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思考

【摘要】农村金融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农村改革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金融业健康发展,间接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状况的提高。对国外发达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 政策性金融 合作金融 商业金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三农」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瓶颈,从根本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三农」问题最为突显的就是农村金融问题,即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问题。建立健全适用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促进和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分析,浅析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
一、浅析国外发达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一)美国模式[5]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改革,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模式较为运作较为规范、合理、有效,工作效率也较高。以商业银行等私营金融机构及个人信贷为基础,以农场间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为主导,辅之以政府信贷机构,整个体系较为完整而庞大。
以地方性州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多数商业银行,熟悉农民的信用和经营情况,普遍开展农村贷款业务,营业网点多,金融服务产品多样,贷款迅速,手续简便,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农户融资需要,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在贷款业务方面,以生产性短期和中期贷款为主,为农村大型项目及特困农户提供融资服务。此外,美国健全的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体系至关重要的部分,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日本模式
日本地少人多,自然条件差,但二战后,其农业生产及现代化发展有目共睹,其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农业金融体系,以农协系统的合作金融和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为主,两者相辅相成。
日本合作金融,是基于农林渔业协同组合系统(农协系统)开展的信用金融服务,以吸收农村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原则上针对农协系统内会员的农户和农林渔业团体提供融资服务。日本政策性金融,农林渔业会融公库(农林公库)作为其主要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政策,向经营农林渔业的个人、法人提供期限较长而利率较低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日本农林渔业的发展,体系较为完善,运行高效。政府部门极其重视农林公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大量的财政补贴,而且依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其业务范围。同时,日本实施农业信用保证和保险制度,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不仅为农户获取融资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成本。
(三)孟加拉国模式
为帮助孟加拉国穷人脱离贫困,尤努斯开创并发展了「微额贷款」金融服务,创办了格莱珉银行,专门为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从社会底层推动了孟加拉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帮助大量穷人脱离贫困,为发展中国家的村镇银行信用模式提供良好的借鉴。虽然逐步取得了政府的认可,但格莱珉银行并不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从而避免了因政府治理结构中官僚主义而造成低效率;其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银行,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嫌贫爱富、农民借贷还款风险大的观念,而是选择资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贫困妇女。传统的商业银行偏好大额借贷,认为大额借贷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不同的是,格莱珉银行却偏好小额信贷,认为农民群体具有良好的信誉,如有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农民可以高效率地运用借贷资金,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成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金融构成,即所谓的「三元结构」[2]。它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需求,是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实际的制度安排。但是,目前我国只有「三元结构」的皮毛和外在表现形式,而未能充分发挥、承担起「三元结构」的金融功能,且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问题,极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虽然不能将农村金融体系构成简单的对号入座,但就我国农村地区现存的金融结构来看,「三元结构」指的是:农村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金融——各大商业银行。就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其存在以下主要特征:
(一)农村商业金融主导地位弱化
近几年,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离乡镇、农村市场,现存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而我国目前的乡镇银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金融几乎是空白。
(二)农村政策金融支农力度有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结构,自 1994 年成立以来,国务院对其不断调整。业务范围较狭窄,主要对产后的粮棉油的收购、存储贷款等流通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而对产前、产中环节给予资金支持过少,亟须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等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其设立初衷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行「输血」和「造血」,但就实际情况看,其支农范围狭窄。此外,由于业务发展受到限制,相较于国家开发银行,经营发展处境尴尬,农发行是继续坚持其政策性银行身份,还是改革为商业银行,是当前国内学者及政府部门所热烈讨论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金融作用显着而力度不足
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农村金融结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具有诸多网点,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作用显着。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本身受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等因素的困扰,内部仍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单凭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机构支撑,支持力度显着不足。
(四)非正规金融难以规范和引导[4]
非正规金融,分散、灵活及方便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农村个体经济和小规模农产品经营对资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的不足,对正规金融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综合来看,非正规金融在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资金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大量资金活跃在农村市场上,无法有效监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五)农业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的作用显着不足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它对稳定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对农业发展的发挥着有力保障作用。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不成熟,不管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还是商业性农业保险,均面临着经营风险、现实需求、技术支持和法律政策等诸多现实困境,整体发展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孟加拉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分析,总结它们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
农村金融体系发达的国家,多数已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以此来弥补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幅度减产所带来的损失,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美国,其农业保险机构设置专业,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给予美国农业有力保护,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稳步调整,保障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而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仅有少数地区有农业保险制度,为保障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是必须的。
(二)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不管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政府都极其重视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均建立了承担支农职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美国,政府不仅为官方农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而且为合作金融和政府农贷机构等提供融资担保等,从而弥补商业银行的农村贷款收益及政府农贷机构的政策性亏损。无独有偶,日本政府也极其重视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重视农林公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其给予大量财政补贴,从而充分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在本国农村经济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我国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仅不能撤销,而且政府应加大对农发行的补贴力度,合理调整其业务范围,增添对农业产前、产中的资金支持力度,从而为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三)确保农村合作金融的基础地位
农村合作金融,作为经济弱势群体的融资合作平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均发挥基础地位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所特有的优越性,值得我国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认真借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虽已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化问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作金融,但仍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其网点设置几乎遍布全国每一个乡镇,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确保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地位,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政策方面,政府也应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四)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相关立法
农村金融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如美国,在农村金融发展历程中,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规范、有效地法律体系,且法律、法规并不是笼统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是规定所有农作物进行保险的针对性强的法律。此外,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农林中央金库法》等,均保障了本国合作金融及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因此,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出台对非正规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我国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五)发挥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就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发展经验来看,村镇银行是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撤离了县级以下金融市场,农村商业性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几乎是空白,而此时出现的村镇银行正好填充了这一空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其主导优势,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白钦先,李钧.《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李世美.《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6(7).
[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岳彩军.《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及其启示》[J].2008(36).
作者 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