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规模机制、效率机制以及结构机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其次,基于 1985 年——2012 年的相关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支持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作用效果明显不足。由此,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金融 金融支持

中国城镇化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党中央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城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放宽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约束。

国内学者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化化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以及农村金融对城镇化建设支持力度这两方面进行文献评述。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方面,姚耀军(2005)指出国家对农村金融的管制使得中国金融发展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即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城市金融发展。并基于条件误差修正模型(CECM)的协整检验方法,证明了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相对于城市金融发展的滞后确实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1]。邹雪姣(2011)以湖北省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通过分析认为,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缺乏配套的外部环境等[2]。赵振宗(2012)借助于具体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存在供求失衡和金融抑制的问题。为平衡农村金融的供求,需要以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重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3]。

在我国农村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研究方面,黄勇与谢朝华(2008)采用了非结构化的 VAR 模型,进行约翰森协整检验和 Granger 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和城镇化建设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金融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的兴趣在降低。从而提出建立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健全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和信贷管理体系以及规范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途径来强化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4]。巩治伶(2012)利用 VAR 模型、脉冲响应分析、Granger 检验等方法,对我国 1986~2009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金融效率不高,农村金融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足。因而必须加强金融的支持力度,以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5]。唐树伶、张成虎(2013)运用 Granger 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我国 1985 年 ~2010 年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小,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大并且贡献度较高,进而提出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机制,逐步放宽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制以及完善相关法律的政策建议[6]。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而且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单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仍采用人口城镇化这单一指标来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则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本文尝试在考察人口城镇化的基础上结合收入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这两个指标来说明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支持问题。除此之外,本文的另一可能创新之处本文提出并详细分析了农村金融的规模机制、效率机制以及结构机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二、农村金融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农村金融的规模机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一国的金融规模主要体现在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数量的递增、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等。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起步较晚,农村金融市场还不成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而证券、信托、保险等创新型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农村存贷款余额的增加。农村存款金额可以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图 1 看出,我国农村存款余额从 1985~2012 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不断地改善。而贷款金额可以反映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越好,农村居民或乡镇企业越愿意贷款投资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图 1 看出,我国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从 1985~2012 年也呈现递增趋势,并且从 2008 年呈现较快增长速度。从而,农村存贷余额的增加,将有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推进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农村金融的效率机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现状,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源于银行的贷款。因而,农村金融效率主要反映了我国农村银行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农村金融效率越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将得到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在这里起中介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若能有效的将储蓄投资转化为贷款,从而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不是完全流向了农村地区,而存在农村资金溢出效应。

(三)农村金融的结构机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支持效应

农村金融结构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在内的完整金融系统,包括银行业的相关业务、资金风险类业务、保险、证券以及理财等内容,但主要以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本文研究的农村金融结构主要涉及的是银行贷款中乡镇企业贷款所占的比重。乡镇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促进了农村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但乡镇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制于资金的短缺,因而,银行对乡镇企业提供贷款金额数量的增加,将保证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购买设备等投资活动。因而,银行增加对乡镇企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将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农村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上,本文选取以下三个指标:(1)人口的城镇化(PU);(2)收入城镇化率(IU),仅仅用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可能会造成「伪城镇化」的现象。公式:IU= 第一产业总产值/全国 GDP。(3)基础设施的城镇化(INU),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本文的基础设施水平主要采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 GDP 的比重来衡量,用 INU 表示。

在衡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时,本文选取了三个指标:(1)农村金融规模指标,本文采用戈德史密斯在 1969 年提出来的农村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而结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现状,主要是以银行为主,因而,其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存贷款。从而,FIR 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L)与存款(D)之和与农村 GDP 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FIR=(L+D)/农村 GDP,其中农村 GDP 是根据全国 GDP 乘以农村 GDP 占全国 GDP 总量的比重得到;(2)农村金融效率指标(LD), 即将储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公式:LD=L/D;(3)农村金融结构指标(RL),公式:RL=R/L,其中 R 表示乡镇企业的贷款金额。

本文的实证过程如下:

其中,αi、βi、γi(i=0、1、2)表示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农村金融结构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εi(i=0、1、2)表示误差项。

本文主要选取了我国 1985 年 ~2012 年 28 年的样本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时间序列往往是非平稳,如果直接进行回归,可能造成「伪回归」的问题。因而,需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 ADF 方法来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而,首先对各指标序列取对数。新的指标序列分别为 LNPU、LNIU、LNINU、LNFIR、LNLD、LNRL。

ADF 检验结果显示,序列 LNINU 和 LNLD 为平稳序列,而 LNPU、LNIU、LNFIR 以及 LGRL 为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并且 LNPU 为 5% 显着性水平下的一阶单整,而 LNIU、LNFIR、LGRL 均为在 1% 的显着性水平下的一阶单整。

(三)VAR 模型稳定性检验

通过上述的分析,结果表明 DLNPU、DLNIU、LNINU、DLNFIR、LNLD 以及 DLNRL 为平稳序列,因而可以建立 VAR 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VAR 模型中的系数并不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VAR 模型系统中系数往往非常多。通过对上述三个方程的检验,结合 AIC 值、变量的显着性水平以及 AR 特征根的倒数的模是否都小于 1(位于单位圆内),初步得出方程(1)滞后阶数为 3,而方程(2)和方程(3)滞后阶数为 4。当 VAR 模型的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小于 1,则 VAR 模型通过稳定性检验,模型是稳定的。对于 VAR 模型中每一个系数只是反映了一个局部的动态关系,无法通过分析模型系数估计值来分析 VAR 模型,因而需要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 10% 的显着性水平下,农村金融规模是人口增长率的 Granger 原因,但不是收入城镇化以及基础社会城镇化的 Granger 因果,因而,从整体上来看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FIR)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速度较缓,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有关。

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在 10% 的显着性水平下是人口增长率的 Granger 原因,而不是收入城镇化以及基础社会城镇化的 Granger 原因。但是,在 10% 的显着性水平下收入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是农村金融效率的 Granger 原因。具体来说,居民的收入水平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增加贷款的意愿,而此时金融机构也因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愿意放贷;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进一步的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

农村金融结构在 10% 的显着性水平下不是人口增长率、收入增长率、基础设施水平的 Granger 原因,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结构对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乡镇企业一般面临着较大经营风险,因而银行在对乡镇企业提供贷款时,往往出于安全性原则的考虑而对乡镇企业惜贷。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乡镇企业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形,自然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不够显着的成为城镇化的 Granger 原因,并且对城镇化不同指标的支持力度存在差异。同时,城镇化指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样存在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出,虽然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并不显着。原因可能在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以致无法有效的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更好的适应和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加快金融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效率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即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对于正规金融机构,由于抵押品缺乏使得农村居民和乡镇企业出现贷款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金融体系,改变现有的抵押担保条件。而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关键是赋予其合法地位,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降低其经营风险。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因而,必须通过金融创新以化解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农村金融支持不足等难题,实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效率。

(二)引进新型的组织体系,使农村金融体系呈现多元化,以拓宽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在未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除传统的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组织之外,还应包含股份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中外合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等;以及农村保险机构、农村证券经纪业、农村信托租赁等。总之,农村金融体系必须实现多元化,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从多种途径引进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的建设。

(三)大力发展面向乡镇企业的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市场甄别能力、开发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惜贷」。我国要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积极稳妥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支持和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扩大商业银行的覆盖范围;必须加快建立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体系,开发面向乡镇企业的灵活多样的信贷管理模式,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改变目前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局面,适当的扩大银行信贷和服务的范围,放宽信贷审批权限,为乡镇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对发展前景良好的乡镇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姚耀军.转型中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邹雪姣.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赵振宗.我国农村金融细长供需缺口较大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06):104-106[4]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8,3(171):91-93.

[5]巩治伶.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唐树伶,张成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作用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3(20):60-62.

基金项目:我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演化机制与福利效应研究(项目编号 14BJL123)。

作者简介:刘静静(199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 刘静静 陈军光 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