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回顾百色市城镇化建设状况,分析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金融 百色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不久前做的规划测算,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将增加 2 亿 ~3 亿城市人口,所需配套资金将达到 40 万亿元左右。因此,金融如何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和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城镇化建设,本文对百色市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不足,探讨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百色市城镇化建设基本概况
(一)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总体水平较低
「十一五」期间,百色市城镇化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进入「十二五」,每年提升两个百分点。2013 年末,百色市城镇化率为 39.5%,比 2005 年末提高 11.23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1.7 个百分点,增速分别比同期全国和广西高出 0.23 和 0.17 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53.73%)14.23 个百分点,低于广西平均城镇化率(44.82%)5.32 个百分点。按照目前常用的标准,百色市城镇化发展尚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两者的比值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按照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比率的比值范围应在 1.4~2.5 区间。数据显示,百色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存在明显的不协调,2005~2012 年比值最高仅有 1.01,最低为 0.71,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内,说明城镇化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三)中心县城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辐射弱
百色市由于地域较广、地域差异大、居住分散,没有形成过一个能够凝聚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目前,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在城镇规模上,除部分主县城外,其他中小城县城规模普遍不大,很多小城镇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
(四)城镇化区域间差距较大
据住建部门最新统计:右江区 64.31%,平果 44.43%,田阳 38.55%,乐业 38.11%,凌云 37.6%,德保 36.46%,田东 33.32%,靖西 33.36%,隆林 31.96%,那坡 27.24%,西林 27.48%,田林最低,仅 25.9%。右江河谷四县中,田东距全市水平差 4 个百分点,跟工业化水平完全不匹配;德保、靖西分别比平均水平差 1 个百分点和 4 个百分点;凌云、乐业在平均水平线周围,隆林比全市水平低 6.5 个百分点,那坡、田林、西林比全市水平低 10 个百分点以上。
二、百色市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情况及资金需求分析
(一)金融支持百色市城镇化建设情况
1.城镇化建设要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百色市已经形成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证券、保险机构并存的格局,能够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提升城镇功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的开通运行以及 ATM、POS 机、电话转账等支付工具在县城及乡镇推广使用,百色市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供给明显改善,支付结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农村日益增长的支付服务需求。
2.商业银行开展多层面的信贷支持城镇化建设。截至 2013 年末,百色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588.80 亿元,比 2005 年末增加 467.24 亿元,年均增长 21.80%,信贷投入的不断加大,推动百色市城镇化建设,2005~2013 年百色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6 个百分点。一是积极发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截至 2013 年 12 月末,金融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余额为 58.87 亿元,同比增长 22%。二是支持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发现,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建设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给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间接支持城镇建设,仅 2013 年金融机构就累计发放 14.26 亿元融资平台中长期贷款,用于公路、铁路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是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百色市金融机构围绕农业产业化方向,把农业与工业、商贸、服务业紧密相连,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四是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房地产的开发,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百色市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 100.92 亿元,同比增长 23%,有效地支持了房地产开发和居民购房,带动部分居民融入城镇化。
(二)百色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分析
根据《中共百色市委员会、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百发〔2003〕20 号),到 2020 年百色市城镇化水平要达到 50% 以上。如果到 2020 年百色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时预计城镇化率起码要超过 55%。要达到上述目标,到 2020 年末百色市城镇化率还需要提高 10.5~15.5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按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百色市人口为 382.63 万人计算,2014~2020 年至少有 47~60 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的测算,农民市民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 10 万元计算,2014~2020 年间百色市城镇化建设需要至少需求资金 470~600 亿元。《百色市「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思路》测算,按照 1 万人需要 1 平方公里的标准,1 平方公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均需要 3~5 亿元资金计算,47~60 个平方公里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大约 141~300 亿元;按照人均居住 30 平米需求看,需要 1410~1800 万平米,按照每平米造价 1000 元计算,建设资金需要 141~180 亿元,仅上述两项资金加起来就需要 282~480 亿元,在现阶段,市县财力不足,要在 7 年内完成规划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贷款来支持。此外,新型城镇化还涉及产业集聚、服务业发展等众多领域,如果再加上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蕴含的多元化金融需求非常可观。
三、金融在支持百色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缺乏明确的金融配套政策
由于百色市经济欠发达,多为「吃饭财政」,其城镇化建设被动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亟须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尽管百色市政府在 2011 年出台了《百色市「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思路》,但是在建设资金资金保障中仅笼统地要求在现有的融资办法基础上通过银行委托定向贷款的方式开展项目建设,同时百色市也未出台诸如《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指导意见》等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文件。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政策依据及政策指导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
(二)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投向结构失衡
一是涉农企业贷款增速缓慢,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依然难以得到满足。农村中小企业往往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然而由于缺少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制约了其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二是金融机构难以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额贷款」的资金需求。城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的基础,然而目前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与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三是作为城镇化在的主体,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由于支农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原则,使其对农户贷款的满足率还不高,甚至有的地区农户贷款难的现象仍然存在。通过对百色市 165 户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最近农户向银行机构提出贷款时,都能得到满足的占 13.33%、大多数能得到满足的占 36.97%、少数能得到满足的占 15.76%、基本得不到满足的占 33.94%。
(三)农村金融资源涵盖率不高
一是支付服务网点整体覆盖率偏低,且分布不平衡。截至 2013 年 12 月末,全市农村地区平均每 103.5 平方公里有 1 个支付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平均要为 5.13 个行政村、1.01 万名农村居民提供支付服务。同时全市乡镇及以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数分别占乡镇网点总数的 82.4%、16.5%,其他金融机构网点仅占 1.1%。二是中介业务需求服务需求的满足度偏低。乡镇现代化支付系统覆盖率低,支付结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POS 机、ATM 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布放不足,农户的结算、汇兑服务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投资理财业务在农村基本处于空白。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全市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 0.89 张,远低于 2008 末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 1.36 长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占有 ATM、POS 机、转账电话分别为 1.29 台/万人、7.59 台/万人、7.67 台/万人。
(四)外部环境不理想,商业性金融投入受到较大制约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由于信用环境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农户逃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资金呆滞;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多套财务报表,造成金融部门对企业真实财务信息难以识别,加之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二是居民保障滞后。当前农村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广度和保障深度上不能满足农村城镇化需要,在农村人口离开土地后的生存问题不能较好解决前,对金融也很难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三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合格承贷主体。农村城镇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承办单位一般是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这些部门一般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不属于金融部门放贷的对象,即使以政府融资平台方式进行融资,由于缺少足够财力担保也存在较大风险。四是城镇化建设中风险分担机制整体缺乏,制约了金融对城镇化过程中大额信贷需求的满足。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制度,明确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政策导向
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出台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的针对性措施,特别是注意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结构调整做好金融支持文章,提升城镇化发展内涵,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入农村城镇化地区和领域。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政府部门城镇化规划安排,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指导意见》,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农村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并明确地将其列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使其在城镇化建设中寻求商机,调整信贷结构,寻求利润增长点,实现社会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二)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方式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政府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激励各类投资者、经营者共同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其次,应积极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增强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积极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裕资金,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能力,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BT、BOT 等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完善农村金融涵盖率
一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建设,通过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和门槛,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弥补国有银行机构撤出农村市场的不足。二是积极引导和扶持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延伸服务触角,对农村地区重点金融机构给予政策和管理上的优惠和扶植。三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应合理布局城乡机构网点,可在发卡情况好的地区增设自助营业厅或自助设备。四是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做好金融产品创新。
(四)完善外部环境,提高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帮助城镇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充分利用银行提供的各种支付工具进行资金往来,不断积累信用记录,为城镇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创造基本条件。二是在财力范围内,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发挥财政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引导、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于泽水.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建设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5-19.
[2]张珍.宁夏固原市城镇化金融支持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13(6):26-28.
[3]左晓慧.城镇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8-50.
[4]鲍雯,田国良等.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宁波案例[J].浙江金融,2010(07):15-18.
[5]张廷寒.对邢台市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调查[J].河北金融,2006(11);60-62.
[6]百色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百色市「十二五」 城市建设规划思路[EB/OL].jgw.baise.gov.cn.
作者简介:何秀蝶,女,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百色右江农村合作银行审计员。
作者 何秀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