,加大对这些行业外资的政策倾斜引进外资。
(二)健全法律法规
由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技术、知识密集,为防止技术泄露,最大限度降低技术外溢,外资企业对东道国的法律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很大,因此健全法律法规成为吸引外资的有效措施,同时有助于加强对外资进入与运营的有效监管,保护内资企业的利益,提高市场运作效率。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型的 FDI 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长期将我国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底端,并且这种垂直型 FDI 与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较弱,带动作用受到限制。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即将消失的背景下,加工贸易型 FDI 转型迫在眉睫,利用外资制造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建立平台加强外企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促进区域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重视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以吸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外资进入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耀辉,李蕊.全球 FDI 发展趋势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J].外资,2014.3.
[2]邵永恒,张永庆,廉正.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调整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金融危机为背景[J].软科学,2011.1.
[3]缑先锋.金融危机影响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及对策[J].经济体质改革,2011.3.
作者 杨信信 温云茭 任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