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寿险公司的利润路径选择

【摘要】保险业的盈利模式走过了曲折和螺旋式变化的过程,而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始终是保险公司获得利润的最重要的两大来源。本文通过对 2012 年我国各寿险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寿险公司在其营业利润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作为公司利润两大来源的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一少部分寿险公司可通过其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上的亏损,然而,大多数公司无法实现,只能导致其营业利润出现负值。基于我国寿险公司的亏损现状,并借鉴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路径发展模式,文章的最后部分提出了针对目前亏损现状下可供各寿险公司参考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寿险公司 利润路径 承保利润 投资收益
利润路径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险经济学认为,在初级市场中,利润来源于保费收入,保费中扣除保险事故发生的经济补偿给付额和各项费用之外即为公司所得的相关利润;然而,在成熟市场中,保险经营中的资金流量包括了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和投资收入三部分,其中保费收入和投资收入均为资金流入项,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两大来源,也就是本文中提及的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
一、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
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发展成为由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两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业务。因而理论上来讲,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都是寿险公司的主营业务。但现实经营活动中,寿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利润值却常常为负,部分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为投资收益,用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上的亏损。总之,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始终是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
在保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是基于山的沉稳内涵而定义的「山派」理论,该理论主张保险公司更应将稳健经营视为其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提倡互助精神和共同分担,因而强调保险是一种责任分担机制,公司利润应主要来源于承保利润。此外,另一种则被称作「海派」理论,主张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对公司资金的有效运用上,而将承保业务看作其资本投资筹集资金的融资过程,该理论较前「山派」理论明显多了几分随意性,而并不再强调常规上稳健的承保业务。
基于以上理论,我认为,我国寿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应是以上两种学派的结合体,既不能忽视承保业务这一基本业务所带来的盈利,也不可懈怠了投资业务的实施。两者应共同作用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上。
二、我国寿险公司营业亏损严重
随着各家寿险公司新一年年报的陆续公开,本文以我国 66 家寿险公司的 2012 年年报为数据参考文献,通过对各家公司在 2012 年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以及总资产和保证金的数量,旨在对比分析其公司规模对寿险公司利润路径的选择有无直接影响。由于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年报尚未公布,以及刚成立公司暂无年报,该样本可能并非包含了全部所有家寿险公司的情况,但排除这少数几种情况后,该样本仍可代表我国所有寿险公司整体的利润经营情况,并不会受到以上少数几家寿险公司的限制。
(一)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 41 家中资寿险公司,统计结果表明:其中有 12 家寿险公司在刚刚过去的 2012 年中盈利,该比例仅为 29.27%,也就是说,其余多于 70% 的中资寿险公司在该年中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下表为在 2012 年中获得盈利的 12 家寿险公司的盈利情况及公司规模以及该年中的承保状况。
表 1 2012 年实现盈利的中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 12 家实现了营业利润的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中资寿险公司同时实现了承保利润为正,其余 11 家寿险公司虽然获取了营业上的些许盈利,却依旧没能在承保上获利,正是因为它们的投资业务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才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总体营业利润为正,承保利润却都为负。
41 家中资寿险公司中,仅有安邦人寿一家实现了 2012 年度的承保盈利,有包括泰康、国寿、平安、生命人寿等在内的 11 家公司虽实现了营业上的总体盈利,却没能实现承保盈利;而其余的 29 家中资寿险公司则在投资收益上没能弥补承保上的亏损,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亦为负。
安邦作为一家承保利润及营业利润均为正值的中资寿险公司,若仔细观察其各项具体盈利值的话,我们很容易发现:安邦的营业利润在这 12 家实现了寿险公司中最小的总盈利,而从其投资收益上来看,该投资收益更是远远小于其余 11 家公司,然而,与众不同的在于安邦是唯一一家在承保业务上实现盈利的公司,这点需引起注意。
(二)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
本文共选取了 25 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仅有 9 家公司实现了总体盈利,而这 9 家公司中只有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一家同时实现其承保利润为正,其余 8 家外资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却未能弥补了承保业务上的亏损。
表 2 2012 年实现盈利的外资寿险公司的基本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看出:招商信诺人寿保险公司在 2012 一年中分别实现了 11669 万元的投资收益和 6471 万元的承保利润,从而获取了 18140 万元的利润。从营业利润值的大小来看,招商信诺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盈利总额并未排到前三位,但其却是唯一一家实现了承保业务盈利的公司。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招商信诺的注册资本量在这 9 家寿险公司中为最小,如此小规模的公司竟可实现这么理想的盈利水平是值得其余各寿险公司学习和借鉴的。
三、不同规模公司的盈利路径选择
寿险公司的规模可通过两类指标来实现,首先是其注册资本量,一个公司的注册资本是公司的登记机关登记注册的资本额,也叫法定资本,它代表着公司法人财产权,因而也反映着该公司的经营规模;其次是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量,寿险的承保业务作为其主营业务,公司的保费业务收入是衡量其规模的又一个指标。本文中选择注册资本量作为衡量各公司规模大小的标准,并分别对我国的中资和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析。
(一)不同规模的中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寿险公司的不同注册资本量,对以上 41 家寿险公司进行分类。该 41 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 3 亿元至 338 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如下:
表 3 按规模划分的中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由此可见,从各区间盈利公司的占比值来看,很显然,越大规模的公司中,盈利占比越高。也就是说,公司的规模越大,其总体上盈利的可能性相对越高一些。但结合上部分的具体数据来说,总体盈利却并不是代表着其承保业务也盈利,而绝大多数公司只是其投资收益弥补了承包上的亏损。
(二)不同规模的外资寿险公司的盈利路径
按照注册资本值,对我国 25 家外资寿险公司进行分类。相比于中资寿险公司来说,外资公司的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该 25 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量分布于 2 亿元至 37 亿元之间不等,在此,若将其分为几个区间,各个区间的公司家数分布如下:
表 4 按规模划分的外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
该占比数值分布规律与上表保持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公司家数较多。将各公司的具体盈利情况(即绝大多数公司的承保利润为负的情形)考虑在内,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虽然和其他小公司一样在承包业务上是亏损的,但其投资收益可将该承保亏损弥补,从而实现总利润为正。而小公司显然没有这种优势,由于受到规模上的限制,其投资收益远不及承保亏损的量,因而总的营业利润依然为负。
四、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路径选择
由于不同地区的承保状况和投资收益状况各不相同,各个国家的寿险公司盈利状况也参差不齐,但鉴于营业利润总是来自于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个方面,我们对国外寿险公司的利润途径进行了解,通过分析从而对我国寿险公司的路径选择有所借鉴。
据统计资料显示,北美的寿险公司中,其承保利润几乎全部是负数,而欧洲保险业则与北美有所不同,欧洲寿险承保业务的利润较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亚洲保险公司由于受日本保险业低迷的影响其承保利润也普遍较差,至于日、韩以及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弥补了承保业务的亏损,而承保利润较差的北美地区也是这种情况。
中国寿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并没有显着的优势,其承保业绩也并非骄人,致使其总体盈利状况不佳。鉴于资金运用情况并不理想,也许各中外资寿险公司都应向着本职的承保业务方向努力。
五、结论及建议
作为营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承保业务对中外各个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承保利润应成为我国寿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路径。即使在投资业务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有相当一批保险公司靠着其自身较高的承保利润获取更高水平的盈利。从当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亏损的角度来看,实现起码的不盈不亏甚至些许的盈利是各寿险公司努力的方向,何况是在金融市场依旧不够成熟、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相对较低、市场风险较大的现阶段尤其如此,各寿险公司的重点应放在我们相对熟悉和擅长的承保业务上,而不是把投资业务作为重点,尽管它是一部分发达国家获取利润来源的主要途径。
通过对各规模寿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我们发现,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通常可以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且能够更进一步的弥补其承保业务上的亏损,因而我国寿险公司中,可以实现整体上盈利的公司多集中于大规模的寿险公司。因而,对于规模小的公司来讲,应更加注重其承保业务,提高承保质量,认真核保,做好其本职的承保工作是其盈利的重要方式。而大规模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亏损尽管可以从较高的投资收益中得以弥补,但注重其承保业务,实现承保盈利又何尝不是增加公司总利润的好方法,而相对于较小规模寿险公司来讲,较高的规模使其在投资上具有较大的优势,理应好好把握。总之,寿险公司的业绩应由保费与投资的双轮驱动模式得以体现,不可只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尤其是作为保险公司基础工作的承保业务。
注释
{1}这里的占比指的是盈利公司家数占该区间公司总家数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祝向军.我国保险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演化与未来选择[J].保险研究,2010,2.
[2]王钢.寿险公司投资业务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
[3]杨超.承保利润、投资收益需双轮驱动,21 世纪经济报道[J].2009(11).
[4]张辉,苗丽霞.正确认识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关系,中国保险报[J].2004(11).
[5]陈之楚,马庆强.保险公司利润路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7(9).
[6]王石秋,申曙光.中国寿险业盈利增长动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
作者简介:陈肖(1991-),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就读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硕士,研究方向为保险理论。
作者 陈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