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应对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摘要】随着目前内部审计职能的战略转型,内部审计的领域已经扩展到评价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方面。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仅限于「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而更多的是服务与被服务以及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何适应审计职能转型,为公司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能够改善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建议和对策,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总结了内部审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于 2013 年发布了最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定义中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能为确认和咨询。相对以往内部审计的查错纠弊职能,现代内部审计更强调价值增值功能,拓展了原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
二、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应对措施
为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发挥好内部审计「雷达预警」和价值增值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的结构
1.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更好地履职,首先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风险管理、治理、控制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能发现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还应具有正直、客观、廉洁、公正的职业操守。
内部审计机构应为内部审计人员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后续教育和职业实践等途径,多层次、多途径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业务交流和学习,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以助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2.通过获取外部的力量,对内部审计薄弱领域给予支持和补充。(1)聘用内部审计网络成员,参与内部审计。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扩大,内部审计人员可能缺乏完成全部或部分业务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为弥补内部审计人员力量的不足,可以在组织内部组建一支拥有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造价师以及工程师等职称的各业务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的内部审计网络队伍,来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并建立内部审计网络成员管理办法,将该项工作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选择性地抽调网络成员参与审计工作,以补充内部审计力量的不足。
(2)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基建工程审计。为弥补内部审计在基建工程审计的薄弱环节,组织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基建工程审计,通过对基建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和整个工程的跟踪审计,以规范组织建设资金的管理,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遏制建设领域的浪费,节约建设资金。
(二)以风险为基础制订审计计划
由于现代内部审计更强调价值增值功能,为了加强组织管理、防范组织经营风险、提高组织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机构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组织的风险管理框架,以管理层关注的热点、难点及重大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关注对组织价值增值的服务,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在最需要审计的领域,并保证审计计划与组织的价值、战略及目标保持一致。
(三)增强与董事会、管理层、外部审计的互动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认为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一起构成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有效的治理是建立在这四者的协调之上。内部审计作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与董事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的互动,能够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1.定期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活动开展情况。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定期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报告中必须包括重大风险披露和控制事项,其中包括舞弊风险、治理和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需要或要求的其他事项。
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载体,集中反映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审计报告也是宣传审计成果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通过定期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内部审计报告或管理建议书,以传递有关公司经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效果,避免潜在损失,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进而增加组织价值,从而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2.及时向管理层沟通重大审计事项。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就现场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和审计线索,及时与适当的管理层进行沟通。因为管理层通常能够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保证纠正措施得到执行。取得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是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
3.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审计委员会的支持和监督下,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内部审计在外部审计师开展外勤审计前,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就公司内部控制以及已经完成的与财务审计有关的工作与外部审计进行沟通和交流,就外部审计的审计计划和重点审计进行讨论,以确保充分适当的审计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工作,合理利用审计资源,改善审计效果。
(四)协调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与被审计单位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审计部门的形象与威信。审计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应与被审计单位经常沟通,多提改进建议,而不是一味地挑毛病,既要换位思考,又要远见卓识。在沟通时,应注意沟通技巧,明确沟通的原则、内容、方式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认同。
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各方面的力量吸引到关心、支持审计工作上来,使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有正确的认识。即: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不仅能够从组织管理的视角对组织的运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揭示组织在管理决策、资金运作、成本费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基于对组织运营情况的审查结果充分发挥其咨询的职能,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经营管理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组织的日常运作,促进组织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营。
内部审计机构应适应内部审计职能范围的拓展,在提供传统确认服务的同时,关注对组织价值增值的服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雷达预警」和价值增值作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姚海峰.浅谈新时期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鲍国明,刘力云.现代内部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 钟敏