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与对策探析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支持,需要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文章通过对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职能定位模糊、功能弱化、产品创新不足和金融环境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和健全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 问题 对策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内涵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所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是在县域金融的机构、产品(工具) 、市场、服务手段与技术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中国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其他金融组织以及名目繁多的民间借贷所提供的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有银行机构,还有证券、保险、信托与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工具)包括存贷款、证券与外汇买卖、结算与清算以及金融创新品;金融市场有存贷款、证券、外汇以及产权交易等市场;金融服务手段与技术有人工、机械和电子技术手段等。农村金融市场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民贷款,以及上述各经济主体在内的庞大的金融系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体由各具不同功能的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三个层面的金融机构组成。
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职能定位模糊,体系不健全
农村金融体系各机构之间的职能定位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首先,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收缩了机构和权限,其县域分支机构基本以吸收存款为主,取消了放贷权限。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或地区,导致极广大急需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农户很难得到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其次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政策性金融功能逐渐萎缩,农业借贷规模逐年递减,已经基本不提供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需要的小额贷款。其农村金融主导地位正在逐步弱化,它无力直接延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基本金融需要,业务空间狭窄。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功能大大削弱。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其信贷资金转向非农领域,贷款结构的“非农化”和“城市化”日趋严重。数据显示,农信社40%的贷款投向农村,占农村获得贷款的80% 以上。这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低效运行。最后邮政储蓄凭借“无风险”收益的优势,在广大农村遍设网点,长期以来存多贷少,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使本已供血不足的农村金融市场严重失血,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对于邮政储蓄来说,放贷尚是“新手上路”,贷款规模小,绝大部分存款主要通过转存人民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造成农村金融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大大萎缩。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金融资金投向不尽合理,金融创新不足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最重要的是经营贷款问题很难解决,难以真正落实到最需要扶持的贷款对象上。贷款经营目标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农村贷款问题困难重重。
目前农村的金融产品单一,大多数农村金融部门仍沿用传统服务手段,农村金融服务内容主要局限于存、贷、汇等的传统业务,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不发达,服务效率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并且伴随着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农村撤往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这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和自身追求利润的目的,不愿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要求,农民家庭收入增加,投资观念更新,农民不仅仅局限于存、贷、汇等业务功能,农民也需要投资咨询、代理代管等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更有部分农民有直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的需求。农村金融却在机构上、功能上呈现萎缩态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显然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多种金融产品的需要。
(三)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受到农村经济自身劣势影响,不能有效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三农的功能。因为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农村资金先天性匮乏。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导致农业投入多,产出少,风险大。金融机构基于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低于城市导致农村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不在农村,不愿对农投入,导致资金弃农化倾向。另外由于结算功能、行业品牌和歧视性存款政策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有心无力。资金供给能力不足,涉农资金投入受限。并且农村金融的科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功能不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服务主体,客观上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科技力量薄弱,主观上不重视金融产品服务农村经济的创新,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品更新滞后,服务功能缺陷。而拥有金融开发科技实力的国有商业银行把市场研发的力量集中于城市,不太关注对农村基层客户需求,也没有开发出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的优秀产品,导致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适应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尚属起步阶段,农业保险业务逐渐萎缩且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农业保险的空白、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难以规避等。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几乎处于停办的境地。农村对自然条件依赖较重,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提高了信贷项目风险评估,抬高了农民获得信贷的准入门槛,农民所需信贷资金难以足额保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商业化经营方式与保障范围狭窄等矛盾十分突出,缺乏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对保险的需求。这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保障。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现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众多问题给农村建设产生了较多不利的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首先农村金融缺乏违信处罚机制,造成了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对脱逃债务人的处罚难以落到实处。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挫伤农村机构的服务热情受到打击。其次村民受一些小农意识、市场经济反面事例影响,农村信用环境不尽如人意,农民的信用意识比较薄弱。农民还贷的信用程度受到某一区域内的社会风气影响,具有明显的“跟风效应”。失信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金融部门的高贷积极性。最后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风险主体缺位,难以实现监管的全面有效,监管理念落后,监管内容陈旧,效率低下。这样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因此,中国农村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要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积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一)改革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农村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
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明确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重新构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运用市场竞争法则和商业银行趋利性的特点,國有商业银行可以重点面向高端客户,即重点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或县域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为其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找准结合点,侧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其次,农村中存在的大量中小企业和农户,他们需要的金融服务常常表现为盈利少、风险大,商业银行不愿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这需要依靠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及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来提供。农业发展银行要承担起农村政策性银行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要拓展其业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要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独特优势。最后,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作用。要进一步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增加中长期贷款,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经营水平,进行股份制改造,减少地方政府不必要的干预。
(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适应能力
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农业现代化进程。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鼓励和支持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设计能满足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有不同的金融,如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业务、应收账款等。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要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保险公司要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为金融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供资金安全保障。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再次,采取自愿保险和强制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行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政府对参加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政府通过此方式引导农民提高参保意识,鼓励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和分散农业贷款风险,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提高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基地发展。
(三)以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为目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功能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从完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三种功能出发,对金融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进行定位,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目标。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据“金融功能观”的思路,要将重心放在如何发挥金融机构的功能上,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建设步伐。
但农村产业类型和规模的不同导致其对金融的需求不同。首先对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以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为主,同时还可以鼓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因为这些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但营利空间小,必须有国家层面出发投资。而投资额较小,利润不高的以农户需求为代表的农业项目,可以部分依靠合作金融,用民间金融进行补充。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重视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横向合作,最大可能地吸收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科技成果。最后在构建和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建立以竞争为基础的适度管制机制,加强对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功能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并实施低成本的有效功能监管。通过合理科学的监管使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市场
首先,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强化农村金融信用法制保障,保护合法权益。其次,积极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工作方法,营造良好的“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建立诚信激励、失信惩处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同力协作,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信用意识教育,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并且落实奖罚责任制,对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改善信用状况,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保持金融生态平衡。
最后增加民间监督的监管体制。面对农村分散、复杂的农村金融,应确立引导民间的机构,加强对金融环境的治理。发挥金融管理部门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作用,加强农村企业及个人信用行为的规范与约束,并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中国金融年鉴(2007).2007(12).
[2] 宋磊.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 ).
[3] 王晓云.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J].农村经济,2005(2).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 沈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