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切实加强内控内管

作者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围绕履行职责加强内控内管和防范风险,把建立健全制度作为强化管理的重要措施。随着各项新业务、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积极研究建立新的制度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内控内管的机制和制度,为正确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从近年来上级行对支行的各类监督检查及支行日常工作情况看,各类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仍然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屡查屡犯、屡改屡犯的现象。诚然,目前人民银行系统的部分制度以及整个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或前后矛盾、或无所适从过于繁琐等等,然而,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完整性,是在不断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实践、梳理、整合、修订和完善来实现的。所以,我们暂且不论人民银行制度体系的现状,而是立足《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及现有的制度(决策)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有效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以期达到加强内控内管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一、制度执行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去执行或执行不力,就形同虚设、如同摆设,将失去制度应有的刚性制约和生命力。
(一)执行制度的意识不强
任何一项制度、办法、措施,在制定之后关键在于有效执行,而有效执行来源于对制度的正确认识、贯彻和执行,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制度观念,所以如果制度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制度执行不到位也将成为必然,从支行实际分析,执行制度的观念不强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领导层推动不力。领导的模范表率作用,是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方法的根本保证,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一般都很重视对制度的学习贯彻,却往往忽略了对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分析研究,忽视了对细节的关注,没有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去督促和指导,因推动不力导致执行不力。二是业务部门(中层干部)督促不力。业务部门是制度执行的督办、协助层,是领导层和具体经办人员的传递桥梁和纽带,但有些业务部门(中层干部)仅仅充当了“上传下达”的角色,而忽视了监督、指导,督查、督办的功能,和“下情上达”的反馈功能,因督促不力导致执行不力。三是经办人员执行不力。有些制度、规程经办人员不是不知道,而在具体的执行中却敷衍塞责、麻痹大意、得過且过、自行其是,责任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严重不足,因认识不足导致执行不力。
(二)执行制度的能力不足
执行制度的能力也就是正确的学习制度、落实制度、维护制度、建设制度的能力。在学习制度方面,因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没有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往往就学习而学习、浅尝辄止、应付了事,对制度的理解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为不能正确、有效的执行制度埋下祸根。在落实制度方面,因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发展、新要求,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往往出现以经验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的做法,为不能正确、有效的执行制度埋下隐患。在维护制度和建设制度方面,因没有深入学习、掌握和使用制度,就很难发现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所谓的检验制度与维护制度也就失去了有效的根基。
(三)对制度执行的约束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问题之所以屡查屡犯、屡改屡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制度失去了威慑力,制度执行缺乏必要的执行机制和系统的约束保障机制。一是对监管工作缺乏约束,对应查出而未查出问题的监管人员没有一定的约束,而使检查督促工作没有压力。二是对被查出问题的责任人处理宽松、处罚不到位,违反制度的人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制度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三是侧重于对具体操作人员的责任追究,缺乏必要的正向激励机制。
(四)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不力
健全的监督体系是提升执行力的有效保证,从目前县支行的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建立了一套监督体系,从监督岗位的设置、监督环节、监督形式、监督内容都进行相应的明确。以支行基础业务部门为例:从时间上看,已明确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从监督岗位(人员)上看,已明确了事前审核审批、复核人员序时监督、事后监督员按日监督、综合管理按旬监督、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按月监督、分管领导按季监督等等;从监督形式上看,已采取了同级监督、上级对口部门监督、内审专项检查、风险评估、执法监察等等;从内容上看,已涉及到了基础业务部门业务运转的每一个环节。按照这样的监督体系,应该说我们的执行力是应该得到保证的,但从实际的情况看,许多工作仍然不够规范,或者说是规范的进度过慢、规范的过程过长。认真分析原因,不难发现监督工作的执行力也出现了问题。监督工作执行力不足,常常表现在:检查工作不认真、走过场,发现问题不较真、讲人情,问题整改不追踪、听汇报,责任追究不严格、搞淡化。
二、推动制度有效执行的措施和办法
(一)增强制度意识,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制度要得到执行,就要不断强化人们的制度意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一是增强领导层的制度意识,推动制度有效执行。领导层应将制度执行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正确认识制度的重要性,广泛开展制度执行的宣传教育,营造人人崇尚制度、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文化氛围。大力宣扬制度建设中的先进典型,通过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提升干部职工对制度规范及其执行的认可度。领导干部要把执行和维护制度视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始终做到行动上先于干部职工,标准上严于干部职工,以尊重和维护制度的模范行动,带动干部职工形成崇尚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的良好习惯。二是强化业务部门(中层干部)的制度意识,监督制度有效执行。业务部门(中层干部)既是制度的具体执行者,还是制度得以执行的监督者和制度执行情况的反馈者,所以业务部门(中层干部)在制度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业务部门(中层干部)应充分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有效贯彻逐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的管理模式,将制度贯彻下去,同时也能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洞察风险隐患,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将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提高业务人员的制度意识,确保制度有效执行。“金融案件,十案十违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没有既成的规章制度,而是因为制度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干部职工首先要提高对制度的认识,不断培养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要清醒地认识到,按规章办事、按制度操作既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执行和落实制度,客观上看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是严格执行和落实规章制度是防止小错酿成犯罪,有效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对干部职工的最好保护。所以,每一位干部职工,都应该提高制度意识,学习制度、崇尚制度、敬畏制度、维护制度,自觉地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和开展工作。
(二)加强学习、改进方法,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一是充分利用“创争”活动载体,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按照“深化学习认识、树立学习理念、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思路,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对制度的认知程度,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就学习而学习的习惯,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达到“学习一个制度、梳理一项业务、解决一些问题、规范一项操作”的目的,使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成果。二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用最恰当的方法开展工作和处理问题。制度执行的过程就是按照制度的规范及准则有序开展工作的过程,也就是正确使用制度的过程,而正确的使用制度主要来源于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的确立要以现行政策为依托,严格控制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按照制度规范性要求,有序推进工作。正确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改变以经验代替制度、以习惯代替制度,听之任之毫无主见,按部就班麻木不仁的不良工作方法,而是通过追根溯源的工作精神深入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并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开展工作。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可以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增强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在执行制度方面出现重大失误、不按制度的程序办事,除了责成纠正外,对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保证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力。按照总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重大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处理,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责任追究操作规程和办法,使责任追究工作进一步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力的促进制度执行的约束力。二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自律监督。通过明确岗位职责,抓住落实规章制度关键环节,严禁办理业务“一手清”,筑牢第一道防线。对重点岗位员工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加强对各岗位之间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并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效果。同一制度的不同执行者应强化监督意识,明确监督责任,在履行自身执行责任的同时,对于其他执行部门的执行情况也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发挥整体功效。同时,要重视发挥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监督作用,主动接受社会、干部职工和舆论的监督,建立健全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和鼓励参与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畅通监督渠道。三是采取正向激励措施。在推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发挥干部职工的潜能,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价办法,实行岗位职责与绩酬挂钩考核,同时要进行合理约束,避免干部职工只想得到好处,其行为却偏离组织目标的情况发生。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有效结合,采取“奖优罚劣”的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促进管理目标和管理理念的真正实现。
(四)健全监督机制,推动制度有效执行
制度要发挥作用,有效监督是关键。要规范制度的运行流程,公开、透明地落实各项制度规定,建立健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整合各方监督力量,形成监督的合力。一是明确监管职责。结合不同监管岗位、监管形式,应明确监管工作内容和重点,并明确每一个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工作职责,并把责任制的执行纳入年终考核内容,按照责任制要求进行考评。二是整合监管合力。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专职监督作用,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二是发挥内审、事后监督、工会等职能部门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履职审计、事后监督、干部职工提案等形式进行监督。三是发挥干部监督的作用,对与干部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执行情况,广泛听取干部职工意见,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落实整改机制。建立健全整改机制,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单位或干部职工实行问责制度,督促其整改提高,通过查找风险隐患,强化内控制度监督执行、规范员工行为和稳定员工思想的后续监督,进一步强化整改,做到检查处理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建立依法合规的长效机制。
作者 黄鸿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